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2025.0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所示为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含汾渭平原地区)建筑遗迹中的典型代表。表中信息最适用于探究( )表1房址名称 距今时间 地区 建筑制面形式姜寨遗址F1 6600—6400年 陕西西安 穴居半坡遗址F1 6800—6300年 陕西西安 穴居西坡遗址F105 约5500年 河南三门峡 半地穴大地湾遗址F901 5500—5000年 甘肃天水 半地穴大河村遗址F1—F4 约5000年 河南郑州 地面起建陶寺遗址IFJT3 4300—3900年 山西临汾 高台宫室A.南北建筑技术的交融 B.农业村落分布的范围C.原始文明演进的历程 D.早期国家诞生的印记2.汉画中表现下级对上级的拜谒题材在河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较为常见。如河南南阳唐河某东汉早期墓地出土的拜谒图(如图1所示)中,上位者正襟危坐,神态傲然,下位者匍匐叩拜,毕恭毕敬。这可用于印证汉代( )图1A.贵族门阀的骄横 B.儒学伦理的影响C.社会风气的保守 D.官僚政治的确立3.据《唐会要》记载,唐宣宗曾下制批评地方的屠牛行为,要求“自今以后,切宜禁断”,如有违反则“严加捉搦”。同时,他还要求在祭祀中用“诸畜”替代牛牲,将唐高祖、太宗以来减少宰牛的祖宗家法推向极致。唐代这一“祖宗家法”基于( )A.实施三教并行政策的需要 B.改变汉人胡食风气的考量C.推动农牧平衡发展的诉求 D.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要求4.南宋高宗无嗣,将帝位禅让给养子赵昚(宋孝宗)。宋孝宗一共使用过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隆兴”为宋太祖首个年号“建隆”与宋高宗年号“绍兴”的结合;第二个年号“乾道”化用了宋太祖第二个年号“乾德”;第三个年号“淳熙”为宋太宗“淳化”“雍熙”两个年号的结合。宋孝宗此举意在( )A.宣示政权的正统性 B.弘扬儒家宗法传统C.表达光复中原之志 D.实现权力和平让渡5.图2所示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书影,该书于乾隆年间编订,是一部包含满文、汉文、蒙文、藏文、托忒(蒙古)文、察合台文六种语言文字的西域多民族史地书籍。该书的编订( )图2A.服务于宣政院的民族人才培育 B.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推动了经世致用学风广泛传播 D.旨在强调新疆乃中国固有领土6.表2所示为晚清时期部分以盐税作抵押的政府借款及抵押数目。这表明,晚清时期( )表2借款项目 借款年份 盐税抵押数目/两英德借款 1898 1800000庚子赔款 1901 19899000湖广总督(代表清廷向外商银行)借款 1907 400000英法借款 1908 2350000湖广总督(代表清廷向外商银行)借款 1909 74000湖北(地方政府向日资银行)借款 1909 10000A.盐税成为财政支柱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C.湖广金融发展迅速 D.国家利权流失严重7.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星期评论》等推出的劳动节纪念号上,八小时工作制成为关注焦点。如李大钊在《新青年》的纪念号上撰文指出:“‘五一’运动的历史,胚胎于八小时工作问题。”陈独秀另撰文批判了上海某工厂以救济女工为名增加工作时间的做法。这说明,此时的进步知识分子( )A.重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B.正着手创建无产阶级政党C.转变了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D.督促政府立法规范工时制8.图3为训政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机构划分示意图(局部),其中国民大会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为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图3A.实现了权力制衡 B.致力于消除腐败C.服务于一党专政 D.延续六部制传统9.唐山解放后,当地某民营化工企业陷入产品无销路、无力发放工资的困境。人民政府在派出军代表监督生产的同时,为其争取大量贷款,并收购该公司积压水泥4600吨。结束军管后,企业获得了由银行循环透支所给予的信用额度,其产品也由政府的贸易部门包销。这说明当时( )A.公私合营方式具有多样性 B.民族工业存在剥削性特征C.社会主义优越性日益凸显 D.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贯彻10.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截至1985年底,全国有98项“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其间,南京、宁波等城市的中小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这些做法主要着眼于( )A.加快新型社会风尚的构建 B.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C.抵御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 D.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11.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一位富有自由民拥有4116个奴隶,7200头公牛,25.7万头其他牲畜。公元前1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不仅在其家乡拥有好几处小农场,同时还在其他七八个地区拥有地产。这些现象的出现( )A.植根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可证明封建庄园已成为主流C.得益于罗马共和国不断扩张 D.有利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12.13世纪初,君士坦丁堡遭到多国联军洗劫,无数文物遭亵渎的同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遗存流入西欧。13世纪中叶,蒙古人通过激烈的攻城战占领阿拉伯帝国都城,数不清的阿拉伯手稿和古迹受损,而新式火药武器等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这反映出( )A.古代战争对文化影响的复杂性 B.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进程C.跨区域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战争 D.征服者对文化渗透的高度重视13.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向英国输入了大量的印花棉布、丝绸、瓷器、漆器等商品,拍卖商、玩具店、杂货店乃至流动商贩等因此获利。18世纪下半叶,英国议会出台法令,对外国商品(包括由殖民地输入的葡萄酒、麻布、丝绸等)加征高额关税。英国议会此举意在( )A.主导世界市场 B.保护国内产业 C.鼓励殖民扩张 D.加强经济干预14.启蒙运动时期,法语被欧洲人视为学习新知识必须掌握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德语成为所有想学习前沿科学的人必须懂的一门语言。在许多科学门类——尤其是化学上,德意志科学家取得了远超其邻居的成就。这一转变主要缘于德意志( )A.统一国家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推进C.高等教育的发展 D.