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广袤无垠的祖国北疆,绿意连绵,群山巍峨,歌声飞翔。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____________。征途漫漫,高擎“让青春在长征路上闪光”的旗帜,步伐是那样坚定和执着,目光里写满坚毅和忠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B.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C.在捷径和长路、索取与奉献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D.在索取与奉献、捷径和长路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2.班级围绕“当代青少年如何‘孝亲敬老,”展开讨论,下列几位同学的发言偏离话题的一项是( )A.我每周给奶奶打视频电话,用方言和她聊天,她可开心了!B.父母过生日时,我会亲手制作贺卡,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C.和同学外出时,我会告诉父母我的活动安排,以免他们担心。D.“尽孝”是大人的事情,我们还是学生,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3.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描写了很多和祥子一样的底层劳动人民,如虎妞、小马儿和小福子等。B.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京味儿”。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难,展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月23日,2025“庐山坏”九江马拉松满力开跑。家道起点设在八里湖大道,途经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等文化地标,沿途风景秀丽又充满人文底蕴( )选手们挥洒汗水,将马拉松精神诠释得淋漓尽(zhì)____________。赛道两旁,市民们也加油呐喊,为这场激情澎湃的春日赛事助威。4.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zhì) (2)湃5.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动科技馆,是科普的轻骑兵,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将科学的火种播撒;是教育的先锋队,以其互动展品____________青少年的求知欲望;是创新的实验室,在趣味体验中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不仅它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宝库,更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让每一个角落的孩子都能窥见科技的魅力,让每一颗好奇的心灵都能在探索的旅程中翱翔。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激励 B.激发 C.引发 D.引导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它不仅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也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宝库B.它不仅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宝库,更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C.不仅它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宝库,也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D.不仅它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更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宝库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蕃( ) (2)蔓( ) (3)宜(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10.本文写作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提及“菊”和“牡丹”?四、名句名篇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望岳》中表现杜甫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句子是“ , ”。(2)江南梅雨季节,水草丰茂,蛙鸣声声。这让我们想到赵师秀(《约客》)中的“ , ”。(3)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数,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2.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在不同身份下对待“说”和“做”的情况。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13.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下列对相关细节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零乱不堪”等细节描写,意在表现闻一多的疏懒和不修边幅。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体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C.为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形象,文中描写了他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细节。D.闻一多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他从容、无畏的形象。1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典雅。请以文中面横线的句子为例具体分析。1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映山红朝颜①是映山红。从山路上抬眼看,它鲜红欲滴地摇曳在崖壁上,仿佛一面旗帜,如此醒目地标示着赣南的春天。②没错,映山红是赣州的市花。它惯常在山野中开放,时令一到,赣南大地漫山遍野都是它热烈而明艳的身影,宛若在群山之中点燃了一簇簇火把。因此,赣南人又把它叫作满山红。无论是高山之巅、僻远之地,还是崖谷之畔、石缝之间,都是它安身立命的好地方。越是在无人企及的险峻处,它开得越是鲜艳,越是肆无忌惮。③少年时,去山里采一束映山红,是春天的必修课。进山欧柴,遇着开得最美最繁密的那几株,折下来,别在柴火担里,招招摇摇地挑回家。十几里山路,好似一路都挑着春风,健步如飞。回到家,将花枝插到攒下的玻璃瓶里,灌好水,摆在桌子上,一屋子都弥漫起山林的气息。④山区长大的孩子都知道,映山红是可以吃的。在山上走累了、口干了,随意摘几朵干净的花,去了花蕊,塞进嘴里一嚼,酸酸甜甜的滋味就灌满了口腔。那种鲜、那种嫩、那种独特的香气,无法用语言形容。后来,我发现有些地方会将映山红制成蜜饯出售,既让城里人吃到了山野之味,又给山里人换来一些经济收入,真是个好主意。⑤与品类众多的培植杜鹃花不同,映山红最大的特点是随遇而安、自在不羁。它经得起阴寒、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不开花的时候,枝干和叶子都毫不起眼,总是被群山中的其他植物遮蔽。它也不争不抢,只是默默地积蓄力量,只为春天来一场大爆发。每一朵花都在拼尽全力,每一次开放都像要挤破枝头。风过处,红浪翻涌,无拘无束的花枝张扬着它们原始的力和美。⑥生长在红色厚土上的赣南人,多么像这漫山遍野率性绽放的映山红。历史上,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从中原一路南迁,扎根于斯、开拓进取,最终使容家人发展成赣州最庞大的族群。苏区时期,他们簇拥着星星之火,像映山红那样不惧艰险、四处扎根,托举着革命薪火,为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翻阅史册,赣南仅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近1万人。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州籍烈士倒下。