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年级 六年级下册单元名称 第1单元《人体感知环境》单元主题 感官探秘者——解密人体感知环境的智慧课时安排 6课时一、单元主题感官探秘者——解密人体感知环境的智慧二、单元情境“小小健康特工队” 班级成立“感官探秘特工队”,通过五周任务破解人体感知密码:任务1:破解视觉密码(《视觉》)任务2:守护光明行动(《预防近视》) 任务3:声音追踪计划(《听觉》)任务4:气味味道侦探(《嗅觉和味觉》)任务5:触感破译行动(《触觉》)最终制作《感官防护手册》并在校园科普日展示。三、课标分析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学习内容 5.1人体感知环境的方式(5-6年级)学段目标(5~6年级) 描述感觉器官功能,理解保护方法,探究感官与环境互动的规律跨学科概念 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四、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视觉》《预防近视》《听觉》《嗅觉和味觉》《触觉》5课内容,围绕人体感知环境的机制展开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及保护方法。第1课《视觉》 核心内容为眼球结构(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及功能;视觉形成原理(光线反射→视网膜成像→信号传至大脑);常见眼病(近视、结膜炎)及保护方法(远眺、眼保健操)。实验活动:模拟眼球成像实验(蜡烛、凸透镜、纸屏)。第2课《预防近视》核心内容为近视成因(晶状体凸度调节失衡);视力测试方法(标准对数视力表使用规范);预防措施(控制电子产品使用、保持正确坐姿)。实验活动:探究晶状体凸度与视物距离的关系(不同凸度透镜对比)。第3课《听觉》核心内容为耳朵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功能;听觉形成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耳病预防(避免频繁掏耳、防噪音)。实验活动:制作简易听诊器,观察声音传导。第4课《嗅觉和味觉》 核心内容为嗅觉产生(气味分子→嗅细胞→嗅觉神经→大脑);味觉产生(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嗅觉与味觉的相互影响(如感冒时“食不知味”)。实验活动:蒙眼嗅闻食物,验证嗅觉对味觉的影响。第5课 《触觉》核心内容为触觉形成机制(皮肤神经受刺激→信号传至大脑);皮肤敏感度测试(指尖、手背、手肘的神经分布差异);.常见皮肤病(痱子、湿疹)及保护方法(保持清洁)。实验活动:棉棒触碰测试不同部位皮肤敏感度。五课分别对应五种感觉系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独立成课但统一于“人体感知环境”主题。 遵循“结构→功能→保护”的认知逻辑:每课先解析器官结构,再说明感知机制,最后强调健康保护。《视觉》与《预防近视》:前者奠定视觉原理基础,后者延伸至常见视觉问题及防护。《嗅觉和味觉》:揭示感官协同作用(如“嗅味影响食味”)。 《触觉》:补充皮肤作为最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完善感知系统认知。五、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理解感觉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如视网膜感光→成像)探究实践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感官功能(如闭眼摸物测试触觉灵敏度)科学思维 通过建模分析视觉成像原理,运用类比解释听觉传导机制态度责任 制定《感官保护公约》,宣传安全用耳用眼知识六、学情分析1.年龄特点(1)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神经传导等微观机制理解困难(2)热衷角色扮演类探究活动2.认知基础(1)已知眼睛看物、耳朵听声等表象功能(2)缺乏对感觉器官工作机制的系统认知3.学习难点(1)理解视觉成像的光学原理(2)建立“刺激-传导-感知”的神经模型七、学习活动设计(一)活动一:视觉侦察行动(对应第1-2课)1.活动目标:(1)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原理(2)探究近视成因并提出防控方案2.达成方式:(1)实验:晶状体变焦模拟①用可调焦透镜组(模拟晶状体)和激光笔(光线)演示成像②记录不同凸度下成像位置(学习单①),解释近视原理(2)健康方案设计①测量教室光照强度(数显照度计),设计《护眼灯优化方案》②制作“20-20-20”护眼提示卡(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秒)(二)活动二:声波解码任务(对应第3课)1.活动目标:(1)分析声音传递路径及噪声危害(2)培养环境保护意识2.达成方式:(1)鼓膜振动实验①在气球膜(模拟鼓膜)撒碎纸屑,播放不同音量音频观察振动②绘制“声音强度-纸屑振幅”折线图(数学融合)(2)校园噪声地图①用分贝仪APP检测食堂/操场/教室噪声②标注噪声分级图(红>85dB,黄60-85dB,绿<60dB)(三)活动三:气味追踪行动(对应第4课)1.活动目标:(1)验证嗅觉与味觉的协同作用(2)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因素2.达成方式:1.双盲味觉测试(1)蒙眼+捏鼻品尝苹果/土豆泥(记录口感差异)(2)分析数据得出“80%味觉依赖嗅觉”结论2.