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三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溶解与分离》
单元主题 物质科学实践——混合与分离的探索之旅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物质科学实践——混合与分离的探索之旅
二、单元大情景
“科学实验室的挑战”
学生们化身“小小物质科学家”,接到实验室任务:研究物质混合后的变化规律,并设计分离混合物的方案。从配制加速溶解的糖水、探究溶解极限,到分离生活中的混合物(如沙和糖、铁屑和木屑),最终形成科学报告,解决现实问题(如净化污水、回收资源)。
三、课标分析
1.核心概念: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核心概念5)
2.学习内容:
(1)5.1 物质的分类与特性:混合物的特性及其分离方法。
(2)5.2 物质的变化:溶解现象的物理变化及可逆性。
3.学段目标:(3~4年级)
知道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如过滤、蒸发),理解搅拌、加热和粉碎能加速溶解;
设计简单对比实验,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怎样加快溶解》《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把它们分离》三课。
第一课《怎样加快溶解》 围绕“加速溶解的方法”展开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搅拌、加热、将物质研碎等方法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第二课《谁在水中溶解的多》 聚焦“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量是否有限,比较常见物质(如食盐、小苏打)的溶解度差异。
第三课《把它们分离》 则是解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实际问题。 设计多层分离方案,分析生活中的分离实例,渗透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之间存在知识递进关系:前两课为溶解规律的认知(“如何加速溶解”和“溶解限度”),第三课基于溶解特性反向设计分离策略,体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螺旋式建构。从“探究溶解现象”到“应用分离技术”,贯穿“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物质溶解具有限度,不同物质溶解度不同。 掌握搅拌、加热、粉碎加速溶解的原理及应用。 3. 学会磁吸、过滤、蒸发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探究实践 能用对比实验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能用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量。 3. 能根据物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技术。
科学思维 通过“猜想→实验→分析”建立因果关系。 2. 运用可逆思维理解物质变化的双向性(如溶解与结晶)。
态度责任 形成节约资源、环保分离的意识。 2. 体会科技对生活的改善(如净水技术)。
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初具,但实验记录和变量控制能力需引导。
2.认知基础:已知食盐可溶解于水,但对“溶解限度”“分离技术”无系统认知。
3.学习障碍:对比实验中容易忽视变量控制,需通过结构化实验步骤强化。
七、学习活动
(一)活动1:加速溶解的实验室挑战(第4课《怎样加快溶解》)
1.主题:设计最强“溶解加速器”
2.目标:验证搅拌/加热/粉碎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3.达成方式:
(1)小组实验:对比冷水与热水、整块盐与碎盐的溶解速度。
(2)数学融入:记录并绘制溶解时间对比表,直观呈现结论。
(二)活动2:溶解极限探索赛(第5课《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1.主题:溶解之王的争夺
2.目标:通过数据比较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量差异。
3.达成方式:
(1)实验记录:每加一份(如3g)搅拌至饱和,记录溶解份数。
(2)技术应用:使用电子秤精确称量,渗透“精准测量”的科学态度。
(三)活动3:混合物的分离任务(第6课《把它们分离》)
1.主题:实验室的分离大师
2.目标:设计磁吸法(铁屑+木屑)、过滤法(沙+糖)、蒸发法(盐溶液)的分离方案。
3.达成方式:
(1)工程实践:用滤纸、蒸发皿等工具完成分离,绘制操作流程图。
