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临汾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5.0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墓葬,按随葬品的数量、器物材质等分为四个等级。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 ) 瑶山M7 反山M12 姜家山M1 文家山M1 卞家山M20最高等级 较高等级 中等级 低等级54件(组)/墓 100件(组)/墓 26件(组)/墓 10件/墓 3件/墓约700件(组) 13座墓葬 约1100件(组) 11座墓葬 363件(组) 14座墓葬 189件 18座墓葬 约198件 66座墓葬A.阶级分化明显 B.手工业生产专业化C.祭祀仪式规范 D.奴隶制国家已出现2.下表为西周至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的礼制规定规模与实际建成规模的对比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项目 城墙长度 宫墙长度 爵位登记 备注规定尺度 大国 9里(3742米) 3里(1247米) 相当于公、侯国 中等国 3里(1247米) 1里(415.8米) 相当于伯国小国 1里(415.8米) 与城墙合一 相当于子、男国实际尺度 琉璃河燕都 7.5里(3100米) 2.6里(1100米) 燕为公国 建成于西周初年曲阜鲁都 28.4里(11771米) 3.8里(1600米) 鲁为公国 建成于东周时期A.分封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都城形制突破礼制与政治秩序变动C.都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日益增强 D.周代礼制对诸侯国内政的有效约束3.东汉时期,三公各置秩千石的长史为府内最高属官,主要负责上传下达;掾属数量从西汉数十人增至百余人,多由世家子弟充任,负责各类事务的执行。由此可推知,东汉( )A.门阀政治主导中枢决策 B.三公行政效能显著提升C.世家坐大潜藏集权危机 D.察举选官标准发生质变4.唐朝,刘晏盐铁改革(760年)以来,《新唐书·食货志》称:“盐铁所入,岁百五十万缗……皆不入户部。”白居易的《策林》指出:“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唐廷诏书要求盐铁使“每岁具所入奏闻”。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全面松弛C.地方藩镇丧失财政自主权 D.中央集权管控趋向强化5.王夫之立足北宋张载气学,反对“离气言理”,提出“理势合一”历史观,认为“势之必然处见理”。他以《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为依据,在《读通鉴论》中批判君主专制时,强调“天下非一姓之私”。据此可知,王夫之( )A.呼应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浪潮 B.延续了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路径C.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批判性发展 D.完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构建6.清乾隆年间,汉口的山西、陕西商人依托山陕会馆设立了公议堂,成员按年利润5%缴纳基金,用于同行救急贷款;实行“联票”制度,多家商号联合签发汇票,汇票可在西北通行;将资本的20%投入当铺经营。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资本向金融业流动 B.金融制度异常混乱C.信贷是财富增值的根基 D.商业经营注重诚信7.1886年,张之洞在《派员周历南洋各埠筹议保护华民折》中强调:“南洋侨民岁汇侨银千万两养赡乡族,今荷属苛例频出,宜速设领事。”他曾建议以“闽粤侨商捐资”方式在新加坡、槟榔屿设领,推动清廷设立领事馆。由此可见,当时( )A.“中体西用”全面渗透制度构建 B.清廷与殖民列强矛盾完全激化C.外交实践中主体意识逐渐凸显 D.国际法成为外交决策核心依据8.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全国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并规定各阶段必修课程。1904年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在小学堂设置修身、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科。高等学堂(中学)则分设政法、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这表明,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A.弱化了国家的教育自主权 B.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的探索路径C.有效应对了废科举的影响 D.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9.《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负有发动“训政”的全权;国民政府作为政务执行机关,是“训政”的执行者;联系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总枢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模式( )A.借训政之名行党治独裁之实 B.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大步迈进C.标志近代政党政治彻底失败 D.精准契合孙中山训政理念内核10.1932年6月,中央苏区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明确“以公债收入作为红军给养和土地革命经费”。20世纪30年代初,川陕苏区特别设立“红军公田”制度,每乡预留5%—10%耕地收益专供红军给养,1934年全苏区红军公田产粮达50万担。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 )A.以土地资源为依托开展激进变革 B.全面构建起稳固的财政保障体系C.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为苏维埃政权运转提供重要支撑11.1953年以来,大量苏联电影被译为中文,由移动放映队深入县城放映。1955年,《大众电影》杂志开展“我最爱的苏联电影”征文活动,上海工人张桂芳在投稿中写道:“当看到《顿巴斯矿工》里工人们住进新楼房时,我想起自己从棚户区搬进曹杨新村的经历。”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译制与放映意在( )A.强化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B.加强中苏两国文化领域的合作C.推动“一边倒”外交方针实施 D.通过拉动消费推进工业化战略12.罗马共和国时期,若提案涉及“最严重反对国家的罪行调查、死刑判处”,元老院需经人民授权方可行动;若提案关联“元老自身利益、荣誉和权力”,则必须由人民表决决定是否通过。这反映出古罗马( )A.元老院的行政权力虚化 B.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缓和C.