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1卷 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河流下游修建灌溉系统,形成以神庙为中心的城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在河谷划定耕地边界,产生“州”级行政单位。材料表明,上述地区
A.官僚体系不断完善 B.封建农耕经济发达
C.公共权力走向集中 D.文明之间交流频繁
2.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并创造文明。雅利安人以《吠陀经》为圣典。《梨俱吠陀》中写道:“系紧犁头架上轭,播撒种子在犁沟,倘若颂歌获应验,挥动镰刀迎丰收。”这反映了雅利安人
A.社会分化加剧和国家政权建立 B.已适应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C.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 D.职业世袭的种姓制度已产生
3.日本院政时代(1086-1192年),白河、鸟羽、后白河三上皇以整顿庄园为名,没收大量土地,将没收的庄园分配给皇室成员支配,形成世袭领地。上述举措意在
A.推动农耕经济发展 B.规范庄园运行秩序
C.增强武士集团力量 D.维护皇室统治根基
4.近代考古挖掘发现了一块阿兹特克历法石,石碑中央是第五代太阳神托纳提乌的面孔,围绕着的四个方块代表虎、水、风和火前四个创世周期,每个周期都因一种自然灾害而毁灭,然后在下一个时代重新创造。这体现出
A.美洲文化领先世界 B.深受埃及文化影响
C.自然环境亟须改善 D.自然崇拜观念盛行
5.1415年,葡萄牙人征服了摩洛哥,由此直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即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海上要道。1445年,葡萄牙人开始使用更安全更迅速的帆船,航行到非洲的佛得角和塞内加尔的产金地区,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黄金、奴隶、胡椒、象牙贸易。由此可知,葡萄牙人的做法
A.推动远洋航行的发展 B.开创了欧非之间的贸易网络
C.开辟了亚欧贸易航线 D.中断了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6.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这一论断客观上揭示了
A.欧洲启蒙思想的时代局限 B.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根源
C.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D.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1813年英国政府颁布《印度教育法案》,规定每年从东印度公司税收中拨出不少于10万卢比用于英属印度居民的文化教育。1835年,印度总督及参事会作出决定,教育拨款以后全部用来推广西式教育,建立“自由和开明的教育体系”。英国政府的做法旨在
A.服务于殖民统治 B.促进印度民族觉醒
C.缓和了英印矛盾 D.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8.埃及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主张“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实行民族教育。”这反映了近代亚非国家
A.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殖民体系日益崩溃 D.革命理念广泛传播
9.如表概括了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的三种类型。其中乙为
地区 类型 特征
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丙 螺旋型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 B.非洲 C.拉美 D.欧洲
10.1826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创立全球首个工业化学实验室,之后他的学生霍夫曼及其助手在实验课题研究中发明了合成染料技术。巴斯夫公司在1865年成立后迅速将其商业化。1875年德国合成染料占全球市场的57%。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科技发展水平已领先世界 B.大学教育的体制逐渐完善
C.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D.化工业占据生产主导地位
11.1700-1790年间,英国有400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0年每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
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这一变化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兴起
C.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条件 D.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2.1819年,玻利瓦尔在国民议会上反思道:我们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土著人,而是土著人和西班牙人间的混血人种。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冲突之中,即与土著人争夺财产所有权,并在我们出生的国家同宗主国做斗争。因此,我们的情况是最特别也是最复杂的。这一观点折射出拉美地区
A.多元族群影响了国家政治构建 B.民族国家意识普遍增强
C.族群割裂与对立现象异常严重 D.国家认同推动社会变革
13.“会议是在罗斯福主持下进行的,主要讨论了下述问题:(1)德国问题······(3)关于对被解放的欧洲的问题······(5)关于建立联合国组织问题······。会议在三国首脑通过了《克里米亚会议公报》后宣告结束。”这次会议
A.结束了沙俄克里米亚战争 B.激起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D.奠定了二战后国际体系的基础
14.20世纪大萧条之前,拉美国家普遍采用“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二战”结束后,拉美地区主要国家逐渐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遭受严重打击,不得不转回“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拉美地区
A.已找到符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B.长期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制约
C.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面临挑战 D.战后政治民主化改革收效甚微
15.下图为“2000-2022年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GDP增速的数据统计”。
由图可知
A.发展中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B.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愿望强烈
C.世界经济增长力量渐趋多元 D.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不断下降
16.2010年金砖国家峰会指出,金砖国家重视《联合国千年宣言》,愿以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举措助力贫困国家。2011年金砖国家峰会重申坚定抵制恐怖主义,同时强调积极推进全球信息安全领域合作。2012年金砖国家峰会进一步表明愿与联合国就全球气候问题展开合作,围绕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与举措进行对话。这说明
A.国际合作以联合国为核心开展 B.金砖国家重视非传统安全合作
C.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D.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的变革
第II卷 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11世纪以来,巴黎、里昂等城市依托塞纳河、罗讷河的水运网络,降低了原料输入与商品输出的成本。多元化的贸易路线加速了城市节点的扩张。1150年,巴黎大学建立,吸引欧洲学者汇聚,知识传播与学术自由精神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至13世纪,法国多数城市成为“自治城市”,市民可选举市长、制定法律。但城市特许状本质是“封建契约的延伸”,其自治范围始终受限于王权。城市法律体系呈现日耳曼习惯法与王室敕令混合的特征,且行会章程需经王室核准。图卢兹市议会由12名市民代表和4名主教委派人员组成,圣丹尼斯市通过向修道院缴纳年贡换取司法豁免权。
