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吕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5.0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方学者通过考古探险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融入西方文明”的起点;后有中国学者通过中亚考古,实证中国游牧文明对丝路的主动塑造;又有中亚学者根据中亚考古遗址的系统性破坏,提出西方中心叙事掩盖了殖民掠夺对丝路文明的破坏。据此可知,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 )A.西方学者的学术视角更合理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忽视非西方国家学者的贡献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2.魏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统治者对其持警惕态度,时人指斥佛教入国会带来“国空民穷”、“遗弃二亲孝道顿绝”等危害。而到了唐代,蕴含孝道思想的佛经却流传十分广泛。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B.政治生态与社会需求的倒逼C.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D.儒佛思想体系的结构性交融3.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A 英国核物理学家吉姆·萨里姆的纪录片《探路者》,通过实地考察,指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直接引用了阿拉伯科学家白塔尼观察数据。 表明白塔尼的科学研究是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的主要原因。B 研究者指出,《一千零一夜》故事里不仅包括阿拉伯人的故事,还包含了古代波斯、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故事。 说明阿拉伯文明对古代其他地区的文化具有兼容性。C 《全唐文》记载:唐宣宗大中二年,大食(阿拉伯帝国)人李彦升在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卢钧的推荐下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 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 学者撰文强调:阿拉伯数学家们把他们从印度人学来的“1—9”九个数字,广泛应用并介绍到欧洲。 证明了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4.据文献记载,马铃薯自清后期传入内蒙古地区后迅速且广泛传播引种,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食材之一,该地流传着“高产作物山药蛋,又是菜来又是饭,炒丝丝,蒸片片,莜面饺饺做馅馅”的俗语。据此可知,马铃薯的传入( )A.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B.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交融C.致使农业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主导产业D.见证了内蒙古地区与美洲的直接联系5.1753年,伏尔泰完成《赵氏孤儿》的改编,将原剧中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原本霸道野蛮,但与昔日心爱之人重逢使他内心变得柔软,最终成为一位充满仁义道德的真正君子。两年后该剧在巴黎首演,巴黎民众反响热烈。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意在( )A.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互鉴 B.践行儒家的治国理念C.迎合法国民众的文化需求 D.借中国文化批判现实6.欧洲殖民者到来前,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但16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家认为,美洲社会发展仍处于原始阶段。为此,他们实行“文明开化”政策,组织原住民参加布道、阅读圣经等活动,并创立面向印第安儿童的专门学校,教授他们基督教知识和殖民者语言。欧洲殖民者的“文明开化”政策( )A.导致了美洲文明彻底消亡 B.意在促进美洲教育的近代化C.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需求 D.利于英语成为美洲主流语言7.1898年6月11日,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从7月到9月,《申报》却重点对南方“匪乱”展开系列报道,如《粤西乱耗》、《纪广西匪乱情形》、《粤匪窜湘》等。这主要说明了(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C.变法运动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南方匪患8.下表为晚清政府1872—1886年间派遣留学生情况派遣时间 学习内容 留学地点 留学人数1872 各种西学,包括法政、工科、矿学 美国 4批120人1874 舰船指挥 英国 5人1877 舰船制造 法国 前后23人1877 舰船驾驶 英国 12人1882 舰船驾驶 英国、法国、德国 10人,中途增加15人观摩学习1886 舰船驾驶 英国 34人由此可知,晚清政府的留学派遣( )A.意在实践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 B.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C.有利于近代教育体系的逐渐形成 D.迅速提高了军事科技水平9.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新民粹主义势力选择性地忽视移民在劳动力补充、文化多元化等方面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将移民群体、经济全球化市场中的外部角色恶意污名化为抢夺本国就业岗位、消耗社会福利资源的负面形象。这折射出当下美国( )A.政党博弈加剧了社会的撕裂 B.逆全球化思潮有一定社会基础C.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结构性失衡 D.选择性叙事扭曲了公共认知10.《黑神话:悟空》游戏上线后,稳居国内外热销榜,其高品质与文化输出广受好评。借此机会,山西文旅部门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等主题旅游线路,进一步促进了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游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A.需要创新文旅融合的实现形式 B.应该着力开发游戏的衍生品资源C.理当多元化拓展旅游经济项目 D.亟待探索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路径11.当下,不少文化市场主体会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编码和解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出于不同的立场,会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片面提取,进而对受众接受传统文化形成错误引导。这表明( )A.互联网重构了文化传播的格局 B.先进技术提升了文化传播效率C.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D.技术理性与文化价值尚未融合12.有学者评价周王朝的某制度时指出:“也正是因为靠着对诸侯的软性约束,才让已经衰微的东周王室又得以存续了五百多年,周王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的朝代,当然更是价值观输出方面最成功的朝代。”该学者所评价的制度是( )A.礼乐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13.