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年级 三年级下册单元名称 第7单元《设计与发明》单元主题 创新思维与工程设计——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实践探索课时安排 3课时一、单元主题“创新思维与工程设计——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实践探索”聚焦设计与发明的核心要素,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工程师与发明家的创新思维,探索小改进提升效率的奥秘。二、单元大情景【任务驱动】“未来工程师挑战赛”学生们化身“未来工程师小队”,完成三阶段任务创新实践:任务一:致敬工程师(《走近工程师》):通过分析“中国天眼”工程案例,理解工程师的智慧与工程思维。任务二:发明家实验室(《走近发明家》):研究蔡伦、王选等发明家的故事,体验创新迭代的过程。任务三:效率优化大师(《小改变大效率》):设计纸船载重测试实验,探索优化效率的方法并发布创新方案。最终成果:通过三次任务积累勋章,参加班级“未来工程师博览会”展示设计成果。三、课标分析技术、工程与社会(核心概念12) 12.1技术与工程的特征:技术体现发明创造,工程体现系统设计 能描述工程师解决问题的过程,列举常见发明产品(如《走近工程师》)12.2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发明创新提高生活水平 举例说明科技产品如何满足需求(如《走近发明家》“智能手机演变”)12.3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与测试优化方案 通过设计纸船载重实验验证效率提升方法(《小改变大效率》)四、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走进工程师》、《走进发明家》、《小改变大效率》三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工程师和发明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意识到小改变可以带来大效率。第23课《走进工程师》通过介绍著名工程(如“中国天眼”)及其背后的工程师,让学生了解工程师的作用和重要性。感受工程师如何利用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第24课《走进发明家》通过介绍几位著名的发明家及其发明,让学生了解发明家的生平事迹和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25课《小改变大效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小改变可以带来大效率。通过探究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走进工程师》到《走进发明家》,再到《小改变大效率》,三课之间形成了递进关系。首先,学生了解工程师如何利用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生了解发明家的创新精神和发明过程;最后,学生意识到小改变可以带来大效率,并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三课都围绕“设计与发明”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了解工程师和发明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发明创造,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而通过探究与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能说明工程师通过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发明家通过创新满足需求; 2. 举例说出提升效率的常见方法(如改变流程、优化结构)。探究实践 能设计方案测试纸船的载重量; 2. 通过模仿发明家的改进思路,优化简易装置。科学思维 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假设(如“天眼选址需考虑什么因素”); 2. 用流程图梳理手机功能的迭代逻辑。态度责任 在团队合作中发表创意,尊重他人观点; 2. 形成“通过小改进优化生活”的实践意识。学情分析1.已有经验:(1)三年级学生熟悉简单科技产品(如手机),但对设计原理认知模糊。(2)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缺乏系统性设计思维。2.学习困难:(1)对抽象工程概念(如“系统设计”)理解不足;(2)缺乏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如仅关注外观改进,忽略功能优化)。3.突破策略:(1)用实物模型(如纸船、活字印刷模板)辅助理解;(2)融合美术(设计草图)、数学(数据统计)跨学科方法。七、学习活动设计第21课 超级工程背后的智慧 理解工程师角色与工程设计基本流程 观看“中国天眼”纪录片片段,讨论工程师解决的问题; 2. 