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年级 四年级下册单元名称 第3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主题 星际探索家——解密地月日系统课时安排 5课时一、单元主题星际探索家——解密地月日系统二、单元情景“星际探险队招募计划”学生化身“星际探险队员”,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完成四项核心任务: 任务1 :破解地球形状之谜(《探索地球》) 任务2 :解码太阳恒星密码(《认识太阳》) 任务3 :登陆月球基地(《登上月球》) 任务4 :追踪月相密语(《月相的变化》)最终制作“地月日系统探索手册”,获得“星际探险家”认证。三、课标分析对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 9.1地球是一颗行星;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学段目标 3-4年级:(1)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2)能说出月球表面概况;(三)观测并描述物体影长变化(衔接前单元)四、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探索地球》、《认识太阳》、《登上月球》、《月相的变化》、《探索地球的卫星——月球》这4课。第9课《探索地球》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通过模拟实验和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并了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基本信息。第10课《认识太阳》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第11课《登上月球》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的距离等。第12课《月相的变化》通过观察和记录月相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月相变化的成因,并了解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几课共同构成了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这三个天体的系统性认识。从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到太阳的基本属性,再到月球的探索和月相变化,每一课都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1. 知道地球是行星、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及其关系2. 描述地球形状探索历程与证据3. 解释月相变化规律科学思维 1. 通过模拟实验推理地球形状2. 用比较法分析恒星与行星区别3. 归纳月相周期规律探究实践 1. 完成帆船归港、环形山形成、月相盒模拟实验2. 制作地月日关系模型态度责任 1. 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毅力2. 树立保护暗夜星空意识六、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弱,但对宇宙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验。2.认知基础:已学习三下《太阳与影子》(日影变化规律),但对天体系统缺乏系统认知。3.学习难点:理解抽象宇宙概念(如“恒星”“卫星”)、建立三维空间关系(地月日位置)。七、学习活动设计(一)任务1:破解地球形状之谜(《探索地球》) 1.活动1:古人的“天圆地方”猜想(1)目标:对比古今地球认知差异(2)达成方式: ①角色扮演(古人vs现代科学家)辩论赛 ②绘制“地球认知史”时间轴(学科融合:历史)2.活动2:模拟帆船归港实验(1)目标:通过实验验证地球曲面(2)达成方式:①用地球仪+小船模型模拟“先见帆后见船”现象②记录实验现象并推理结论(二)任务2:解码太阳恒星密码(《认识太阳》)1.活动3:太阳结构探秘站(1)目标:认识太阳大气分层结构(2)达成方式: ①用分层彩泥制作太阳结构模型(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②对比太阳与地球大小(篮球 vs 芝麻)2.活动4:太阳视觉大小之谜(1)目标:理解“近大远小”科学原理(2)达成方式:①尺子+圆片模拟实验(距离影响视觉大小)②计算太阳实际直径(学科融合:数学比例)(三)任务3:登陆月球基地(《登上月球》)1.活动5:月球环形山实验室(1)目标:探究环形山成因(2)达成方式: ①用面粉+石子模拟陨石撞击实验 ②对比月球与地球地貌(陨石坑 vs 山脉)2.活动6:设计月球生存包(1)目标:理解月球无生命生存条件(2)达成方式:①分析登月资料,列举必需物品(氧气罐、绝缘服等)②辩论:月球基地选址(极地 vs 赤道)(四)任务4:追踪月相密语(《月相的变化》)1.活动7:月相变化观测站(1)目标:记录月相周期规律(2)达成方式: ①连续28天拍摄/绘制月相(学科融合:艺术)②制作“月相转盘”模型(黑球+光源模拟地月日位置)2.活动8:月相与生活密码(1)目标:理解月相应用价值(2)达成方式:①收集谚语(“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②分析农历与月相关系(学科融合:传统文化)八、教学方法1.