-据[法]查尔斯·珀蒂-迪塔伊《法国城市制度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1世纪以来,意大利城市依托地中海贸易积累的财富,迫使封建领主放弃管辖权,建立起“商人共和国”模式。热那亚由商人组成“人民会议”并掌握立法权,形成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城邦体系。佛罗伦萨共和国七大行会控制市政议会。意大利城市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推动罗马法复兴,将《查士丁尼法典》中的契约原则转化为城市立法。城市常以“帝国自由城市”的名义摆脱教廷控制,形成政教分离传统。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高德步《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0-13世纪法国城市兴起与发展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0-13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城市治理的不同点。(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英国《权利法案》的妥协性集中体现在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它既通过立法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原则,又保留了君主制的外壳。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政治设计,源自1688年光荣革命后各派势力的博弈-为避免重蹈1649年处决查理一世引发的剧烈社会动荡······法案具体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不得维持常备军,但同时保留君主外交缔约权、高级官员任命权等传统特权。这种渐进式改革深刻反映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正如政治学家洛克同期提出的“政府权力有限论”所揭示的,英国更倾向于在既有宪政框架内实现制度改良而非暴力革命。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的“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这种以军事手段为主导的建国方式深刻影响了德国政治基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虽设立帝国议会,但由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掌握实权,普鲁士国王通过世袭皇权掌控军队和外交。这种“保守主义现代化”改革保留了容克贵族在军队、官僚体系中的特权地位,仅赋予25岁以上男性公民有限选举权。德意志特殊的统一道路既反映了中欧封建势力的强大惯性,也暴露出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英德两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路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英德两国不同政治转型路径的合理性。(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聚集资金,把它转用到重工业方面去。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
材料二 冷战中期,美国为遏制苏联扩张,对其实施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20世纪70年代,苏联虽然在军事工业领域具备较强实力,但在民用电子、精密机械等领域严重依赖西方技术。为缩小与西方的技术差距,苏联每年需从西方进口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利。1981年,里根政府出台《出口管理法》修正案,将计算机、航空发动机等1600余种产品列为对苏禁运清单,试图以“技术联系战略”迫使苏联在阿富汗问题、东欧政策上作出妥协。然而,苏联通过多重渠道突破封锁:一方面利用经互会成员国作为技术中转枢纽,通过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迂回采购西方设备;另一方面与印度、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开展“技术换资源”合作,以石油、矿产换取发展中国家从西方获得的技术成果。此外,苏联还通过扩大石油出口(1980年石油收入占外汇收入的65%)积累资金,直接在国际黑市高价收购禁运技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技术封锁未能阻止苏联军事技术的迭代,反而加速了其转向多元化技术获取路径。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技术遏制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成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有利条件。(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性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以“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C C D D A A A B
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B C C A D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1)条件(8分):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王权的扩张促进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交通便利;大学的建立提升了城市文化吸引力。(每点2分,答4点即可,共8分)
(2)不同点(8分):
法国,王权主导下的有限自治;城市行会具有依附性;采用混合法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意大利,商人主导的共和国模式下城市充分自治;城市行会具有独立性;采用罗马法;政教分离。(每点2分,法国答2点,意大利答2点,共答4点即可,共8分)
18.(1)路径(4分):
①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妥协式转型,保留传统制度外壳(如君主制),依托议会逐步扩大民权等。(2分)
②德国:以普鲁士军国主义推动统一,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议会权力受限,容克贵族主导政权等。(2分)
(2)合理性(8分):
①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均衡,妥协避免社会撕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稳定环境等。(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②德国:分裂状态下需强权统一;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需要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确保国家现代化效率;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等。(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19.(1)成效:到1937年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或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2)有利条件:经互会成员国的支持;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技术换资源”合作;石油经济红利提供资金支撑;苏联军事工业基础较强。(每点2分,共8分)
20.论题: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转型。(2分)
阐述: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2分)。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呼声愈来愈高,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2分)。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框架。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革命者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分)。同时,启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加速了世界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
综上所述,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冲击封建旧思想、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创造条件,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型(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