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三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地球上的水》
单元主题 守护蓝色星球——探索水资源的奥秘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守护蓝色星球——探索水资源的奥秘”
围绕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利用与保护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培养节水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地球水资源管理局”科考任务
学生化身“小小水资源调查员”,接受四项任务:
1.任务一(《河流和湖泊》):绘制校园周边水体分布图;
2.任务二(《海洋和陆地》):制作地球海陆比例模型;
3.任务三(《淡水资源》):调查家庭每日用水量;
4.任务四(《防溺水》):设计防溺水安全方案。
最终成果:举办“珍爱每一滴水”科普展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9.5 地球系统(水循环) 11.3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地球上的水体分布; ②举例说明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③设计节水方案,树立环保意识; ④掌握防溺水安全技能。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河流和湖泊》《海洋和陆地》《淡水资源》《防溺水》四课,围绕“地球上的水”主题,引导学生认识水体类型、分布规律、资源价值及安全防护,形成“水是生命之源”的科学观念,培养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
《河流和湖泊》定义河流(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与湖泊(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聚水),区分水体类型(江、河、湖、冰川、池塘等)。模拟水土流失实验(铺土木板对比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护的作用),验证植物对土壤和水的依存关系。实地考察家乡水体,分析其对当地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观察与实验建立“水体是水的集合体”概念,理解水、土、植物的生态依存关系。
《海洋和陆地》认识地球仪与海陆分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0,陆地占3/10;识别七大洲、四大洋及世界之最(如最长河流尼罗河、最大湖泊里海)。
涂格子比较海陆面积比例,制作海陆分布模型,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据分析(如陆地面积表格)归纳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的结论。培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理解海洋对地球生态的主导作用。
《淡水资源》探究淡水资源的组成(江河湖泊水、冰川、地下水)及稀缺性:可用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用5L水(地球总水量)、150ml水(淡水资源)、45ml水(可利用淡水)直观展示淡水稀缺。探讨节水措施(中水回收、一水多用),设计“节约用水”电子报。通过数据可视化强化节水意识,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
《防溺水》探究溺水成因分析:湿滑坡岸、水草缠绕、暗流漩涡、身体疲劳等。模拟落水自救(仰浮呼救、寻找漂浮物)、他人施救(呼叫成人/报警)。制作防溺水手抄报,宣传“远离危险水域”“游泳前热身”等原则。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安全技能,强化生命安全教育。
四课内容形成“认知→探究→责任→实践”的递进链条:
1.知识基础(《河流和湖泊》《海洋和陆地》)→
2.价值认同(《淡水资源》揭示资源有限性)→
3.行动指导(《防溺水》提供生存技能)。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描述地球水体分布(海洋/淡水比例);
2. 解释水循环过程与淡水稀缺性。
科学思维 1.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水资源分布;
2. 设计实验模拟水循环(如蒸发-凝结)。