模拟实验法:(1)帆船归港实验→用地球仪+小船动态演示曲面(2)环形山实验→控制变量(石子高度/重量影响坑洞大小)2.项目式学习(PBL):月球生存包”设计→结合登月资料分析生存条件3.跨学科融合:月相观测记录→数学(周期统计)、语文(谚语收集)、艺术(月相绘图)九、学习方法1.长期观察记录法:月相日记(每日拍照/绘图+文字描述)2.模型建构法:用三球仪模拟地月日运动关系3.对比分析法:对比太阳/地球/月球数据表(直径、温度、与地球距离)十、评价策略(一)总体评价 1.过程性评价(60%):活动记录单、实验报告、模型作品 2.终结性评价(40%):《星际探索手册》(含地月日知识图谱)(二)分活动评价表活动1:探索地球(第9课)科学观念 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能列举1种古人观点 能列举2种观点并简单解释 完整描述历程,分析证据逻辑探究实践 模拟帆船归航实验操作 能完成实验但记录不完整 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独立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结论科学思维 解释“先见帆后见船”现象 模糊提及“地球是圆的” 用“曲面遮挡”解释现象 结合实验数据推演地球形状证据链态度责任 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被动参与 主动发言 提出创新观点并协调组员合作活动2:认识太阳(第10课)科学观念 区分恒星与行星的特征 记住定义但无法举例 正确区分太阳(恒星)和地球(行星) 解释恒星发光原理及行星运动关系探究实践 模拟实验“视觉大小与距离关系” 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 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规律并用图表呈现结论科学思维 解释“太阳视觉小但实际巨大”的原因 仅回答“距离远” 用实验数据支持解释 类比生活中类似现象(如远处路灯)态度责任 搜集太阳资料的全面性 依赖教师提供资料 自主查找2条有效信息 整合多来源资料并验证可信度活动3:登上月球(第11课)科学观念 描述月球表面特征(环形山/无大气) 说出1-2个特征 完整描述特征并对比地球 解释环形山成因与月球环境关系探究实践 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 按步骤操作但未控制变量 规范操作并记录撞击效果差异 自主设计多变量对比实验方案科学思维 分析陨石撞击与环形山大小的关联 简单描述“大石头砸大坑” 用实验数据证明撞击体大小/高度影响 推演真实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历史态度责任 反思人类登月历程的意义 说出“科技进步” 分析登月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关联中国探月工程的文化科技意义活动4:月相变化(第12课)科学观念 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记住“新月→满月”顺序 准确画出四种主要月相 解释月相成因(日地月位置关系)探究实践 长期观察记录月相(28天) 记录≤7天且数据不全 记录≥14天并标注关键日期 完整记录并分析位置/形状关联科学思维 用乒乓球模型模拟月相 模型摆放错误导致结果偏差 正确模拟单日相位变化 动态演示一月内相位连续变化态度责任 探究农历与月相关系的主动性 被动接受教师结论 查阅1-2条农历制定依据 设计实验验证“朔望月”周期作业设计任务1:破解地球形状之谜基础作业 绘制“地球认知史”漫画(4格) ★有图示 ★★图文匹配 ★★★添加科学证据说明提升作业 设计海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3大证据” ★列举1项 ★★分析2项 ★★★批判性评价证据拓展作业 撰写微报告《如果地球是方的》 ★想象现象 ★★推演影响 ★★★用科学原理反驳活动2:认识太阳(第10课)基础作业 填空:太阳是____,地球是____。 ★:填对1空;★★:填对2空;★★★:补充特征提升作业 分析模拟实验数据:纸板距离与视觉大小 ★:描述现象;★★:总结“距离远视觉小”;★★★:用数据证明并解释原理拓展作业 调查: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对地球影响 ★:列举1种影响;★★:用资料说明影响机制;★★★:提出防护建议并验证活动3:登上月球(第11课)基础作业 标注月球结构图(环形山/月陆/月海) ★:标对1处;★★:标对≥2处;★★★:补充成因提升作业 设计表格对比地球与月球环境差异 ★:列出2项差异;★★:分类对比(大气/水/温度);★★★:分析差异对生命的影响拓展作业 撰写《月球基地设计方案》(含能源/防护) ★:提出1项可行设计;★★:多方案结合科学原理;★★★:评估方案可行性活动4:月相变化(第12课)基础作业 画出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形状 ★:画出1种正确月相;★★:画出3种且形状正确;★★★:标注出现时间(农历)提升作业 用数据解释“月出时间逐日推迟”现象 ★:描述现象;★★:关联月球公转周期;★★★:计算每日推迟约50分钟拓展作业 探究“月相与潮汐关系”并制作演示模型 ★:说明潮汐现象;★★:用模型展示大潮/小潮;★★★:分析对航海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