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东十校联盟高二学年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艺有好坏,爱憎起于好坏,好的就应得一致爱好,坏的就应得一致憎恶,何以文艺的趣味有那么大的纷歧呢?你拥护六朝,他崇拜唐宋,你赞赏苏辛,他推尊温李,纷纭扰攘,莫衷一是。作品的优越不尽可为凭,莎士比亚、布莱克、华兹华斯一般开风气的诗人在当时都不很为人重视。读者的深厚造诣也不尽可为凭,托尔斯泰攻击莎士比亚和歌德,约翰逊看不起弥尔顿,法朗士讥诮荷马和维吉尔。这种趣味的纷歧是极有趣的事实。粗略地分析,造成这事实的有下列几个因素:第一是资禀性情。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被决定。最显著的是民族根性。拉丁民族最喜欢明晰,条顿民族最喜欢力量,希伯来民族最喜欢严肃,他们所产生的文艺就各具一种风格,恰好表现他们的国民性。就个人论,据近代心理学的研究,许多类型的差异都可以影响文艺的趣味。比如在想象方面,“造形类”人物要求一切像图画那样一目了然,“涣散类”人物喜欢一切像音乐那样迷离隐约;在性情方面,“硬心类”人物偏袒阳刚,“软心类”人物特好阴柔;在天然倾向方面,“外倾”者喜欢戏剧式的动作,“内倾”者喜欢独语体诗式的默想。这只是就几个荦荦大端来说,每个人在资禀性情方面还有他的特殊个性,这和他的文艺的趣味也密切相关。其次是身世经历。《世说新语》中谢安有一次问子弟:“《毛诗》何句最佳?”谢玄回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表示异议,说:“谟定命,远猷辰告,句有雅人深致。”这两人的趣味不同,却恰合两人不同的身分。谢安自己是当朝一品,所以特别能欣赏那形容老成谋国的两句;谢玄是翩翩佳公子,所以那流连风景、感物兴怀的句子很合他的口胃。本来文学欣赏,贵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如果作品所写的与自己所经历的相近,我们自然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起同情。杜工部的诗在这抗战期中读起来,特别亲切有味,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三是传统习尚。法国学者泰纳著《英国文学史》,指出“民族”、“时代”、“周围”为文学的三大决定因素,文艺的趣味也可以说大半受这三种势力形成。各民族、各时代都有它的传统,每个人的“周围”(法文milieu略似英文circle,意谓“圈子”,即常接近的人物,比如说,属于一个派别就是站在那个圈子里)都有它的习尚。在西方,古典派与浪漫派、理想派与写实派,在中国,六朝文与唐宋古文,选体诗、唐诗和宋诗,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桐城派古文和阳湖派古文,彼此中间都树有很森严的壁垒。投身到某一派旗帜之下的人,就觉得只有那一派是正统,阿其所好,以至目空其余一切。我个人与文艺界朋友的接触,深深地感觉到传统习尚所产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经验。我对新文学属望很殷,费尽千言万语也不能说服国学耆宿们,让他们相信新文学也自有一番道理。我也很爱读旧诗文,向新文学作家称道旧诗文的好处,也被他们嗤为顽腐。此外新旧文学家中又各派别之下有派别,京派海派,左派右派,彼此相持不下。我冷眼看得很清楚,每派人都站在一个“圈子”里,那圈子就是他们的“天下”。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上述三个因素决定。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我们应该做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普通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恃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也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摘编自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趣味的纷歧是有趣的事实,即使是莎士比亚等开风气的诗人,在当时也未必被普遍重视,托尔斯泰等名家对某些经典作家也有批评意见。B.读者的民族根性、个人的想象类型、性情倾向等先天资禀,会使他们对作品风格产生不同偏好,如条顿民族偏好力量,“软心类”人物特好阴柔。C.谢安与谢玄对佳句的不同选择,体现了身世经历对文学趣味的影响:前者身为高官,欣赏老成谋国的句子;后者作为文人,偏爱感物兴怀的内容。D.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与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学问修养才是保证获得纯正趣味的不二法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禀性情对文艺趣味的影响具有先天性,即使通过后天的学问修养,磨砺陶冶,也很难拓展趣味的广度及其深度。B.若读者缺乏对不同时代、流派作品的接触,其艺术趣味易受单一传统习尚局限,导致“坐井观天”式的审美短视。C.一个人在文艺欣赏中能否产生共鸣,关键看作品内容是否与自身经历契合。如,抗战时期读者更喜欢杜甫的诗歌。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文艺欣赏中,“乐”是最高境界,而“知”是最底层的基础。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传统习尚”对文学趣味影响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相呼应。B.年轻人对传统戏剧兴趣不浓,主要是其节奏、程序、内容等跟大多数新时代青年的心理、性格契合度不高。C.