下表为不同主体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扮演角色的主张或实践政府经济角色 因之 利导之 教诲之 整齐之 与之争(与民争利)儒家经济思想 √ √ √ √ ×司马迁经济思想 √ × × × ×“大一统”王朝(汉)(制内市场) √ √ √ √ √以下表述依次与之最相符的是( )A.适度干预,规范秩序 无为而治,因势利导 有为政府,有限自由B.适度干预,规范秩序 有为政府,有限自由 无为而治,因势利导C.有为政府,有限自由 适度干预,规范秩序 无为而治,因势利导D.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自由放任,减少干预 有为政府,有限自由14.隋代已有不少来自靺鞨和契丹的北方民族士子参与科考,唐代更是允许高句丽、高昌、吐蕃等周边政权派遣贵族子弟入国子监学习,并依据人口多寡等因素分配各地科举名额,提高了岭南等南方民族地区士人通过科考登第的可能性。可见,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A.并没有打破贵族政治的框架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C.有助于各族之间的文化认同 D.主要面向周边政权选拔人才15.辽朝史官刘辉上书辽帝称:“宋欧阳修编《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且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刘辉上书辽帝的主要诉求是( )A.维护辽朝正朔 B.详述赵氏事迹 C.批判宋朝史书 D.促进宋辽和好16.唐以后,由于宋朝面临边境的压力,宋日(日本)和宋丽(高丽)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一种较为特殊的状态,国家交往是以宋商为推介的“准外交关系”模式。甚至日、丽之间的国使交往也常由宋商来完成。以宋商作为推介的国家间交往( )A.提升了宋朝文化影响力 B.凸显了宋朝的积贫积弱C.增强了宋朝的商贸活力 D.体现了柔性外交的智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唐代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最具自信心的时期,而首都长安又以其特有的阔大胸襟和恢宏气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根据两《唐书》中的记载,到过长安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朝鲜、斯里兰卡、阿拉伯帝国、东罗马等地区。长安与非洲国家也有交往,在今坦桑尼亚等地都曾出土过唐代的物品。波斯王卑路斯,因其国遭受阿拉伯的进攻,流亡并客死长安。长安的西市是外商活动的一个中心,外商经营的店铺有200多家,胡商至少有数千人。中亚、西亚等地的佛教、摩尼教等各派教士,纷纷入唐(主要是长安)布教。长安中的外国人还包括乐工、艺伎、昆仑奴以及一般游客等。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不仅表现为单纯的包容,还表现为主动的吸取,使长安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弥漫着奇特的异域风情。如贞观初即有“胡着汉帽,汉着胡帽”之习。《旧唐书·音乐一》谓:“梁陈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摘编自《唐代对外开放及其意义》和《论唐代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长安对外交流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文化政策与中华文明演进”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利玛窦在华形象的演变时间 国人眼中的形象1583—1610 利玛窦入华初期,与之交往最深的士大夫之一刘洪卿,在其《利玛传》中说:“利玛窦者,西域高僧也”。南京户部右侍郎方定之将利玛窦描述为“儒服汉语,楚楚佳士,貌稍似色目人耳”。利玛窦去世后,时任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利玛窦)葬地矣”。民国时期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记载:马相伯先生还说过,他年幼时,上海钟表业都奉利玛窦为祖师,有利公塑像,每月朔望都受钟表修理业的膜拜。当代 中华世纪坛的大厅内有一幅名为“中华千秋颂”环形浮雕式壁画。整幅壁画268个历史人物中,只有两名外国人,一位是马可·波罗,另一位是利玛窦。——摘自《入华耶稣会士的身份选择及其历史形象》、《“时”差“神”错:利玛窦400年形象变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以来利玛窦在华形象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对外来文化应秉持的态度。(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从历史上看,自秦制创立,虽然历代王朝各有损益,但以强化皇权为基本旨趣的秦制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加持,从而成为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制度主流。故此,谭嗣同曾言“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也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受此影响,人们一般认为,秦汉之后的政治及社会管理体制乃是奉制的“一以贯之”,是对周制的完全替代。然而,究其实,在秦制与周制之间,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不仅如此,从真实的历史演变来看,自秦汉以来的整个皇权时代,政治体制上不纯粹是秦制,而是呈现为一种秦制与周制的混合形态。——摘编自彭新武《“百代皆秦政”的历史逻辑辨析》材料二11—13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异同。(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12分)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吕梁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A D C C B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D C A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4分)(1)特点:交往地域广泛(亚洲、非洲、欧洲);交往人员多元(商人、使节、传教士、一般游客等);交往形式多样(政治、宗教、经贸往来);交往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往主体包括政府和民间。(三点即可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最多6分)(2)示例(仅做评分参考)论题: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分)阐释:唐朝的开放的文化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开放胸襟融合的外来文化;二是以开放的姿态向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唐朝以开放的胸襟融合的外来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发展。唐朝统治者实行佛、道、儒三教并行的政策,促使外来文化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对中国的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中华文明。(二)唐朝以开放的姿态向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唐朝也以开放的姿态向外传播中华文化。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综上,唐朝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在丰富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唐代文化兼收并蓄,让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开放、自信、博大的特点。