(2)语文融入:撰写实验报告,用“先…再…最后…”描述步骤。
八、教学方法
1.情境驱动:以“实验室挑战赛”贯穿单元,设置任务卡激发兴趣。
2.探究式实验:采用“猜想验证模式”(如“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快?”→实验验证)。
3.差异化指导:对能力较弱组提供步骤提示卡,强组增加拓展任务(如探究油水分离)。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4人小组分工(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
2.思维可视化:用思维导图整理“分离方法”的选择依据(如粒子大小、磁性)。
3.反思迁移:家庭实验“分离黄豆与面粉”,应用课堂知识。
十、评价策略
(一)整体评价策略:
1.过程性评价(60%):实验操作、记录单、课堂问答。
2.总结性评价(40%):单元测试、分离方案设计报告。
活动评价表
1.活动一评价表(探究溶解量实验)
实验操作 能正确使用量杯、搅拌棒完成基础溶解实验 能独立完成对比实验设计,操作规范 能设计多变量实验,并进行精确操作与记录
数据记录 简单记录溶解量数据,表格基本完整 数据记录完整,发现“不同物质溶解量不同”规律 提出温度、颗粒大小等变量对溶解量的影响假设
合作能力 能在组员帮助下完成实验 主动沟通,合理分工完成实验任务 带领组员优化实验方案,并提炼结论
2.活动二评价表(混合与分离方案设计)
实验操作 说出2种常见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 正确选择工具设计“食盐+沙子”分离方案 设计复杂混合物(如盐+沙+铁屑)的分离流程
数据记录 按课本示例复现分离步骤 改进分离步骤(如双重过滤)提高效率 提出创造性方法(如磁吸+筛分组合)
合作能力 能用文字简要描述分离步骤 绘制流程图辅助说明 制作实物模型或模拟动画展示方案
2.活动三评价表(实验室的分离大师)
实验操作 能模仿教师步骤完成分离 独立设计合理步骤 创新分离工具或流程(如自制过滤器)
数据记录 正确使用工具,无安全隐患 操作流畅,少量误差 高效精准,主动处理突发问题(如滤纸破裂)
合作能力 完成个人任务 主动帮助队友 协调分工,提出建设性意见
十一、作业设计
(一)活动一:探究物质溶解量
1.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观察并记录50ml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最大溶解量。
(2)提升作业:设计实验对比粗盐和细盐的溶解量差异。
(3)拓展作业:探究不同水温对小苏打溶解量的影响,撰写发现报告。
2.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合格) ★★(良好) ★★★(优秀)
基础作业 记录最终溶解量但步骤不完整 完整记录溶解次数和现象,数据真实 表格工整,附带观察描述(如溶解快慢、颗粒变化)
提升作业 完成粗盐溶解实验但未控制变量(如搅拌速度) 变量控制合理,对比数据清晰 提出“颗粒大小与溶解速度关系”的结论并验证
拓展作业 发现水温影响溶解现象但未定量记录 绘制“水温-溶解量”折线图并总结趋势 结合生活案例(如冲糖水用热水)解释科学原理
(二)活动二:设计与优化分离方案
1.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用指定工具(筛子、磁铁、滤纸)分离盐+沙+铁屑的混合物。
(2)提升作业:改进方案解决“盐水蒸发效率低”问题。
(3)拓展作业:为社区设计垃圾分类装置,应用混合分离原理。
2.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合格) ★★(良好) ★★★(优秀)
基础作业 完成分离但步骤顺序混乱 按合理顺序(磁→筛→溶→滤→蒸发)分离三者 解释工具选择依据(如磁铁吸铁屑)并比较效率
提升作业 提出“加热加快蒸发”基础方案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增大表面积提高蒸发速度” 优化蒸发装置(如玻璃棒引流防飞溅)并测试效果
拓展作业 列出1种垃圾分类与分离技术的关联 设计装置草稿,结合两种以上分离方法 模型可实现自动分拣,提交环保创意视频解说
(三)活动三:综合应用与创新
1.分层作业实例(课后拓展):
(1)基础作业:调查家庭中混合与分离的实例(如淘米、茶叶过滤)。
(2)提升作业:制作“海水晒盐”流程图,标注分离步骤的科学原理。
(3)拓展作业:撰写小论文《未来智能分离技术设想》。
2.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合格) ★★(良好) ★★★(优秀)
基础作业 列举至少2个实例但未说明科学原理 结合实例解释“溶解”“过滤”等核心概念应用 分析不同实例的异同,提出改进建议
提升作业 流程图描述基本操作步骤 完整标注蒸发、结晶等关键步骤的科学原理说明 对比传统晒盐与工厂生产差异,评价效率与环保性
拓展作业 提出1种未来技术设想(如磁性纳米机器人分拣) 设计技术原型图并阐述可行性 结合跨学科知识(如AI识别+物理分离)论证技术突破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