桐城派坚持“义法”理论,对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主张多有批评,认为其不合传统规范。D.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广泛阅读对创作的重要性,与作者需要“扩大眼界”的观点一致。4. 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5.某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觉得网络小说很有趣,因为它情节刺激、内容炫酷。”请结合材料,分析该同学可能存在的“趣味欠缺”问题,并说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高卖马田承友马贩子一眼就看中了老高家圈里的那匹枣红马。这是一匹身形健硕的枣红马,膘肥体壮,暗红色的鬃毛就像涂了一层油脂,泛着耀眼的光。马贩子伸出一个巴掌,说:“兄弟,就这价,给足了!”老高摸了摸马头,眼睛里盈起泪光。身边的女人拽了一下老高的衣角,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马贩子拉开系在腰间的钱包,抽出一沓钱,数了五千,递给老高,说:“数一下吧。”老高接过钱,转手就给了身旁的女人,说:“数啥数!你还能少给了不成?”然后又摸了摸马头,有些不舍地说:“走吧,我送送你。”此时正是盛夏时节,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松花江江面又拓宽了数十米。那条摆渡的小船停靠在码头上,在江水的涌动下此起彼伏,远远看去,就像一枚遗失在大海上的落叶,显得那么孤单而落寞。老高牵着马走上那条小船,然后熟练地解下了系在马嚼子上的缰绳。老高看着马贩子,寓意深长地说:“这匹马跟了我十二年,如果不是闺女催着我们去城里帮忙照顾孩子,我是不会和它分开的,就拜托兄弟给寻个好人家吧。”马贩子从包里掏出一条缰绳系在了马嚼子上,又拍了拍马的身子,说:“放心吧兄弟,这么好的马,一定能遇到伯乐的。”小船驶离码头向对岸漂去,老高站在江堤上目视着那团枣红色一点儿一点儿消失在薄雾里。少顷,远处的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长串马的嘶鸣,那凄厉的声音穿透雾气撞击在老高的心坎儿上,直撞得他一阵阵心痛。这天夜里,狂风夹杂着暴雨再一次袭来。三更时分,风停了,雨住了,老高披了一件衣服习惯性地走出屋门。他端起门旁的簸箕,舀了两瓢碎苞谷,径直走进了院旁的马圈。点亮门口的马蹄灯,空空如也的马圈呈现在他的眼前,老高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叹了口气,倚在拴马桩上卷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那匹枣红马正在向他跑来。他揉了揉昏花的老眼,枣红马不见了,而那盏吊在门框上的油灯,微弱的火苗忽明忽暗地跳动,就像深秋里挂在枝条上的一枚枯叶,摇曳着余生那一点儿最后的时光。老高有些沮丧,转回屋摸着黑爬上了炕。黑暗中,睡在炕梢的女人说话了:“心里放不下那匹马是吧?”老高叹了口气,说:“十二年了,能一下子就放下吗?”女人说:“都答应给寻个好人家了,咱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老高不再言语,扯过被子盖在身上。这时,窗外的雨又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天快亮的时候,雨又停了。一夜没睡好觉的老高披上衣服卷了支烟,眯着眼睛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此时,外面的鸡叫了,马也打起了响鼻。老高愣了一下,不对啊,怎么会有马的响鼻?他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又一声马的响鼻真真切切地传进屋里。老高掐灭烟头儿,趿拉着拖鞋就跑了出去。随后,外面传来了老高惊奇的叫喊声。女人也起来了,推开房门后就愣在了原地。她看见,那匹枣红马浑身湿漉漉地卧在马圈旁边,就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还时不时抽搐一下身子打个响鼻。“快,撮一簸箕苞谷来。”老高吩咐了女人一句就蹲下身子搂住了枣红马的脖颈。老高说:“夜里黑咕隆咚的,还下着那么大的雨,你是怎么从那么宽的江面上游过来的啊!”听见主人的声音,枣红马努力几次后挣扎着站立起来。它伸过头来把脸贴在了老高的脸上,那可怜的样子就像一个受了委屈、久别归来的孩子。女人端着一簸箕苞谷站在旁边,一边掉眼泪一边说:“造孽啊,黑灯瞎火的,江水那么大,这是遭了多大的罪啊!”老高把马嚼子上的缰绳解下来,重新换上了自家的缰绳,然后牵着枣红马进了马圈,一边走一边说:“不走了,咱不走了。”又转过脸对一旁的女人说:“把那五千块钱拿出来,一会儿找马的肯定会过来。”早饭过后,天晴了,那个马贩子果然找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满脸长着浓密胡须的车轴汉子。这个汉子老高认得,是江南闫家屯专门宰杀大牲畜的闫老六。马贩子看到拴在马圈里的枣红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老马识途,我猜得没错。”身旁的闫老六搭话:“就怕老高反悔。”“不是反悔,是规矩。”老高拿着五千块钱和那根缰绳从屋里走了出来,说:“马回来了,就不能再卖了。”马贩子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说:“老高咱们再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就从价钱上找。”老高说:“你是牛马贩子,应该懂得规矩,这不是钱的事儿。”马贩子和闫老六悻悻地走了。看着两个人离去的背影,女人叹了口气说:“闺女把车票都买好了。”老高说:“这有什么难的?退掉一张。”然后又撮了一簸箕苞谷,头也不回地进了马圈。(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贩出价五千购买枣红马时,老高不数钱直接转交妻子,主要体现其对马贩人品的绝对信任。B.