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道德与法治60分·历史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 道德与法治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班准备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对话由此可见,小琼没有认识到①与异性交往有助于建设团结和睦的集体 ②与异性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 ③与异性友好坦然地合作能助推共同成长 ④男女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下表中对情绪调节“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个数有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① 小赵遇挫时安慰自己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 运用了认知调节法② 小美心情不好时会到操场上快速奔跑几圈 运用了放松训练法③ 小孙生气时用通宵打游戏来发泄心中不快 运用了合理宣泄法④ 小钱难过的时候就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运用了注意转移法A.1 B.2 C.3 D.4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加研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这表明A.可通过与人交往获得积极情感体验B.情感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C.可通过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D.情感是不稳定的内心体验4.叶同学结合《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的知识总结了下列思维导图。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5.某校七年级(1)班的小明自称“自尊心强”,他对于老师的表扬总是“听不够”,而对于老师的批评又总是“听不得”。作为好朋友,你想告诉他①你这是自尊的表现,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 ②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做到行己有耻 ③这属于爱慕虚荣的心理,不利于个人的进步 ④面对老师表扬或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展示了以下两则古语,据此推测这节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追寻美好梦想B.克服自卑心理C.树立青春自信D.培养自尊精神7.有句话:“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启示我们青少年要A.善于辩解,为困难找借口 B.自立自强,磨砺坚强意志C.凡事看淡,不为生活所累 D.随波逐流,回避困难8.中华民族素有“循民本”“重民生”的文化传统,早在夏朝就发出了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句子能直接体现这种民本思想的是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9.《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它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哪一精神内涵A.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B.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10.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六尺巷”彰显了A.敬业诚信和谐友善的价值准则 B.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文化理念C.“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1.清华大学成立的法学院公益普法宣讲团,致力于通过形式丰富的公益普法系列活动传播法治思想,已与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各高校相关组织及公益社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其推出的创意普法短视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之所以开展法治宣传,是因为①法律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②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③法律是万能的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12.婷婷发现自己的快递单“隐形”了,收件人的姓名不再显示全名,手机号码中的四位数字被遮盖,“隐形”的快递单保障了公民的A.财产权 B.隐私权 C.肖像权 D.知识产权13.2024年12月1日起,《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公民的A.财产权 B.监督权 C.物质帮助权 D.受教育权14.下图提供了15周岁的李某因违法而受到法律惩处的相关信息。李某的违法行为可能是? (李某的违法行为) 民法典 (违反的法律法规) 返还财产 (承担的法律责任)A.无故旷课,网吧上网 B.伙同他人,持刀抢劫C.谎报险情,扰乱治安 D.捡到钱包,拒绝归还二、非选择题(32分)15.【青春的活力】(8分)学习了“人须有自尊”的内容之后,七年级(1)班同学准备共同制作一期主题板报。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对此,同学们对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耻”的行为展开了讨论。(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补充一个“耻”的行为。(不得与材料雷同)(2分)(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6分)16.【走进法治社会】(14分)模拟法庭体验式学习活动为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某校七年级(1)班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了一次体验式学习,请你参与其中。以下是同学们选择的案例: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17岁的小杰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杰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很快便被虚拟世界中的刺激与成就感所吸引,在网吧里,小杰遇到了几位“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小杰开始逃课,并学会了抽烟等。 为了筹集更多的上网费,在不良朋友的教唆下,小杰多次恐吓其同桌小智,并以借款为由向小智索要钱财,小杰在半年之内以借款为名共向小智索要三千余元,均未归还。在庭审现场,小法官列举了以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经人民法院审理,鉴于小杰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有坦白情节,认罪认罚,悔罪态度较好,其监护人积极向被害人退赔,依法予以减轻处罚。最终,小杰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1)结合以上法律条文和法院审判结果,请你分析小杰恐吓小智并索要钱财行为的性质,并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2)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小杰的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17.【读中华经典 养浩然之气】(10分)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某校七年级(3)班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铸就时代新风尚”为主题开展班会,请你参与其中。◎典籍诵读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诵读了部分典籍:典籍 中华传统美德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刘向《六亲五法》 ③(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以上典籍所反映的中华传统美德。(6分)(2)假如你也参与了本次典籍诵读活动,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典籍,并说明推荐理由。(4分)第二部分 历 史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8. “这一运河网络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使隋朝能够 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宏大的都城长安、洛阳,并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 障”。材料体现了大运河的开通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D.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19. 下表为唐朝一位历史人物年谱节选,对这位历史人物评述正确的是A.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 B.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C.