政治运行带有民主色彩 D.法律适应性不断调整和扩大13.下表为1420—1439年英国议会档案中三种语言文书的数量对比情况(单位:个)。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 )年份 英语 法语 拉丁语1420—1424 16 78 121425—1429 46 112 771430—1434 34 99 561435—1439 52 56 33A.文化多元格局受王权的强力干预 B.民族主义意识不断增强C.对法外交矛盾引发语言使用博弈 D.宗教语言的权威被消解14.1789年,英国学者杰里米·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主张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行为正确性的判定标准,强调法律需明确保障生存、安全、富足等幸福类型,刑罚要严格遵循“痛苦比例原则”,并通过量化计算行为产生的快乐与痛苦,评估其道德价值。边沁“最大幸福原则”的提出本质上体现了( )A.工业时代空想观念的道德迷失 B.技术进步催生的幸福标准已泛化C.理性主义指导社会治理的探索 D.新教伦理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冲击15.二战期间,非洲政治家桑戈尔以文艺复兴运动形式积极推广“黑人传统精神论”,他阐释道:“黑人传统精神”凝聚着黑人全部价值观,要将其打造成如“敲不碎的坚果”般的武器,以此捍卫“黑人性”的存在,助力非洲在时代浪潮中争取自主发展空间。桑戈尔提出“黑人传统精神论”,主要是为了( )A.全面否定西方文化影响 B.筑牢新兴国家的文化根基C.单纯守护非洲古老文化 D.为民族解放注入精神力量16.下表所示为2000—2005年日本对外贸易清算货币占比情况(单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2000 2002 2005出口 美元 52.4 50.7 50.1日元 36.1 36.7 38.4欧元 6.1 8.6 8.0进口 美元 70.7 67.6 72.1日元 23.5 25.5 22.1欧元 1.2 4.6 4.0A.浮动汇率制严重阻碍日元国际化进程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美日两国掌控C.区域经济整合决定全球货币多极格局D.日本对美经济存在结构性依赖特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以里作为城市内的空间分区,将所有居民统一安置其中。里有里墙、里门,晨启暮闭,有专人管理,相对封闭。《唐律疏议》规定:“犯夜(宵禁)者笞二十。”宋朝以来,开放式的坊巷成为城市普遍形态,政府规定城市居民都要建立户牌。明清时期,以城市坊巷门户为单位设立各种门牌。对于无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同样加以编制。在此基础上,各王朝实施城市居民内部联保机制,动员各类人员参与治安管理。如唐朝鼓励邻里互助,通过乡老解决纠纷。当然,无论是街道规划建设、城墙修造、沟渠整修、火灾救助,还是官衙及公共设施营造,都是政府所为。虽然宋元以来出现了面向社会救助的各种善会、善堂、参与消防的水会,但规模较小,缺少稳定的经济与人员支持。——摘编自马新《中国古代城市基层治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简述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51年,我国颁布《专卖事业暂行条例(草案)》,将酒的制造、运销纳入专卖管理,明确规定“专卖酒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且可为余粮找一出路”,政策上提倡“利用坏粮、死角粮酿酒”以降低粮耗。1951年酒税收入占货物税的5%,占总财政收入的1.2%。20世纪50年代按原料分类征税:“日常用粮酿酒税60%,饲料粮酿酒税40%”。1953年,商业部制定《各级专卖事业行政组织规程(草案)》,建立中央——大区——省——县四级垂直管理体系,中央设专卖事业总管理局。酒的调拨、销售被纳入国营商业轨道,经营方式包括国营、公私合营、特许私营及委托加工,生产计划由专卖总公司统一制订。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避免市场掺假与混乱。——摘编自郭子健《粮政与酒政:20世纪50年代酒类专卖制度的建立与调整》材料二1988年,全国各地放开名酒价格,实行市场调节,酒企可自主采购原料。1989年,国家取消酒类专卖制度,需求交由市场决定。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粮食白酒税率为25%。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对白酒同时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实际税负约33%,酒税成为地方重要财源。轻工业部主导制定“饮料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998年朔州假酒案后,卫生部修订《酒类卫生管理办法》,强化铅含量等指标检测,并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企业须取得许可方可生产。——摘编自王天佑《酒水经营与管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酒业管理的相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酒业管理的差异,并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酒业管理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3世纪,意大利开始有了丝绸生产,法国在16世纪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因此,在17世纪初中国丝绸大规模输入前,欧洲的丝绸工业已经有了相当基础。路易十四时期,贵族服饰普遍采用中国刺绣装饰。17世纪的法国资料这样记载:“来自南京的丝绸是最精致最华丽的。虽然这些丝绸与我们自己的产品类似,但其织造技术总有些地方超过我们。”17世纪伊始,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中国丝绸在欧洲的传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在西班牙还流行一种被称为‘马尼拉大披肩’的丝巾……这些‘马尼拉大披肩’原产地是广州,所以应该称为‘广州大披肩’。”这些披肩每年进口量高达8万多条。——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材料二“中国风”在欧洲的流行始于17世纪早期。丝绸成为欧洲贵族彰显财富与权力的工具,甚至引发仿冒现象,“许多欧洲本土丝绸厂家将龙、凤、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绘制在丝绸产品上,并注明‘中国制造’以仿冒中国原装进口”。英国中产家庭饮茶场景的油画显示,丝绸桌布与瓷器组合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欧洲传统巴洛克风格追求宏大繁复,而中国丝绸的“飘逸轻薄”与自然纹样推动艺术向“纤巧精美、甜腻温柔”的洛可可风演变。洛可可女装摒弃僵硬裙撑,采用丝绸面料突出自然曲线。——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国丝绸开始大规模输入欧洲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国丝绸的传播对欧洲文化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现代国际格局是由欧洲中心向欧洲以外推进的过程。