文中反复描写老高“摸马头”的动作,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作为养马人的职业习惯和娴熟技巧。C.老高深夜习惯性地想给马喂食的情节,暗示人与马之间已形成超越物种的情感羁绊与生命默契。D.作者用“枯叶”比喻油灯火苗,既渲染寒夜凄冷氛围,也暗示老高夫妇即将如枯叶般离乡进城。7. 关于文中松花江摆渡场景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船如落叶”的比喻既突出江面宽阔,也暗含老高对未知命运的漂泊感。B.对江水“此起彼伏”的动态描写,为后文马匹渡江埋下情节合理性的伏笔。C.“薄雾”“嘶鸣”等意象组合,将离别的心理痛楚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D.通过老高目送枣红马消失的视角转换,巧妙避开对马匹渡江过程的直接描写。8. 文中三次写到“舀(撮)苞谷”喂马的情节,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9. 本文中“枣红马暴雨夜渡江归家”这一明显违背常理的情节,却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请结合小说虚构艺术的特点,分析作者这样设计产生的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帝以田横兄弟今在海中,不取,后恐为乱。乃使使赦横罪,召之。横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商为汉将;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乃与其客二人诣洛阳。未至三十里,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因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帝曰:“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之。既葬,二客穿其冢傍孔,皆自刭,下从之。帝闻之,大惊。以横客皆贤,余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闻见后录》云:“田横居万里海外,高祖必欲其来,不则发兵诛之。四皓近在商山,以高祖之暴而不能致,盖四皓振世之豪,与高祖同。高祖已帝,则可隐矣,故高祖全之,非不能屈也。”予窃以为不然。方高帝时,群雄逐鹿,惟田横最得人心,至从海岛者五百人,蹈死不变,其得士可知矣。高帝汲汲欲其来,万里召之,岂真有意于招贤人哉 其意谓同心协力,数百人萃于一国,彼岂终帖帖四者邪?外以礼诱之,终以兵胁之,必使之死而后已,此高帝本心也。若夫四皓,则高帝视之邈然,其于进退,初无益于汉之成败。——宋·费衮《梁溪漫志》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推辞,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不同。B.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之物,《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节”即为此意。C.固,本来,与《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D.蹈,踩、踏,与成语“赴汤蹈火”中“蹈”的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面对高祖的征召,田横向使者推辞说自己曾煮杀了汉将郦商的哥哥郦食其,因而内心恐惧,不敢奉诏前往,只求为天下百姓留守在海岛中。B.材料一中,高祖对田横之死感到惋惜,按照侯王的礼仪厚葬了他。田横下葬后,他的两位门客自杀殉死,高祖对此大为震惊。C.材料一中,田横因耻于委身侍奉汉王以及愧对被自己烹杀的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而不愿接受征召,最终选择自杀。D.材料二作者认为高祖没有强行征召商山四皓是因为他们的仕隐对汉朝的成败毫无影响,而并非《闻见后录》中所说的为了保全四皓的名节。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4分)(2)外以礼诱之,终以兵胁之,必使之死而后已,此高帝本心也。(4分)两则材料都涉及田横“义高能得士”的内容,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①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②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王长官:作者好友。②陈慥:字季常,亦为苏轼好友。③摐摐:拟雨声。④釭: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含一设问与一反问,既赞王先生不恋宦情又叹相遇之幸运。B.苍桧、古县、云溪、竹松、雨林、烟云等都能暗示王先生人品。C.“一饮空缸”暗含的情感与“一尊还酹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D.饮酒、唱歌足见三人相见甚欢。船鼓催发则隐含不忍离别之情。16. 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此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愉悦的心情往往为寻常风景增添审美滤镜。在《登快阁》中,黄庭坚于公务之余得享清闲,眼中所见便是“ , ”的辽阔壮美之景。(2)管理有时要深度介入,有时则应保持距离给予空间,这是管理学的重要原则。柳宗元曾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到“ , ”,以比喻的说法阐释过这一原则。