食品标签侦查(1)对比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在零食与天然食物的含量(2)制作《健康零食红绿灯清单》(科学+健康教育)(四)活动四:皮肤警报计划(对应第5课)1.活动目标:(1)探究皮肤敏感性分布规律(2)理解触觉辅助技术的应用2.达成方式:(1)两点阈实验①用圆规测试指尖/手背/肘部敏感度(记录最小分辨距离)②绘制“人体敏感度热力图”(科学+数据可视化)(2)触觉科技制作①用黏土/盲文板制作姓名卡片②体验盲文阅读并讨论无障碍设计意义八、教学方法1.具身学习法触觉活动:蒙眼触摸不同纹理物体→建立神经敏感度概念2.问题链驱动视觉模块问题链:“若角膜受损会怎样?”→“晶状体变浑浊会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工作?”3.技术赋能(1)使用VR眼镜模拟近视/散光视觉(2)分贝测试APP量化噪声危害九、学习方法1.感官日记法连续3天记录感官使用情况(如屏幕使用时长/耳机音量)2.类比推理将耳蜗比作“声音翻译官”,视网膜比作“光信号解码器”3.批判性讨论辩论:“盲人的触觉是否更灵敏?”(需证据支撑观点)十、评价策略(一)单元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 实验记录单+感官防护方案设计 60%终结性评价 《感官防护手册》成果展评 40%(二)活动评价表活动1:《视觉》评价维度 ★(基础) ★★(提升) ★★★(拓展)实验操作 能完成眼球模型组装,但步骤不完整 独立组装模型,标注3个以上结构名称 动态演示成像过程(如光线路径动画)原理理解 复述“光线→视网膜→大脑”流程 解释近视/远视成因(晶状体凸度变化) 分析不同动物视觉差异(如鹰眼结构)健康应用 列举1种护眼方法(如远眺) 设计一日用眼计划表(学习/休息比例) 制作护眼科普海报(含数据支撑)活动2:预防近视评价维度 ★(基础) ★★(提升) ★★★(拓展)数据分析 记录视力测试结果 对比不同用眼习惯的视力变化(表格) 统计班级近视率并分析原因实验探究 观察凸透镜成像模糊现象 设计变量实验(距离/时长对视力影响) 制作晶状体调节模型(橡皮泥+弹簧)健康倡议 说出“20-20-20”护眼原则 撰写《教室采光优化建议》 组织校园护眼宣传活动(方案+实施)活动3:听觉评价维度 ★(基础) ★★(提升) ★★★(拓展)模型制作 组装简易听诊器 标注耳部结构(鼓膜/耳蜗) 设计声波传导动态模型(振动→电信号)数据分析 记录不同音量下的舒适度 测试噪音分贝值(APP工具) 分析噪音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鱼类实验)健康防护 列举2种护耳方法(如戴耳塞) 设计“安静教室”公约 撰写社区降噪提案(数据+解决方案)活动4:嗅觉和味觉评价维度 ★(基础) ★★(提升) ★★★(拓展)实验设计 完成“蒙眼辨味”基础实验 控制变量(捏鼻/不捏鼻对比味觉) 探究温度对味觉灵敏度的影响跨学科整合 画出舌部味蕾分布图 分析“酸甜苦咸”对应的食物化学物质 研究嗅觉记忆与情绪的关系(心理学关联)生活应用 解释“感冒食不知味”现象 设计健康食谱(兼顾营养与感官体验) 制作气味博物馆(天然/人造气味分类)活动5:触觉评价维度 ★(基础) ★★(提升) ★★★(拓展)数据记录 测试3个部位皮肤敏感度(棉棒触碰) 绘制身体触觉敏感度分布图 探究触觉与温度感知的关联(冷热刺激)问题解决 列举1种触觉辅助工具(如盲文) 设计无障碍设施改进方案(如触觉导盲砖) 发明触觉反馈装置(如智能手套原型)健康防护 说明洗手防病的原理 分析皮肤病成因(如湿疹与环境关系) 撰写《皮肤健康手册》(护理+预防)十一、分层作业设计活动1:《视觉》分层作业基础作业 绘制眼球结构图并标注3个关键部位 ★:标注1-2个部位; ★★:标注3个部位+功能简述; ★★★:动态展示成像路径(GIF/视频)提升作业 记录一周用眼时长,分析护眼效果 ★:记录数据; ★★:数据+简单分析; ★★★:提出个性化护眼方案并验证拓展作业 制作“动物视觉奥秘”科普小报 ★:介绍1种动物; ★★:对比3种动物视觉; ★★★:关联仿生学应用(如相机镜头设计)活动2:《预防近视》分层作业基础作业 测试家庭照明亮度,记录是否达标 ★:测量1个区域; ★★:测量3个区域+对比; ★★★:提出全屋光照优化方案提升作业 设计“电子设备使用公约”(家庭版) ★:列出3条规则; ★★:规则+科学依据; ★★★:实施效果跟踪报告拓展作业 研究蓝光危害及防护技术 ★:简述蓝光来源; ★★:分析防护原理; ★★★:评测防蓝光产品有效性(实验报告)活动3:《听觉》分层作业基础作业 录制10种生活声音并分类(自然/人工) ★:录制5种; ★★:分类准确+描述特征; ★★★:分析声音频率与听感关系提升作业 制作“声音地图”(标注社区噪音源) ★:标注3处; ★★:标注5处+分贝值; ★★★:提出降噪方案并模拟效果拓展作业 探究动物听觉特性(如蝙蝠回声定位) ★:描述1种动物; ★★:解释原理; ★★★:设计仿生声呐装置草图活动4:《嗅觉和味觉》分层作业基础作业 调配“酸甜苦咸”溶液,盲测识别 ★:识别2种; ★★:识别4种; ★★★:分析浓度与感知阈值关系提升作业 设计“气味记忆实验”(关联情绪) ★:记录3种气味感受; ★★:分析气味-情绪关联; ★★★:用数据验证记忆强化效果拓展作业 研究美食文化中的感官科学(如分子料理) ★:介绍1道菜; ★★:分析感官设计; ★★★:创新一道“多感官联动”菜品活动5:《触觉》分层作业基础作业 测试不同材质触感(粗糙/光滑/冷暖) ★:描述3种材质; ★★:分类触感类型; ★★★:关联材质用途(如防滑地砖)提升作业 设计触觉辅助工具(如盲文便签) ★:画出草图; ★★:制作原型; ★★★:测试实用性并改进拓展作业 研究智能触觉技术(如电子皮肤) ★:简述原理; ★★:对比传统/智能触觉差异; ★★★:设想未来应用场景(医疗/机器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