(“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评分标准:(1)论题必须明确,能围绕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与中华文明演进”展开。(2分)评分说明:①论题表述清晰明确,能围绕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与中华文明演进”展开,得2分;②论题不能围绕材料核心和“文化政策与中华文明演进”展开或没有论题,得0分;(2)阐述过程须有史实支撑,逻辑严谨,论证充分。(8分)评分说明:①史实4分:举出与考生论题紧密联系的一个正确的史实或角度,得2分,最多4分;单纯列举史实且准确(没有论证),若史实能够支持考生见解,可以给史实分。②论证4分: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得4分;论证能支持考生论题,逻辑较为清晰,得2分;论证不能支持考生论题或缺乏逻辑联系或没有论述的,得0分。(3)结论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升华,不能简单重复论题。(2分)评分说明:①结论明确、恰当、有拓展,不能简单重复考生论题,须与阐述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得2分:②结论较为明确,不能重复者考生论,与阐述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得1分:③结论错误或简单重复者考生论题或无结论,得0分。18.【答案】(12分)(1)特征:时间较长,具有阶段性;形象多元;随着时代发展形象不断变化;中外交流的身份是主导。因素:中国对西方认知程度的变化;利玛窦身份的多样性;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征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最多4分。因素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最多4分)(2)态度:对外来文化的看法:我们要有开放、包容、审慎的态度;对外来文化的做法:针对外来优秀文化,我们要根据国情加以采纳,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同时摒弃外来文化的糟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做法或措施,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最多4分)19.【答案】(14分)(1)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礼法并治: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周制遗存: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6分)(2)相同点: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4分)不同点:变革深度与领域: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变革动力差异: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历史定位差异: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4分)20.【答案】(12分)示例1观点:文化进步依赖与邻近群体的相互交流,长期与外界隔绝导致部落文化发展进程受阻。评析:历史上有众多事例可印证这一观点。从古代文明交流来看:古希腊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古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习了建筑技术、数学知识和宗教观念等。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技术和几何知识对古希腊的建筑和数学发展产生了影响,古希腊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独特的柱式建筑风格和数学理论,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繁荣。阿拉伯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不仅保存和传播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还吸收了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成果,并将其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阿拉伯数字就是由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的,成为了世界上通用的数字符号。而太平洋一些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的部落,由于长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他们的文化发展十分缓慢。这些部落的生产方式原始,科技水平低下,社会组织简单,与外界交流的匮乏限制了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难以实现文化的进步。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在近代社会仅仅发展到了农业文明的初期甚至部分还停留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亚欧北非由于大陆桥的链接文明的交流与冲突频繁,因此之间的文明优秀成果的交流较为频繁,西欧地区甚至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激发了亚欧北非地区的社会转型而不是美洲文明的脆弱性无力抵抗而衰亡。结论: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一个开放包容、积极与外界交流的社会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12分)示例2博厄斯的观点强调文化交流对文化进步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虽有一定历史依据,但忽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人类文明史上不乏与世隔绝却实现重大突破的案例。例如,殷墟甲骨文的诞生(公元前14世纪)标志着中国文字体系的成熟,而这一成就并非源于外部交流,而是中原文明对天文、农业、祭祀需求的内生性探索。同样,玛雅文明在数学(零的概念)、天文学(金星轨道计算)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亦是在中美洲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完成的。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可能源于群体内部的生存需求或认知革命,而非外部经验的输入。博厄斯未充分考虑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与选择性。例如,15世纪的欧洲通过大航海时代吸收了阿拉伯、印度的数学与航海技术,但其真正突破(如文艺复兴)源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诠释,而非简单移植。反之,过度依赖外部经验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以印加帝国为例,其道路系统与行政管理高度发达,但西班牙殖民者强行输入欧洲制度后,反而造成本土技术体系的断裂。这表明,文化进步需以自主性为基础,盲目吸收可能削弱创新活力。结论文化进步的根源是多元的,既包括外部经验的吸收,也包含内生创新与环境适应的智慧。博厄斯将“交流”与“隔绝”简化为二元对立,忽视了人类文明在封闭环境中自我突破的可能性。历史证明,文化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隔绝,而在于群体能否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认知、技术与制度的动态平衡。因此,对文明演进的评价需超越单一维度,转向更包容的多维视角。(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