(3)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青”可以指多种颜色,如“ ”中的“青”是黑色,“ ”中的“青”则是绿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年来, ,导致多起事故而争议频发。部分车企将L2级(根据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从L0到L5代表了驾驶自动化的不同程度,L0到L2被视为驾驶辅助阶段,而L3到L5则被称为自动驾驶阶段)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导致用户错误操作甚至引发事故。2025年4月,①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误导性术语,②必须将功能定义为“辅助驾驶”,并严格执行告知义务。③辅助驾驶,顾名思义,④旨在为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提供帮助,以提升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技术系统。⑤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关键在于谁在控制车辆。⑥在辅助驾驶模式下,驾驶员仍然是主要的操作者,⑦系统只是提供辅助支持。⑧这意味着驾驶员仍需对驾驶任务保持警觉并随时准备接管控制。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面对复杂路况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恶劣天气下,如暴雨、大雪,传感器极易受影响,摄像头被雨水模糊,雷达信号受干扰,导致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道路施工改道时,路面标识被破坏,系统便很难判断行驶路线……如今的智能辅助系统,更像是坐在副驾驶位的“陪练员”,他能帮你踩刹车、扶方向盘,但 。18. 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包装”是指商家对商品的外观进行保护与美化。B.文中“力不从心”是指智能辅助系统在完成任务时懈怠不努力。C.文中“模糊”是指摄像头内的画面轮廓、细节等不清晰。D.文中“陪练员”指出了辅助系统现阶段的辅助性和局限性。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柄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 ① ; ② 。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21.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组,使三句形成语意连贯,语言流畅的排比句。(4分)22. 画横线的内容与剑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5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通过对诗歌意象的细腻分析,揭示了古典诗歌中“木叶”所蕴含的丰富审美意蕴。这种对文字的深入品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慢工出细活”的智慧。然而,当今社会,短视频、碎片化阅读、AI快速成文等现象盛行,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效率至上成为了主流价值观。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快”与“慢”的辩证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龙东十校联盟高二学年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1、(3分)【答案】C2、(3分)【答案】B3、(3分)【答案】C4、(4分)【参考答案】①先借现象引出文学趣味纷歧问题;(1分)②再从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分析成因;(1分)③接着提出三种文艺趣味欠缺的毛病;(1分)④最后指出通过扩大眼界、加深知解诊治三种趣味毛病。(1分)5、(6分)【参考答案】问题:① 知得不正确:将“刺激”“炫酷”作为趣味标准,可能陷入“需要刺激或麻醉”的低级趣味,属于“精神中毒”,缺乏对文学价值的正确认知。(2分)② 知得不周全:局限于网络小说,未接触经典文学等多元风格,导致趣味窄狭,属于“坐井观天”的短视。(2分)解决方法:扩大眼界,加深知解。(1分)引导其阅读不同体裁、时代的经典作品,扩大眼界。通过分析多种文学样式形式和内容上的特色,加深知解,解决偏狭。(1分)【解析】本题属于情境化试题。学生对网络小说的认知是“很有趣”,原因是它情节刺激、内容炫酷。按朱光潜先生所讲,这是对网络小说知得不周全的,同时,如果该学生再读一读网络小说以外的其他小说,诸如经典小说,他就会发现自己知得不正确了。鉴于此,解决办法就如文中所说:扩大眼界,加深知解。6、(3分)【答案】C7、(3分)【答案】D8、(4分)【参考答案】第一次:老高在卖马后仍然下意识地去喂马,体现他对枣红马无法割舍的依赖深情;第二次:老马识途回来后,老高急切地让妻子“撮苞谷”喂马的举动,表现他对马的疼惜与愧疚,暗示“不卖马”的最终决定;第三次:老高再次撮苞谷喂马,表明老高按规矩留马不卖的决心,升华“情义重于金钱”的主题。9、(6分)【参考答案】①强化情感表达:以违背常理的虚构情节,将人马双方相互眷恋牵挂的情感推到极致,引发读者强烈共鸣。②深化主题内涵:赋予故事传奇色彩,强化人们对纯粹情感与坚守精神的渴望,升华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主题。10、(3分)【答案】CEH11、(3分)【答案】C12、(3分)【答案】A13、(8分)【参考答案】(1)田横能前来,高可以封王,低可以封侯。如果不来,我就发兵除掉他。