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北京人遗址的出土文物中,能够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C.遗址中发现的烧骨 D.遗址中发现的牙齿化石
2.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等遗迹,为研究区域文化演变和稻作农业史提供了新材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的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早期国家的形成期
3.无锡斗山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相传舜帝年少时曾在此耕作,留有“舜帝躬耕处、避雨石、钉耙印”和舜帝纪念碑、舜帝井等景点。其主要的史料类型为(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4.《礼记·礼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中国最早具备“小康”特征的王朝是谁建立的( )
A.大禹 B.启 C.周武王 D.秦始皇
5.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商王朝的兴衰过程 D.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6.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在家庙庭院中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舞”,孔子痛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士上升为主流阶层
C.权力的平稳过渡 D.周王严格控制诸侯
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其变革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多维度,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D.周王室分封制的强化
8.商鞅认为:强盛的国家必须掌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壮年男、女人数,老、弱者人数,官吏和士的人数,靠游说谋生者的人数,富人的人数)”。为此,他在变法中( )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 C.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D.建立户籍制度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普适性的思想,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孔子的“仁”相较于“礼”能覆盖社会所有成员,法家认为一切应以“法”为评判标准,墨家则主张“兼爱”“尚贤”等。这种普适性思想的出现( )
A.加剧了民族矛盾与社会分裂 B.源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
C.体现了南方是政治文化中心 D.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
10.秦始皇为解决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车轨
1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展现反抗命运的精神。下列语句同样体现这种向命运抗争精神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汉高祖颁布《罢兵赐复诏》,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沦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推行这些政策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农民赋税 C.抑制地方豪强 D.发展社会生产
13.《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 )
A.颁布削藩令 B.尊崇儒术 C.推行推恩令 D.平定七国之乱
14.下图是关于东汉中后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这一历史现象( )
A.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体现皇权的恢复与巩固
C.提升行政体系效率 D.引发地方割据混战
15.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推动边疆地区民族交融 B.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C.强化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促进东西方的经贸往来
16.据《汉书》等史书记载,甘延寿、韩立、郭舜等西域都护任职期间,多次平定西域内部纷争,解决民族纠纷,发展屯田,为过往的中西客商提供粮草供给和保护。这表明西域都护的设置( )
A.打击了匈奴的侵扰 B.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C.增强了汉朝的实力 D.推动丝绸之路开辟
17.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评述了一个发生在3世纪前期黄河流域的著名战例:“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该战例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8.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往往选择在乡野之间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北方( )
A.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贫瘠地区得到开发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D.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19.南宋时期,“北人南迁,面食之法随之传入江南,包子、饺子、刀削面渐成市井常见之物。”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主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人口迁移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
C.南宋政府主导推广北方饮食习俗 D.海外贸易改变了江南饮食结构
20.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中延续刘徽“割圆术”的极限思维,以正六边形为起点,逐步计算到正24576边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并创造性提出“密率”355/113这一高效分数近似值。这体现出祖冲之( )
A.依赖个人毅力突破计算极限 B.重视实用技术忽略理论研究
C.继承了前人成果并有所创新 D.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巨大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农业是立国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部分)
农具图片 ①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②战国锯齿铁镰 ③汉朝耧车(模型)
功能解说 解说词一:_________,播种工具,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解说词二:_________,用于翻土,多用石、骨制成,其顶部可绑缚木柄操作。 解说词三:_________,用于收割,刃部和整个正面均作锯齿状。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上)、荆州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在功能解说的横线处填入相对应的农具图片序号。(6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著名水利工程(部分)
时期 水利工程 概况
秦朝 灵渠 灵渠分湘入漓,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灌田万顷”。
西汉 漕渠 漕渠自长安至黄河,长约三百里,既可灌溉田亩,又可通漕运(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著名水利工程的共同作用。(4分)
材料三 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取得很大进步。粮食、蔬菜、果木等作物种类繁多,平原地区的荒地被开辟为良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三吴地区百姓勤劳务农,丰年则粮食可供数郡。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上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文物有什么共同的历史研究价值?(2分)为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你还能提供哪一出土文物的图片?(4分)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文字被称为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教科书封面上的青铜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周“封建”与殷商时有很大的不同。据载周公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是周的同姓子弟……这些新建的“殖民点”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和藩屏,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二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周时期“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4分)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予以说明。(2分)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他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在秦国官制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其次,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6分)
2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0分)
材料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名录 入选词节选
都江堰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控制着闽江的水流,灌溉着成都度平原肥沃的农田。
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 古建筑群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孔子-公元前6-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小陶俑形态各样,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长城 长城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除了货物和人员的输送外,丝绸之路还是思想、信仰和技术创新的交流通道。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网及国家文物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D A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A D B C C B C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
21.(1)图片序号分别为:③①②。
(2)共同作用: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航运。
(3)表现:农作物种类繁多;耕地面积增加;出现重要粮食产区;粮食产量大。
(4)因素:农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努力等。
22.(1)研究价值:有利于了解和研究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或者有利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文物:利簋、何尊、司母戊鼎、毛公鼎、曾侯乙编钟等。(任答一个即可)
(2)文字:甲骨文;地位: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名称:何尊;功能:用于祭祀和军事等方面,是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23.(1)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式,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等。(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说明: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确立中央集权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军事上,派蒙恬反击匈奴,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修筑长城;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其他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等。(答出三个方面)历史意义:加强了统治,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24.示例:论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述: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等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原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及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乐器、歌舞等传到中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