民族意识的高涨15.19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共和国废除奴隶制,当时包括黑人在内的有色人种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0%。19世纪末,时任阿根廷总统宣称,20年以后要前往巴西才看得到黑人了。到20世纪中叶,95%左右的阿根廷人是白人。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民主制度得以建立 B.门罗主义获得认同C.欧洲移民持续涌入 D.种族隔离政策升级16.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后,美国带头宣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呼应了这一举动。1984年,苏联以美国政府放任国内反苏抗议活动和美国地下核设施不安全等理由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仅10余国响应。这反映出当时( )A.体育赛事导致中苏持续交恶 B.核裁军成为美苏争议的焦点C.奥运会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D.美国逐步掌握冷战战略主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宋仁宗时期,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国内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制等各方面,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从而揭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但新政遭到强烈反对和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摘编自张俊英、邹璇《近60年来庆历新政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财政经济改革,二是军政方面的改革,三是教育改革。改革开始后,王安石最为得意的“青苗法”,也最为时人所诟病。推行“青苗法”的目的本是济贫困、抑兼并、促生产。然而新法一经全面推行,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从政治上看,变法还导致了一个更为严重、贻害无穷的恶果——党争。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的变法夭折。——摘编自金声《王安石变法》(1)根据材料,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改革运动频发的原因。(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中国共产党主动对国民党作出若干重大让步,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拥护三民主义及国民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取消暴动政策及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制度,将红军所在地区改称陕甘宁边区,执行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统一法令与民主制度,边区行政人员由地方推荐、中央任命;取消红军名号,人民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等。——摘编自桑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战领导权》材料二1938年5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报告:国民党上层对共产党存在削弱企图和自大心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接受中国共产党合作建议,但表示共产党是向他“投诚”的。中国共产党要求共同发布宣言,(在七七事变前)被拒绝。(在国统区发行的报刊上)中国共产党单独发布的宣言中“国共合作”字样被删去,改为“国共两党,推诚相见”;(国民党要求)在报章上禁用“国共合作”名词,不愿公开表示两党是平等合作(关系)。——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主动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前国民党中央消极宣传国共合作的意图。(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越南北部是东南亚古代铜鼓较为集中的地区。铜鼓还广泛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并流传到印尼。印尼没有单独存在青铜器时代,所有青铜器都是成熟期的形态,这说明印尼的古代铜鼓主要是外部输入的。起初,中国的百越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把铜鼓文化传播到东南亚。铜鼓文化又通过来往于中国南海的船只得以传播到印尼群岛,并逐渐渗入当地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印尼各地的铜鼓在体积、风格、纹饰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且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周代至汉代的铜器传统,铜鼓上的纹饰包括了东南亚史前期和民族艺术常见的几何图案和象征主题。除爪哇岛外,印尼有铜鼓的其他地方大都是孤立存在的,除非铜鼓是由强大的酋长有意识地进口,否则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被贩运至东南亚的边缘地带的。——摘编自梁志明、郑翠英《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材料二楚雄万家坝曾出土过一面铜鼓和六个编钟的乐器组合,人们还在昆明石寨山发现过铜鼓和芦笙同在的场景。关于铜鼓作为乐器的文字记录有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唐太宗伐其国(高昌),尽得其乐。其器有竖箜篌、琵琶……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鼓、铜钹具等十五种。”清代《广南府志·风俗》中有“花土獠……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铜鼓舞是云南文山州壮族、彝族中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是文山人民铜鼓文化、稻作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2006年“彝族壮族铜鼓舞”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编自肖怡婷、杨欣颖《滇式铜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铜鼓文化在印尼传播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研究铜鼓文化可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承和保护铜鼓文化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砂糖的世界史”见证与影响了全球化的历史性、多维性等特征。表3所示为部分历史时期,以砂糖为视角的“世界旅行”状况。