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中国航天的破壁者核心理念:以文本为基,科技为翼,创想为帆。课堂三阶:回溯英雄困境→见证科技破壁→畅想星际征程。核心素养:文本分析力、科技创新力、未来想象力。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杨利伟遭遇的困境及心理反应,能找出课文中杨利伟遇到三个太空困境(如振动、异响、舷窗裂纹);2.理解航天科技迭代对问题的解决逻辑,能说出现代航天技术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如磁悬浮减震、智能故障检测);3.创作符合科学原理的航天科幻片段,能写一段未来航天技术的科幻小故事(含1项科技名词+1处心理描写)。过程与方法:1.学方法:通过问题链、表格对比梳理文本关键信息;2.做模型:运用模型演示解释科技成果,动手演示一个航天新技术;3.编故事:小组协作完成未来技术创想,创作“未来太空船”的科幻片段;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杨利伟面对危险时的冷静与勇敢,感悟航天人攻坚克难的精神传承;2.理解科技进步如何让航天更安全、更人性化培养“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思维;3.激发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未来科技的想象力,增强民族科技自信。二、教材使用构想。(1)文本载体。精选课文四个核心片段:①火箭升空震动(26段)②神秘敲击声(38-43段)③舷窗裂纹(50-53段)④黑障区颠簸(56-58段) 以此聚焦典型场景,避免全文泛读。(2)语用聚焦用荧光标注法标出关键心理描写句(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本末倒置的错觉”/“恐惧感骤然袭来”) 可视化训练目标,强化技法认知。三、教学过程:★导入:创设太空情境(3分钟)。1.沉浸式体验。◎播放神舟五号升空原始音频(26Hz共振片段+杨利伟描述画外音+低频震动音效)【提问】“如果此刻你坐在飞船里,身体正承受这样的震动——你的手会攥紧什么?心里会喊出什么话?”【预设】恐惧/窒息/无助——板书学生关键词2.科技思考。◎【提问】“20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如何让宇航员不再经历这种‘濒死振动’?”【明确】PPT闪现“磁悬浮座椅”“主动减震系统”等关键词,埋下伏笔。3.课题揭晓。【板书动态生成】2003年:杨利伟用身体记住的痛。2023年:科学家用技术破解的题。2043年:?4.教师结语。“今天,我们要做三件事——解读英雄的颤抖、拆解科技的密码、书写未来的答案。★第一幕:历史之困·英雄的颤抖(6分钟)。核心任务:构建《太空痛点显微镜》。1.困境挖掘。◎小组合作完成困境分析表:危机时刻 身体困境 心理状态 精神解码火箭共振 内脏撕裂感 濒死恐惧→冷静坚持 坚韧无畏神秘敲击 未知威胁源 高度警觉→科学判断 理性沉着舷窗裂纹 视觉错判风险 瞬间恐惧→快速验证 临危不乱教师点睛:这些文字是穿越时空的勇气解码器——让我们看见: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恐惧依然前行!2003年的神舟五号是用生命容错率换来的首飞——杨利伟的每个颤抖,都是中国航天的进化路标!第二幕:科技破壁·进化的翅膀(20分钟)。核心任务:举办“中国航天解困科技展”。1.任务发布“请科技小组展示,此后的航天科技解决了哪些杨利伟的困境?它们还存在哪些弊端?【要点】针对什么困境?如何解决问题?技术突破点在哪里?2.模型展示。历史痛点 科技原理说明 真实科技迭代火箭共振 洛伦兹力阻尼振动 神舟七号→长征五号的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神秘敲击 声波频谱分析 天宫空间站的智能声学监测系统舷窗裂纹 电场调控分子排列 问天舱的电致变色舷窗3.颁奖仪式。◎投票选出“最佳模型奖”。◎评选标准:痛点精准度30%;原理科学性40%;演示创新性30%。◎颁奖词模板:“该模型精准针对__困境__,用__技术亮点__实现突破,彰显中国航天__精神__!”◎学生金句实录:“在座椅注入磁流体——就像给振动装上刹车片,让航天员内脏不再‘跳迪斯科’!”“当年振动让杨利伟爷爷五脏移位,我们的座椅用磁铁相斥力构筑安全气囊——就像给航天员穿上无形的防护铠甲!第三幕:未来狂想·星海的诗篇(15分钟)。核心任务:设计“2049太空船黑科技”。1.创作启动。◎发布科幻创作指南。你的黑科技必须:解决杨利伟时代的一个困境包含技术名称与原理(例:量子缓冲服)描写宇航员使用体验(心理+感官)◎任务:设计2049星际飞船。科幻创作四要素卡:技术名称:量子缓冲服解决痛点:______核心原理:利用______抵消冲击力使用场景:“当飞船穿越小行星带时,宇航员小航感到__(感官描写),只见防护罩泛起蓝光,仿佛______(修辞手法)”◎科幻创作优胜作品片段。“当‘星火号’穿越虫洞时,神经接驳头盔传来刺痛感,仿佛亿万根冰针扎进太阳穴。突然,防护系统自动激活,疼痛化作暖流——原来突破光速的代价,由科技温柔偿还。”2.星云颁奖台。◎投票选出“最佳科幻小作家”◎评选标准:科技逻辑自洽性(40%);描写生动性(30%);创意前瞻性(30%)。课堂总结(1分钟)。教师结语:从杨利伟用肉身扛起振动,到今天用科技化解危机,未来将由你们书写——让每个困境都成为进步的阶梯,让每片星空都响彻中国的名字!四、分层作业。1.必做:搜集资料,整合内容,完成“中国科技成就整理表”。2.选做:影视组:介绍科技影视作品,观看结束后撰写相关介绍,班级内分享交流。记者组:选择一位科技工作者,搜集相关资料,用文字为他画像,介绍主要经历,汇集成册,在年级展示。文学组:续写《太空一日》2100年版。五、设计亮点。1.跨学科深度整合。语文:文本精读+科幻创作。物理:振动原理/材料特性分析。工程:模型设计与功能演示。多媒体:学生制作剪辑模型介绍视频。2.奖项激励设计。双奖项驱动:“最佳模型奖”注重科学性,“最佳科幻小作家”鼓励想象力。3.真实问题驱动:以杨利伟亲历困难为科技攻关靶点,使学习具有现实意义。4.情感价值升华:通过科技发展对比,直观感受“从受挫到领先”的民族航天之路。六、建议。1.提前一周布置模型任务。2.培训三名学生担任“科技展讲解员”。3.准备“星空颁奖”BGM及特效PPT页面。4.邀请物理教师指导模型制作,参与点评。◎科幻创作防跑题指南——三要三不要: 要基于现存航天痛点。 要用科学名词包装。 要描写技术使用体验。 不要魔法超能力。 不要外星人入侵。 不要穿越古代。七、教育价值阐释。这堂课让语文书中的文字长出科技的翅膀——当学生为杨利伟的困境设计解决方案时,文本分析能力转化为工程思维;当他们在科幻创作中描写“量子护盾”的触感时,语言表达力嫁接科学想象力。这或许就是新课标期待的课堂模样:学科边界在融合中消弭,育人目标在创造中落地。这堂课的终极产物不是几篇科幻文,而是少年眼中闪烁的星辰蓝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