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1.先秦兵家思想部分文献记述表
文献记述 出处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动,以功胜。 《司马法》
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孙膑兵法》
据此可知,先秦兵家( )
A.反对诸侯不义战争B.主张严刑峻法管理军队C.兼采不同学派思想 D.奠定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2.如表为明清时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这( )
史料来源 具体内容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引入西方地理学知识,并调整地图以迎合中国“天朝居中”观念。
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徐光启称“百年后必人人习之”,推动中国数学理论体系的革新。
王徵、邓玉函译《远西奇器图说》 系统介绍西方机械工程原理,包含杠杆、滑轮等力学知识,推动中国实用技术发展。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引进欧洲水利技术,内容涉及灌溉、水库建设,被收录于《农政全书》,体现“经世致用”思想。
康熙帝组织测绘《皇舆全览图》 传教士白晋、雷孝思等参与,采用经纬度法和三角测量法,是中国首部基于科学测绘的全国地图。
雍正禁教令(1724年) 因“礼仪之争”驱逐传教士,限制西学传播,导致中西科技交流中断近百年。
A.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B.推动政府进行系统翻译
C.有利于明清的社会变革 D.体现了中西文明的碰撞
3.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重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如《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描绘兰斯洛特爵士对王后矢志不渝的深情,《罗兰之歌》则生动描绘了骑士们的忠诚与英勇。这主要表明 ( )
A.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正逐步走向瓦解 B.工商业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骑士文化被赋予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 D.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不满
4.明朝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由此可知,明初政府移民旨在 ( )
A.安置流民应付灾荒B.恢复发展地区经济C.移民实边巩固国防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5.下表是某课题小组为研究某一主题所选用的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
A.物种交流冲击西欧等级秩序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
6.蒙古西征是13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地缘政治视角看,西征不仅重构了欧亚大陆的权力版图,更引发了深远的文明互动。以丝绸之路为例,在"蒙古和平"(PaxMongolica)时期,年贸易额较前代增长近300%。然而,新近考古发现也显示,在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遗址中,存在明显的大规模破坏层。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以下分析最准确的是( )
A.蒙古西征通过建立统一帝国彻底消除了欧亚大陆各文明间的冲突
B.军事征服造成的破坏被贸易增长完全抵消,整体上利大于弊。
C.形成“征服-破坏-重建-交流”的复杂历史进程,需辩证评估
D.蒙古西征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7.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壑(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8.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对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竖穴土坑墓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号墓出土玉器数量最多,计14件。下列与孙家岗遗址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 良渚文化
9.1979年,在辽宁义县一处青铜器窖藏遗址中发现了商周时期大型的祭祀礼器饕餮纹铜俎与青铜器一鼎、一簋组合,其风格均与中原地区接近。由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青铜器铸造工艺领先 C.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D.分封制促进文化传播
10.战国时期,孟子见梁惠王提出:“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但并没有说服梁惠王;秦王嬴政读过韩非著作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说明( )
A.专制集权的法家思想更符合当时现实需要 B.“法不阿贵、以法为本”思想为君王推崇
C.“仁者无敌”观念只能带来富国现实利益D.各国国君认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观念
11.云梦秦简《日书》中记录了秦国祭祀、占卜、择吉问神等活动。其中《生子》篇写到:“丁亥生子,攻 (工)巧(技艺高),孝。”“庚寅生子,女为贾,男好衣佩而贵。”“壬寅生子,不吉,女子为医。”这些记录反映当时秦国( )
A.社会身份呈多样性 B.重视手工技艺传承C.阶层流动通道受阻 D.施行重农抑商政策
12. 下表中的判决结果 ( )汉代案例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
汉律规定 殴父,当枭首
裁判观点 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判决结果 不当坐
A.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乡约的教化作用
C.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D.彰显了法律的人文关怀
13.据史书记载,221年魏文帝以谷贵罢五铢钱。227年魏明帝复行五铢钱。在此期间,河北地区民间仍以谷帛为市,甚至在曹魏诸帝恩赏该地区主官的记录中仅有赐帛,未有赐钱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政权更迭频繁 B.货币体系紊乱 C.门阀势力壮大 D.经济恢复缓慢
14.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所撰《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收字12158个,以四声分类,平声韵字数最多,其编纂宗旨核心是确定“标准音”“规范音”。这( )
A.顺应了当时国家治理需要 B.彰显文化多样性特点
C.缘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旨在推动儒学的复兴
15.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写道:“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这体现了唐朝( )
A.民族交融互鉴 B.中外文明交流 C.朝贡贸易盛行 D.海权意识萌发
16.两税法实施以前,中国的人口高峰从西汉时的6000万上升到盛唐时的约7400万;两税法实施后,北宋时的人口已上升到1亿多。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收入 B.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第Ⅱ卷 非选择题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数倍)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摘自《苏轼文集》
材料二 18世纪,欧洲图书数量急剧增长,书面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堂、大学和图书馆。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和平民在文化上的差距却拉大了。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其引起巨大反响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指出:“知识扩展着并成倍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因此,每个国家和王国的繁荣和幸福,要求贫穷的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应当局限在他们的职业范围内,并且永远不要超出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内容(这是很明显的事)。一个牧羊人、一个庄稼汉和任何其他的农民对世界以及与他们的劳动和雇佣不相干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他使越不可能兴致勃勃的和满足的从事疲劳和艰辛的工作。”