⑦听瑞金的老辈人说,每一位从家乡出发的战士,都会告诉亲人:“等着我吧,我一定会回来的。”只是前方山高水长,一场接一场的硬仗等着他们去冲锋陷阵。“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冷上开遍哟映山红……”苏区人民就这样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改天接地。而他们送出的好儿郎,大多没有回来。只有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年年像火一样映照着这片土地。⑧我登上了位于瑞金市泽覃乡的红林山。1935年春天,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的毛泽覃就在这座山上壮烈牺牲,他倒下的时候,正是映山红绽放如血的4月。此后的每一年,红林山上的映山红都会如期开放,拜谒先烈的人们也会如期到来。大家不说,这里的映山红仿佛被烈士的鲜血染得更红更艳了。⑨我像少时一样,折下几枝映山红带回家中,将它们养护在花瓶里。望着它们,就好像望见了春色满目,就好像望见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来时路。(《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1日第20版)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映山红和赣南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B.文中将映山红与培植杜鹃花进行比较,突出了映山红的特点。C.文中插叙“我”少年时采花的经历,导致结构松散,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连贯性。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鲜明,情感饱满。17.文章以花喻人,以花颂人。文中的映山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18.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请自选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作一个批注。六、名著阅读19.赵园评价《骆驼祥子》说:“小说令人惊心动魄地写出了,恶魔般的社会环境怎样残酷地、一点一点地剥掉样子的农民美德,将他的性格扭曲变形,直到把个‘树'一样执拗的祥子连根拔起,抛到城市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中。”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七、作文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宗璞走过紫藤花路,读懂生命的绽放;黄文秀走过泥泞山路,点燃希望的星火;红军走过“之”字险路,走出崭新的中国……生活中总有一条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记忆的拼图里闪闪发光。请以《走过那条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A2.D3.A4. 致 pài 5.。6.B 7.B8. 多 横生藤蔓 应当 9.(1)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2)莲是花中的君子。 10.写“菊”和“牡丹”,衬托出“莲”既不孤高自傲、又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11.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12.①写作《唐诗杂论》;②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13.A 14.前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研古代典籍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出闻一多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是专注而深入的,生动形象。后一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精练典雅,富有韵味。 15.内容上,这段文字形象地概括了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的超群出众,表达了对闻一多人格的高度赞扬。结构上,这段文字照应标题和开头,是对文章第二部分写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方面“说”和“做”情况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总结。16.C 17.①映山红“生于崖壁石缝”“在无人企及的险峻处开得鲜艳”,随遇而安,“经得起阴寒、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象征着赣南人民吃苦耐劳、顾强坚韧、开拓进取的精神。②映山红“鲜红欲滴”“绽放如血”“仿佛被烈士的鲜血染得更红更艳”“像旗帜”“像火把”,象征着红军烈士和苏区人民坚定信念、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③映山红漫山遍野,“如期开放”“年年像火一样映照着这片土地”,“拜谒先烈的人们也会如期到来”,望见映山红“就好像望见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来时路”,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永续不灭。(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18.示例一:写映山红“安身立命”“肆无忌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了映山红在险恶的环境中愈开愈艳的野性姿态,表现了映山红的顽强坚韧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二:三个“越是”,用排比的句式,极力渲染映山红在险恶的环境中愈开愈艳的野性姿态,表现了映山红的顽强坚韧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三:“高山之巅”“僻远之地”“崖谷之畔”“石缝之间”等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典雅而富有韵味,突出了映山红生存环境的险恶,表现了映山红的顽强坚韧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9.示例:赵园的话揭示了社会环境是造成祥子性格转变和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祥子从农村来城市谋生,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但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却接连遭遇了大兵抢车、孙侦探敲诈、虎妞难产和小福子死亡。历经“三起三落”,祥子最终从一个健壮、坚忍、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20.例文:走过那条路那条嵌在教学楼与食堂之间的鹅卵石路,曾是我整个初二最不想踏足的地方。秋老虎肆虐的九月,我的脚踝在体育课上崴成了馒头。医生说至少要静养三周,可教室在三楼,食堂在操场那头,唯一的近道就是这条铺满鹅蛋大鹅卵石的小径。第一次拄着拐杖走上去时,石缝里的青苔湿滑,拐杖头好几次打滑,疼得我冷汗直冒。“需要帮忙吗?”一个穿蓝白校服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身边。是三班的林小满,总在宣传栏前贴画报的那个女生。她不由分说接过我的书包,“我帮你拎着,你扶着我肩膀试试。”她的肩膀很瘦,却挺结实,我攥着她校服后领的松紧带,一步步挪过那些硌脚的石头。阳光透过悬铃木的叶隙落在她发顶,有细小的绒毛在光里浮动。之后的二十天,她每天准时等在教室门口。我们踩着上课铃走过那条路时,她会讲冷笑话分散我的注意力;傍晚路过时,她总指着石缝里的三叶草说:“你看,它们都能在石头缝里长,你肯定好得比谁都快。”有次下大雨,她背来两把伞,自己打一把小的,另一把全罩着我的伤脚,裤腿湿得能拧出水,却笑着说鹅卵石喝饱水才不会硌人。拆绷带那天,我试着自己走那条路。鹅卵石硌得脚底发麻,却不再觉得难挨。林小满站在路那头朝我挥手,像株晒足了太阳的向日葵。我忽然发现,路两旁的冬青丛里藏着紫色的小雏菊,石缝里的苔藓踩上去软乎乎的,原来这条曾让我犯怵的路,藏着这么多温柔的细节。现在每次经过那条路,我总会放慢脚步。那些凹凸不平的鹅卵石,像一个个被时光打磨过的逗号,标注着那段有人搀扶的日子。原来有些路,单靠自己走或许艰难,但当有人与你并肩时,连硌脚的石子都能开出花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