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速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速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位置与速度》
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从位置到速度的科学探索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从位置到速度的科学探索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交通工程师"挑战任务
学生化身校园交通规划师,通过测量操场跑道距离、记录同学跑步时间、分析车辆模型运动规律等活动,为校园设计安全高效的交通路线,最终完成《校园安全出行方案》。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学习内容 3.1 机械运动的描述(位置、轨迹、速度)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 ②测量距离和时间; ③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建立位置-时间-速度的关系模型)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测量距离和时间》、《运动物体的位置》、《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3课。
《测量距离和时间》主要内容为学习使用工具(如卷尺、电子停表)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和时间。掌握距离单位(厘米、米、千米)和时间单位(秒、分)。 通过实验(如测量两棵树间距、跑步计时)理解测量方法,并记录数据。
《运动物体的位置》主要内容为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概念,明确参照物的作用(如起跳线、旗杆)。学习用方向(东、南、西、北)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如“小红在小明南方10米处”)。通过活动(跳远、滑滑梯)观察位置变化,并利用现代化工具(如定位设备)辅助定位。
《物体运动的快慢》 主要内容为引入“速度”概念(单位:米/秒、千米/时),通过比较相同距离的用时或相同时间的距离判断快慢。设计实验(如50米赛跑)计算速度,分析数据(速度=距离÷时间)。结合生活实例(交通工具速度对比)理解速度的实际应用。
三课之间按照递进式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设置:
1.基础技能(《测量距离和时间》)→ 空间认知(《运动物体的位置》)→ 综合分析(《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先掌握测量技术,再学习描述位置变化,最终用数据量化运动状态。
2.能力培养层级:
工具操作(测量)→ 抽象建模(位置描述)→ 科学推理(速度计算)。每课为下一课奠定基础,形成“实践→理论→应用”闭环。
3.核心概念贯穿:
(1)运动本质:通过位置变化(第二课)和速度(第三课)共同揭示物体运动规律。
(2)科学方法:三课均强调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实证分析(如对比实验、变量控制)。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建立“位置-运动-速度”的系统认知,为后续力学(如力的作用与运动关系)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位置描述需参照物,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科学思维 用流程图分析运动过程,建立速度计算模型
探究实践 设计对比实验测量运动时间,绘制运动轨迹图
态度责任 认识安全出行中速度控制的重要性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赛车比赛”“跑步计时”等生活场景兴趣浓厚。
2.认知基础:已掌握“前后左右”方位词,但缺乏定量测量经验;对“快慢”有感性认识,未建立速度科学概念。
3.学习难点:参照物的抽象理解;速度计算中单位的统一(如米/秒)。
七、活动设置
(一)活动1:校园测距小分队(对应第1课)
1.主题:精准测量运动场地
2.目标:掌握距离/时间测量方法,记录数据
3.达成方式:
(1)用卷尺测量操场直道长度(数学:单位换算)
(2)用秒表记录跑步时间(体育:小组接力赛计时)
(3)绘制《校园运动场地数据图》(美术:比例尺作图)
(二)活动2:运动位置追踪(对应第2课)
1.主题:描述物体的动态位置
2.目标:用“参照物+方向+距离”描述运动位置
3.达成方式:
(1)实验:用玩具车模拟校园车辆运动(技术:视频慢动作回放)
(2)制作动态位置记录表(例:小车在图书馆东侧2米处→3秒后到花坛南侧1米处)
(三)活动3:速度探究赛(对应第3课)
1.主题:谁是最快“校园交通员”?
2.目标:计算速度并分析影响因素
3.达成方式:
(1)对比实验:测同学步行/跑步速度(控制变量:相同距离)
(2)设计“安全车速”警示牌(工程:结合校园道路特点)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以“设计校园交通方案”为主线,分解为测量→追踪→优化子任务。
2.具身学习策略:用身体模拟物体运动(如手臂模拟汽车轨迹),理解位置变化。
3.实验对比法:控制变量探究速度影响因素(如坡度对小车速度的影响实验)。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4人小组分工(测量员、计时员、记录员、汇报员)轮换角色。
2.模型建构:用乐高搭建校园道路模型,标注位置与速度数据。
3.问题链思考:连续追问“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用了多久?”,建立运动分析逻辑。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60%):活动记录单(30%)+实验操作(20%)+小组贡献(10%)
终结性评价(40%):《校园安全出行方案》设计(模型+数据报告)
(二)分活动评价表
1. 《测量距离和时间》活动评价表
工具操作规范性 能使用1种工具测量,步骤有遗漏 规范使用2种工具,步骤完整 熟练使用多种工具,主动优化测量方法
数据记录准确性 记录1组数据,单位有误 记录多组数据,单位正确,有简单表格 数据完整,图表清晰,含误差分析
合作探究参与度 完成分配任务,较少互动 主动分享想法,协助组员记录 组织小组分工,提出创新方案
2. 《运动物体的位置》活动评价表
位置描述准确性 仅用方向或距离描述位置 结合方向+距离描述,参照物选择合理 精准描述动态位置变化(如路径轨迹)
参照物应用 知道需要参照物,但选择不当 正确选择参照物,解释位置关系 灵活切换参照物分析复杂场景
实验创新性 完成基础任务(如跳远记录) 设计路径标注关键点 绘制运动轨迹图并分析规律
3. 《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评价表
速度计算能力 公式正确,单位缺失 计算准确,带单位,比较2种物体速度 分析多因素(如分段速度),优化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逻辑 基础设计(如跑步计时) 控制变量对比实验(如不同交通工具) 设计多变量实验,验证假设
数据分析深度 记录数据无分析 用表格/图表呈现数据 总结规律
十一、作业设计
1. 《测量距离和时间》分层作业设置及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测量教室长度 记录1项数据,单位错误 记录2项数据,单位正确 记录完整,附测量过程描述
提升作业:
对比步测与尺测差异 完成1种工具测量,无比较 完成2种工具测量,简单比较差异 分析差异原因(如工具精度)
拓展作业:
调查测量工具海报 调查1-2种工具,内容简单 调查3-4种工具,图文并茂 创新设计海报,分析工具优缺点
2. 《运动物体的位置》分层作业设置及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描述座位位置 仅描述方向或距离 方向+距离描述完整(如“东北方3米”) 数据精确,附参照物说明
提升作业:
绘制操场路径 标注1个位置点 标注2个位置点及变化 绘制完整路径图,分析位置变化规律
拓展作业:
地图路线标注 记录路线无标注 标注部分方向+距离 完整标注并分析最优路径
3. 《物体运动的快慢》分层作业设置及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计算步行速度 公式正确,无单位 计算正确,带单位 附测量过程说明,分析误差
提升作业:
对比步行与自行车 记录1组数据,无比较 记录2组数据,简单对比 图表对比,总结“相同距离用时越短速度越快”
拓展作业:
交通工具速度调查 调查1种交通工具速度 调查2-3种,排序 深入分析速度与动力类型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