科技革命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转换。从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均为欧洲中心格局,但另一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开始显示出格局外移的征兆,最终在欧洲以外形成美苏两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上述格局尽管都是战争的直接产儿,但究其根本,各国政治实力对比的变化乃是国际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因,并最终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的和平转换。——摘编自何岚《现代化演进与国际政治格局转换》提取材料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临汾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C A C B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C D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4分)(1)特点:户籍管理严格;治理空间从封闭逐渐走向适度开放;政府主导;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手段礼法结合;治理方式随时代发展而调整。(6分,任答三点即可)(2)示例观点: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1分)阐述:唐朝以前,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市场交易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到了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等。这一变化促使国家调整市场管理方式,政府不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管控市场,而是开始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制定更为细致的市场规则,如对商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国家不断调整税收政策。例如,最初以农业税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征税项目。两税法实施后,税收制度更加注重按资产征税,城市中的工商业者也需要根据其资产状况缴纳税款。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还推行了一条鞭法,将各种赋役合并为银两征收,简化了税收手续,同时也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6分)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使古代中国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相对的稳定。(1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8.【答案】(14分)(1)相同之处:政府主导管理;重视制度化规范;注重税收调节,保障财政收入;粮食安全优先;保障市场秩序。(6分,任答三点即可)(2)差异:①管理体制上:前者计划管控,产销由国家管理,后者处于市场化转型时期,经济手段与行政监管结合;②价格机制上:前者严格管制价格,国家定价,后者放开价格,市场调节;③生产标准上:前者质量管理尚无标准,后者质量管理标准化;④行业结构上:前者多元并存,国营企业垄断,后者地方酒业得到较大发展;⑤赋税上:前者税收高,后者税收下降。(4分,任答两点即可)时代背景: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发展需求;农业得到发展;财政体制调整;消费与监管升级。(4分,任答两点即可)19.【答案】(12分)(1)历史条件:中国丝绸生产技术精湛;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欧洲商业贸易形式的革新与商业革命的推动;本土丝绸生产和销售的发展;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的发展;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演进;贵族阶级形成奢靡消费潮流;以往丝绸之路贸易的持久影响;“中国风”在欧洲的流行。(6分,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影响了欧洲的服饰和装饰文化;助推欧洲社会艺术风格的转变;社会风气的开放利于思想解放,扩大了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进一步助推了欧洲的“中国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20.【答案】(12分)示例论题: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着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2分)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力量平衡,美苏两极格局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逐渐削弱了两极体系的稳定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进。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将西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但西欧国家并未止步于依附地位。1951年《巴黎条约》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此后,欧洲凭借经济联合与制度创新成为独立政治力量,在冷战中逐步摆脱美苏控制,形成“第三种力量”。同时,东亚的崛起也进一步冲击了两极格局,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成为多极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东方支点。此外,第三世界的集体觉醒加速了格局演变。不结盟运动与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反映了新兴国家摆脱大国控制的诉求。(8分)综上所述,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并非单向的权力集中,而是呈现“分散——重组”的动态过程。欧洲、日本、中国及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瓦解了两极格局,更通过制度创新与身份重构,推动国际体系向多元共治转型。(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