————摘编自E. 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苏轼与曼德维尔二人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评价苏轼和曼德维尔的观点。(8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08年,英国驻巴格达官员里奇考察了古巴比伦遗址,并于1815年出版《巴比伦遗迹日记》,由此两河流域考古在欧洲引发巨大关注。当时,欧洲国家出现了“外交家兼考古学家”这一种所谓的新职业。1843—1845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在霍尔萨巴德(今伊拉克北部)发掘出土的文物帮助卢浮宫建立了第一批亚述收藏。1845年,英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馆茨员发掘了亚述巴尼拔、尼姆鲁德等遗址,为大英博物馆收集了亚述浮雕和泥板文书。在上述一系列考古发掘基础上,禊形文字系统被成功破译,开启了一门新的学问——亚述学。 ——摘编自艾仁贵《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材料二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表(部分)
类别 项目例举
联合考古 印度西南沿海古代港口与城址(2014)。(该地发掘的中国陶瓷与钱币类型、数量远多于世界其他地区)
历史古迹保护修复 蒙古国古建筑兴仁寺和夏宫(1957)、柬埔寨吴哥古迹 (1997)、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2015)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4)。该遗产项目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时间早至公元前2世纪
博物馆展览交流 中国9家博物馆接力展出在战火中得以保存的阿富汗珍贵文物(2017——2020)
——摘编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 (2021—2022)》等
(1)结合材料一,评析英法在两河流域的考古活动。(4分)
(2)结合材料二,选择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就此合作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尚书·康诰》中反复提及“用保乂民”“用康保民”“惟民其康乂”,“保”就是养的意思,“保民”即养民。周公曾告诫康叔:“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那么,如何养民 周公认为,主要应采取无逸和慎罚的办法——无逸即指统治者不能沉醉在安逸享乐中,要了解民众的疾苦;慎罚则指统治者在使用刑罚时一定要慎重。进一步而言,孔子提出足食、利民的治国主张,孟子更是提出“制民之产”的具体富民举措,认为只有增加民众的物质财富,让他们丰衣足食(至少达到温饱水平),才谈得上“驱而之善”,继而通过教育使民众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如果民众连基本生存都无法得到保证,就会陷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恶性循环,造成社会不安定。荀子同样主张通过“节用裕民”来减轻民众负担,提出“下富则上富”。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明确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朝为例分析国家发展的核心诉求对民生的多维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关于土地“重大的转变”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6分)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C C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A B B
17. (14分)
(1)历史背景:
苏轼: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宋代文化繁荣,印刷术发达。 8分,两点)
曼德维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启蒙运动兴起,知识传播范围扩大。 8分,两点)
(2) 评价:
苏轼:强调知识传播后学者应积极学习知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播广泛本身是一种进步。 4分,两点)
曼德维尔: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细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持社会秩序;但限制了平民劳动者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4分,两点)
18. (12分)
(1)英法利用职权对两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考古活动。这些活动或盗取或破坏了当地的历史遗存。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对古代西亚文明的研究。 4分)
(2)(写明项目2分,背景2分,意义4分,共8分)
示例:
联合考古,印度西南沿海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与印度进行联合考古。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古迹保护修复,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希瓦古城建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极高;中国西北与古迹在气候、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敦煌考古与修复工作经验与技术可以为其作为借鉴。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亚洲文明价值阐释;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丝绸之路跨国保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多种文明地带,展开了东西方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与文化等交流活动。是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杰出范例。这些合作揭示了亚洲重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向世界阐释、传播、展示了亚洲文化之美。
博物馆展览交流,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亚洲文明互鉴;阿富汗文物在战乱中损毁严重,得以保存的文物需要得到保护,中国与阿富汗携手保护文物共守丝路文明。展览对推进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阿和平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世人了解古代中亚文明;增进了亚洲文明间的相互了解。
19 (14分) (选取四个角度论述,每个角度3分;总结归纳,2分)政治上,汉代推行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纳入国家户籍体系,便于赋税征收与劳役征发。这强化了国家管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通过乡里制度,国家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及督促农桑。在维护基层秩序的同时,也确保了国家政策能直接作用于民生,比如推广先进农耕技术。
经济上,国家大力鼓励农耕,如文帝、景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还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汉初田租曾减至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粮食供应。但对商业的抑制,限制了百姓的职业选择,也影响了商品经济对民生的调剂作用。此外,汉武帝时期将盐铁收归官营,国家垄断高额利润,增加了财政收入,得以投入水利建设 (如修建六辅渠、白渠)和灾荒救济。但官营产品可能存在质量差、价格高的问题,百姓购买不便,生活成本也可能上升。
军事上,汉武帝对匈奴等周边民族发动多次战争,大量征调青壮年入伍,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百姓不仅要承担兵役,还要负责后勤运输,劳役压力剧增。
边疆开发方面,为巩固边疆,汉代推行屯田政策,迁徙内地百姓至边疆垦殖。这一方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改善了部分移民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长途迁徙和边疆艰苦的生活条件,也给移民带来了诸多苦难。
思想文化上,儒家“孝悌”“仁政”思想成为治国理念,国家通过察举制选拔“孝廉”,推动了社会伦理建设,家庭养老等观念得到强化,客观上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教育方面,汉代设立太学和地方官学,但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上层社会,普通百姓受教育机会有限,文化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这也影响了民生改善的内在动力。
社会保障上,面对水旱灾害,朝廷会采取赈济粮食、减免赋税、开放山林池泽等措施。如宣帝时“比年丰稔,谷至石五钱”,国家通过平抑粮价稳定民生。但官僚体系的腐败可能导致救灾效率低下,百姓实际受益打折扣。
汉代国家发展诉求以巩固统治和增强国力为核心,其政策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同时,为民生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也让民生承受了赋役、战争等压力。
20.(1)影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打击了贵族特权 (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了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分,三点)
(2)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土地不允许买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6分,三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