探究实践 1. 制作海陆比例模型;
2. 调查家庭用水量并设计节水装置;
3. 演练防溺水自救动作。
态度责任 1. 树立节水与环保意识;
2. 养成安全亲水习惯。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实验,但对抽象概念(如“淡水占比”)理解较难。
2.认知基础:已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但对水循环系统缺乏整体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可用淡水仅占1%”的抽象数据;防溺水技能的实践应用。七、活动设置
第1课
《河流和湖泊》 绘制“校园水系地图” 识别本地淡水水体类型及功能 科学+美术:绘制水体分布图
语文:撰写水体功能说明文
第2课
《海洋和陆地》 制作“地球水球”模型 理解海陆比例与水资源分布 数学:计算71:29比例
手工:用蓝色黏土包裹地球仪
第3课
《淡水资源》 家庭节水挑战赛 设计并实践节水方案 工程:制作简易节水器(如滴水计时器)
社会:统计家庭日用水量报表
第4课
《防溺水》 安全小卫士演练 掌握溺水自救与呼救技能 体育:模拟水中漂浮动作
信息技术:制作防溺水动画海报
教学方法
1.情境驱动法:以“水资源管理局”任务卡贯穿单元,每课解锁新任务。
2.实验探究法:
(1)模拟水循环:用热水、冰块演示蒸发-凝结(第1课);
(2)淡水过滤实验:用沙石过滤污水(第3课)。
3.项目式学习(PBL):
分组设计“校园节水系统”(第3课),评选最佳方案。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4人小组分工(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材料员)。
2.思维可视化工具:
(1)用饼图对比海陆比例(第2课);
(2)用流程图设计节水装置(第3课)。
3.实践迁移:
(1)家庭任务:记录一周用水量(第3课);
(2)社区宣传:分发防溺水手册(第4课)。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任务卡完成度
终结性评价(40%) “珍爱每一滴水”展览作品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淡水资源
科学观念理解 能列举3种淡水资源类型 ☆☆☆ ☆☆☆
探究实践能力 完成“家庭用水记录表”并分析数据 ☆☆☆ ☆☆☆
态度责任表现 提出2条可行的节水建议 ☆☆☆ ☆☆☆
活动2:河流和湖泊
科学思维应用 对比河流与湖泊的特征差异 ☆☆☆ ☆☆☆
探究实践能力 设计简易水质检测实验 ☆☆☆ ☆☆☆
环保意识 分析水体污染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 ☆☆☆
活动3:海洋和陆地
模型制作能力 用黏土/绘画制作海陆分布模型 ☆☆☆ ☆☆☆
数据分析能力 解释“地球是水球”的原因 ☆☆☆ ☆☆☆
创新思维 设计创意海报展示海陆关系 ☆☆☆ ☆☆☆
活动4:防溺水
安全知识掌握 列举3种危险水域类型及避险方法 ☆☆☆ ☆☆☆
实践应用能力 模拟落水自救动作(仰漂、呼救) ☆☆☆ ☆☆☆
社会责任 制作防溺水手抄报并校园展示 ☆☆☆ ☆☆☆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淡水资源
基础作业 填写淡水资源类型表格 1星:填写1-2种类型
2星:填写3种类型+简单描述
3星:补充实例(如“家乡水库”)
提升作业 记录家庭一周用水量并分析 1星:记录数据
2星:数据准确+简单结论
3星:提出节水方案并验证效果
拓展作业 设计校园节水标语并张贴 1星:设计1条标语
2星:标语有创意+张贴
3星:组织班级节水宣传活动
活动2:河流和湖泊
基础作业 绘制河流与湖泊的对比图 1星:画出基本特征
2星:标注差异点(如“流动vs静止”)
3星:补充生态作用(如“灌溉”)
提升作业 调查附近水体污染源并拍照记录 1星:拍摄1张照片
2星:分类污染类型(垃圾/污水)
3星:撰写调查报告+建议
拓展作业 制作“净水小实验”视频(过滤污水) 1星:完成实验
2星:视频清晰+步骤解说
3星:分析净化原理
活动3:海洋和陆地
基础作业 拼贴世界地图 1星:完成拼贴
2星:正确标注海洋名称
3星:补充海洋资源(鱼类/盐)
提升作业 制作海陆比例模型 1星:模型完整
2星:比例准确(7:3)
3星:创意设计(如“立体地球仪”)
拓展作业 撰写“如果海洋消失”科幻小短文 1星:200字短文
2星:逻辑合理+科学依据
3星:提出保护海洋的创新方案
活动4:防溺水
基础作业 背诵防溺水“六不准”口诀 1星:背诵3条
2星:背诵全部+解释含义
3星:改编成儿歌/手势舞
提升作业 设计家庭应急演练方案(落水救援) 1星:写出1种方法
2星:步骤完整(呼救→抛救生圈)
3星:模拟演练并录像
拓展作业 策划社区防溺水公益海报 1星:设计草图
2星:图文并茂+科学警示
3星:组织社区展览并宣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