(2)表面上用礼节诱惑他们,最终会用武力胁迫他们,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才会罢手,这才是高祖的本心。14、(3分)【参考答案】材料一:客观叙述史实,展现田横富有义气而能使贤士归服的形象。材料二:材料讲到田横及其门客的同心协力,成为了高祖的心中隐患,高祖的本心是要杀死田横,以防止其聚众作乱。作者是想借此来反驳《闻见后录》中的观点。15、(3分)【答案】C16、(6分)【参考答案】①遣词造句雄健豪迈:“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以经冬不凋的苍桧喻指王长官,写出其刚直气节,傲然风骨;又如“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写出诗人要与友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豪壮之情。②笔法奇妙,意境奇特:“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表达对王长官的敬佩之意;又如“真梦里、相对残釭”将现实虚化为梦境,暗含主客通宵达旦共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之意。17、(6分)【答案】(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前一空:朝如青丝暮成雪,第二空:客舍青青柳色新/青山遮不住18、(4分)【参考答案】第一空:因过度宣传智能驾驶技术 第二空:不能代替驾驶员驾驶/最终责任仍在驾驶员自己19、(3分)【答案】D20、(4分)【参考答案】②把“执行”改为“履行”;④删除“的技术系统”或把“旨在”改成“是”。21、(4分)【参考答案】李白壮志未酬时,“拔剑四顾心茫然”;辛弃疾白发慨叹时,“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示儿明志时,“孤剑床头铿有声”;贾岛蓄势待发时,“十年磨一剑”……22、(5分)【参考答案】不可删去。①蓄势对比。画横线内容描写了屈原穷途落魄的形象,为后文凸显剑是“最后的旅伴儿”“唯一的知己”“三闾大夫的证明”蓄势,屈原落魄穷途与依然握剑的形象形成对比,凸显剑与文人的亲近与缘分。②衔接顺畅。画横线内容承接前文“看见屈原佩剑呼号而来”,从整体形象到具体细节刻画,由远及近,由概括到详细的描写合乎行文逻辑;且与后文“可他手里”形成转折之意,逻辑流畅。23、略【参考译文】材料一:彭越已受汉封梁王,田横怕被杀掉,与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大海,居住在岛上。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现在流亡在海岛中,如不加招抚,以后恐怕会作乱。于是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田横推辞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的将领,我很害怕,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报,刘邦便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有敢动一动他的随从人马的,就诛灭家族!”随即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他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说道:“田横若能前来,高可以封王,低可以封侯。如果不来,就发兵除掉他。”田横便和他的两个宾客去往洛阳。离洛阳还有三十里,田横向使者道歉说:“人臣觐见天子,应当沐浴。”随即住下来,对他的门客说:“我起初与汉王一道朝南称王,而今汉王做了天子,我却是作为败亡的臣虏,面北称臣侍奉他,这耻辱本来已经很大了。何况我还煮死了人家的兄长,又同被煮之人的弟弟一同侍奉他们的君主;即便他(郦商)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难道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于是引刀自尽,让门客捧着他的头颅,随同使者疾驰洛阳奏报。刘邦说:“唉呀!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这难道不是很贤能的吗!”为田横流下了眼泪,接着授给田横的两个门客都尉官职;调拨二千士兵,按葬侯王的礼仪安葬了田横。下葬以后,那两位门客在田横的坟墓旁挖了个坑,都自杀了,倒进坑里陪葬田横。刘邦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很贤能,余下的五百人还在海岛上,便派使者去招抚他们。使者抵达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了。材料二:《闻见后录》中记载:“田横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岛,汉高祖刘邦坚持要召他入朝,否则就发兵讨伐。而四皓近在商山,凭汉高祖的强横暴戾却无法征召他们,这是因为四皓是能整顿世道的豪杰,与汉高祖属于同一层次的人物。既然高祖已经称帝,四皓自然可以隐居避世,所以高祖保全他们的名节,并非不能使他们屈服。”我私下认为并非如此。在汉高祖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唯有田横最得民心,甚至五百壮士追随他到海岛,至死不渝,其受贤士爱戴可见一斑。高祖急于召他入朝,不远万里传召,难道真是为了招纳贤才吗?他的真实意图是:这样同心协力的数百人聚集在一个海岛上,他们难道会永远安分守己吗?表面上用礼节(征召)诱惑他们,最终会用武力胁迫他们,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才会罢手,这才是高祖的本心。至于商山四皓,高祖根本看不上眼,他们的仕隐,对汉朝的成败毫无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