表3历史时期 砂糖的“世界旅行”概况前资本主义时期 7世纪起,甘蔗的栽种技术和砂糖的制作工艺随着《古兰经》一起从阿拉伯世界向外部世界传播8世纪初,东地中海地区的塞浦路斯、罗得岛、克里特岛、马耳他、西西里岛等地都成了砂糖工艺和产品制作中心11世纪末开始,砂糖在欧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商业资本主义时期 15世纪,甘蔗的栽种随着葡萄牙的扩张逐步向西半球转移16世纪,砂糖的世界中心转到巴西17世纪后,以荷兰人为媒介,甘蔗被移栽到已被欧洲国家殖民的加勒比海诸岛上工业革命时期 大批量的砂糖流入欧洲,红茶和砂糖逐渐普及到下层居民之中,最终成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终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砂糖的世界旅行戛然而止——摘编自夏路《物质小视角下的全球化大历程——读〈砂糖的世界史〉》根据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历史时期,围绕“砂糖的世界旅行”,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度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B D A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4分)(1)同:都一度得到统治者支持;内容都涵盖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措施全面、丰富);都遭到强烈的反对;都以失败告终。(4分,答出两点即可)异:内容上,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王安石变法以财政经济改革为先;过程上,庆历新政极其短促,很多措施未能全面实施,王安石变法的大多数措施得到了全面推行;政治影响上,庆历新政对官场未造成明显影响,王安石变法则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激烈党争。(6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社会矛盾尖锐;边境局势紧张;统治者希望有所作为;有识之士(改革家)的思考和探索;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4分)(1)历史背景: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人民渴望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产党在长征期间从民族大义出发,调整了革命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作用:有助于缓和国共关系并减少国民党内部分歧,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巩固长征胜利成果,凝聚抗日力量;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争取社会舆论支持和政治主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图: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限制其发展空间;争夺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继续维持一党专政。(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2分)(1)特点:以外部输入为主;以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地区为中介;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逐渐融入本土文化;路径多元,相对独立发展;存在主动引进的倾向。(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史料类型:考古发现的历史遗存(实物);史书、地方志等文献的记载;民俗文化考察(调查)结果。(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意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地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提供材料;为发展旅游业,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纽带。(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答案】(12分)示例一观点:砂糖在世界传播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2分)论证: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新航路开辟前,真正的全球化尚未开始,砂糖的旅行主要依赖不太频繁的区域性交流,如7—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伊斯兰教传播客观上扩大了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的影响范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资产阶级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利益驱使下,殖民者将甘蔗广泛引种到美洲地区,并在殖民地广泛建立种植园,使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大为加强。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欧洲民众对砂糖的需求剧增,砂糖和茶文化的结合,使亚洲制茶业、美洲甘蔗种植业和欧洲的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均得到了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砂糖也完成了自己的“环球旅行”,突破了地域、民族、文明的范围局限,成为世界各地餐桌上喜闻乐见的调味品。(8分)综上所述,全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不同的因素主导,砂糖在世界的传播和使用的阶段性特征也印证了全球化走向深入和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同阶段。(2分)示例二观点:工业革命时期的砂糖“旅行”,见证了西方国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2分)论证:工业革命时期,砂糖的使用日益普化,其从奢侈品到日用调味品的角色转变是社会变迁的反映。砂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尽管工业革命前甘蔗的种植技术和蔗糖的提炼技术已在新大陆得到传播,但由于生产和运输成本很高,蔗糖只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只有欧洲的贵族和富有的商人才能够享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废奴运动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砂糖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成本;加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主要通过货币工资来购买生活物资,这使得价格日益下降的砂糖得以走进西方工业国家的寻常百姓家。(8分)总之,工业革命时期,砂糖从奢侈品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深刻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的提升,以及人们的消费的深刻变化。(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