分组用积木模拟桥梁设计,测试承重能力。 数学(结构稳定性计算)第22课 从需求到发明的奇妙旅程 探究发明的驱动力与创新过程 角色扮演:模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困境; 2. 拆解废旧圆珠笔,分析其结构优化思路。 历史(古代科技发展)第23课 小改进带来的大变化 掌握优化效率的设计方法 实验对比:分发书本的不同方法耗时统计; 2. 工程设计:用A4纸设计可承载50枚硬币的纸船。 数学(数据统计与图表绘制)八、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法:例:《走近工程师》抛出真实问题:“如何在山区建造巨型望远镜?”引导学生模拟工程师的思考过程。2.项目式学习(PBL):例:《小改变大效率》以“设计高载重纸船”为项目,经历设计→测试→改进的完整流程,渗透迭代思维。3.情境模拟法:例:《走近发明家》中设置“古代造纸工坊”场景,学生体验材料替代(树皮替代竹简)对技术革新的意义。九、学习方法1.观察记录法:用表格记录纸船不同设计(长方体/三角形)的载重数据。2.类比迁移法:将“天眼”工程选址要素迁移至学校科学实验室布局设计。3.批判性讨论:辩论“一次性餐具便利性与环保性如何平衡?”,理解工程需兼顾多目标。十、评价策略(一)总体策略:采用“过程性积分+成果展示”双轨制,设置“观察星”“协作星”“创意星”勋章,单元末兑换“未来工程师”证书。(二)分活动评价1.活动1:《走近工程师》活动评价量表科学探究能力 能准确描述已知工程师及其代表作 完成4项 完成3项 完成2项 完成1项工程设计思维 纸船设计图标注尺寸合理,结构清晰 完整标注 主要标注 简单标注 未标注合作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组内分工,承担材料搜集/图纸绘画等任务 主动承担2项 承担1项 部分参与 未参与创新应用意识 在纸船测试中提出有效改良方案 提出2条 提出1条 被动改进 未改进活动2:《走近发明家》活动评价量表信息处理能力 完整记录3位发明家基本信息与成就 且分析意图 完成记录 部分记录 碎片记录技术关联意识 能解释手机演变与科技发展的关联性 多维说明 完整说明 简单说明 无法说明批判思维能力 为发明过程提出有价值的质疑/优化建议 3条建议 2条建议 1条建议 未提出社会责任感知 能举例说明2项发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具体案例 抽象举例 单一说明 未认知活动3:《小改变大效率》活动评价量表: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卓越创新)设计合理性 完成基础纸船制作 结构稳定,承载≥30枚硬币 创新性设计(如隔舱),承载≥50枚硬币数据分析 记录3次实验数据 绘制数据对比图表 用数据论证改进方向团队协作 服从分工 主动提出建议 协调组员高效完成任务十一、作业设计(一)第21课《走近工程师》作业设计1. 制作工程师信息卡(选3位工程师) 知识理解 基本信息包含姓名、代表作品、发明年份 详细说明设计原理及创新点 配有手绘示意图或结构简图 ★:完成基本信息 ★★:完成创新点 ★★★:图文结合完整2. 设计纸桥模型(A4纸) 应用实践 结构合理能稳定承载100g重物 说明承重原理(如三角形稳定结构) 设计图纸比例、尺寸标注清晰 ★:结构稳定 ★★:承重达标 ★★★:创新设计图说明3. 调研现代工程师案例 拓展创新 分析案例中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如港珠澳大桥减震设计)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案例描述 ★★:技术分析 ★★★:社会影响阐述第22课《走近发明家》作业设计题目 作业类型 评分标准 星级对应1. 绘制手机发展时间轴 知识理解 包含3代以上演变标志性产品(如直板→翻盖→触屏) 标注关键技术创新点(如触控技术、激光照排) 采用信息可视化形式(思维导图/板块式时间轴) ★:时间节点完整 ★★:创新点明确 ★★★:可视化呈现2. 设计"校园雨天防滑方案" 应用实践 基于摩擦原理提出3项改进措施(如鞋底纹路/地面材质) 草模制作与功能验证(用吸管模拟排水槽) 成本控制与可行性评估(材料环保易获取) ★:方案合理 ★★:验证有效 ★★★:综合评估全面3. 社区智慧发明提案 拓展创新 结合AI/物联网技术(如声控垃圾箱) 绘制三维设计图并标注交互流程 用磁性机关模拟核心原理 ★:技术整合 ★★:设计创新 ★★★:原型互动演示第23课《小改变大效率》作业设计题目 作业类型 评分标准 星级对应1. 生活效率改进日记(连续5天观察) 知识理解 记录3处效率痛点(如校服叠放费时) 提出改良措施(分层衣柜/折叠模板) 前后时间对比数据统计(单位:分钟) ★:问题记录 ★★:方案可行 ★★★:数据验证明确2. 应急疏散路线优化模型 应用实践 模拟教室三维布局(纸质/积木) 标注分流路径与安全区 压力测试(30秒内完成模型疏散) ★:布局搭建 ★★:路径合理 ★★★:达标疏散效率3. 跨学科产品再设计(多功能文具盒) 拓展创新 整合4种以上学科功能(如量角器/电路示教板) 原型制作满足人机工学(握持舒适) 通过3C认证标准评估(材料安全检测) ★:功能组合 ★★:实用舒适 ★★★:安全认证达标星级说明:★:达到基本学习目标★★:展现深度应用能力★★★:体现创造性思维与系统性实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