创立殿试,大力选拔人才 D.注重文教,迎来开元盛世20. 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A.审美观念一致B.文明相互借鉴C.文明交流频繁D.铸银水平相当21. 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留下脍灸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A.岳飞和文天祥 B.文天祥和寇准 C.文天祥和秦桧 D.岳飞和寇准22.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情况。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乱不断 B.科举制度的实施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阶层的发展23. 元朝的政治制度大都为后代所承袭。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4. “宋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战争频繁,但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回族形成 B.鉴真东渡 C.金瓶掣签 D.文成公主入藏25. 下列图片体现了宋元时期的共同主题是A.戏剧种类多样 B.都市生活丰富 C.制陶技术先进 D.体育运动盛行26.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7. 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东北28.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B.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C.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衰落 D.符合了闭关锁国的要求29.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诗歌属于描写宋代百姓欢度元旦(今春节)场景的是A.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30. (8分)【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材料三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其考试内容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主,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选官制度的标准有什么变化。(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带来的影响。(2分)31. (10分)【古代的对外交往】材料一 宋朝很重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在北宋都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政府在这些城市都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岁入多达约110万缗。中国出口的物品有丝、绢、锦等纺织品以及陶瓷、金银产品等,输入的物品有珍宝、象牙、犀角、钻石等。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摘自刘炜等主编《中国文明传真·第三卷》材料二 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历史证明,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不可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难免陷入更加落后的被动的境地,向现有秩序挑战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没有自主的编制和社会创新,现有世界体系不可能为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提供现代化的空间。——唐晋主编《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其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中所得到的启示。(2分)32. (8分)【经济与人口】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人口为0.1943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3.13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升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就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期人口增长所引发的社会问题(2分),并概括清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2分)33. (10分)【中国古代科技】材料一名称 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大致时间水排、独轮车、弓餐、造纸、制瓷 1000多年铸铁、胸带式马具 800-900年火药、印刷术 500-600年提花机、磁罗盘 约400年——整理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突出的成果。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划时代影响,宋代中国商船在波斯湾一带都极为活跃。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提取上述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自拟论题,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参考答案道德与法治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D B C B D C B A B C A B A D(1)旷课逃学、辱骂他人、破坏公共设施等。(考试作弊、闯红灯、撒谎在材料中出现过。雷同不得分)(2分)(2)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②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③“行己有耻”是指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有羞耻心,能以羞耻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④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⑤我们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3点即可)(6分)16.(1)小杰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或者刑事违法行为)。他触犯了刑法,他收取保护费的行为实为敲诈勒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8分)(评分说明:能判断出是犯罪行为(或者刑事违法行为)给2分。判断的理由是3个划线部分共计6分,每答出一个,给2分)(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任意3点)(6分)17.(1)①孝悌的荣辱观念;②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6分)(2)示例:典籍:《论语》。理由: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其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4分)(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第二部分 历史一、(24分)选择题:18.C 19.B 20.C 21.A 22.C 23.D24.A 25.B 26.D 27.B 28.A 29.D二、(36分)非选择题:30. (8分)(1)标准变化:从重门第到重才学。(2分)(2)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制的改革。(任答两点即可)(4分)(3)积极影响:推动科举制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消极影响: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进步。(任答一点即可)(2分)31. (10分)(1)特点:海外贸易港口众多;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商品种类丰富;海外贸易收益很大;贸易国家众多。(任答两点即可)(4分)(2)对外政策:闭关锁国(2分)。消极影响: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3)启示:交流开放促进国家发展,闭关自守导致国运衰落。(2分)32. (8分)(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尤其是新农具的发明和改善。(任答两点即可)(4分)(2)社会问题:人地矛盾尖锐,地价上涨,粮食短缺(2分)。措施: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推广种植甘薯、玉米;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船货减税。(任答一点即可)(2分)33. (10分)观点:宋代的科技成就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鼎盛时期,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指南针的改进与传播促进了中外航海事业的发展,印刷术和火药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宋代的科技成就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