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B(3分)2.B(3分)3.C(3分)4.首先提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的观点;接着从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推动其现代转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使其中国化时代化两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总结“第二个结合”形成新文化形态的意义(4分)。5.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高度契合(如“人民至上”与“民为邦本”相融)。结果:互相成就,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又传承民本理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D(3分)7.A(3分)8.①推动情节发展:黄龙出井被曹髦解读为“幽困之兆”,激化其与司马昭的矛盾,为后续“弑君”事件埋下伏笔;②象征意义:黄龙象征君主,“困于井中”暗示曹髦受制于司马昭的处境,强化悲剧氛围(4分)。9.用心:①伪装悲痛,掩盖弑君真相,推卸责任;②笼络人心,塑造“忠君”形象,巩固权力。表达效果:通过强烈的言行反差,凸显司马昭的虚伪狡诈,增强讽刺意味,深化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批判(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变改/台辅/错缪/(3分)11.C(3分)12.B(3分)13.(1)所以上天失去常规,就会有反常的气候;大地失去常规,就会有草木枯萎衰败(4分)。(2)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视力,公输班那样的技巧,不借助圆规和直尺,也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4分)。14.材料一强调治国要确立天、地、人“三本”,遵循常规法度;材料二侧重治国需行“仁政”,遵循先王之道(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D(3分)16.①自然环境:树木凋疏,雨后萧瑟;②居住环境:地势低洼潮湿,房屋简陋;③整体氛围:偏远荒凉,透着凄凉(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3)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18.①前两句侧重“北平包容新旧”,第三句转向“北平对个体自由的包容”,丰富内容;②层层递进,从“事”到“人”,深化“北平宽大”的特点(3分)。19.A(3分)20.A(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21.千篇一律 世态炎凉 恰到好处(3分)22.堪称文学语言的典范(2分)23.①“形象塑造上彻底否定了”后加“传统小说”;②“‘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人的本质是”(2分)。24.B(4分)宣城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聚。答聚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战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捉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位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苹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宣城市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文化生命体”强调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内在连贯性,即文化的深层要素如同生命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它们并非无序累积或“硬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紧密联结、协调发展,形成严整有序的有机体,彰显出新文化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及开放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精神支撑,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催生了崭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第二个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民本理念深度融合,为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注入了深沉的人民情感。这个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深植于中华大地,各种文化形式和特号在人民实践中涌现,为文化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洒。在这个崭新的文化生命体中,人民的心跳与呼声交织成智慧之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文化传承与人民奋斗的结合,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铺平了充满活力的道路。在理论建构层面,为谋求民族独立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意识形态,首要的是建构革命主体观念,这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为明显。确定苹命依靠对象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基础,我们扬弃西方“主权在民”的片面观,点,形成了一套意识形态化的“人民”概念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全心全意为火民服务”思想既涵盖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内核,又摒弃了其虚伪性;既吸收了朴素民本理念的合理成分,又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概念和思想生成丰富的具象和样态,具有表征整体思想文化的作用。在实践层面,发展思想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战的全面发展,而民本理念则突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在政实施、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通过促进人民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这种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不仅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认如层面,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认如框架。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全面进步和生活品质提升。这一认知改变了人们对发展目标和效果的理解,人们意识到经济繁荣与人的幸福紧密相连。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类自身价值和个体尊严,形成了一种更为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认知。因此,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在人宣城市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