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 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秦汉时期,诏书是下行文书,上面要写明这份诏书要下达的程序,即具体下达到哪一级官员才算完成。有的诏书就是通过丞相下达到少府、卫将军、各州郡刺史、太守等官吏,最终到达啬夫,啬夫再按上级要求把诏书命令张贴到明显的地方,让百姓都知道。这折射出秦汉时期()
A.行政运行机制较完善 B.官僚等级制开始形成
C 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D.各级别官员职责明确
3.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A 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4.南宋时期,朱熹用义理阐释《四书》,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绝句,其中绝大部分绝句选用《四书》中的词语作为题目。朱熹将它们汇编成书,并在书中将这些绝句按照一定次序编排。朱熹此举首在()
A 践行“致良知”核心理论 B 开启儒学复兴运动
C.使《四书》取代《五经》 D.丰富理学传播形式
5.明代社学是朝廷提倡、地方官绅创办的启蒙式学校。明初规定“每五十家设社学一”,经费由当地官员或本地民众筹集。下图是明代江南地区社学发展趋势图,这说明明代()
A.地方教育水平持续下降 B.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C.启蒙教育缺乏有力保障 D.社会教化未被有效重视
6.下图为1907年晚清《神州日报》中的漫画《立宪之将来》,据此可推知()
A.晚清自救运动成效显著
B.君主立宪政体即将确立
C.清朝统治极端腐朽无能
D.虚假立宪引来真正革命
7.1912年,中华民国正在讨论中的《文官考试法》章程
中原拟荐任人员均须参与考试,国务总理赵秉钧拟从宽办理,与各国务员拟定免考资格,如:建议事项曾经政府采择者;手办行稿至若干件以上并无错误者;任行政官吏著有成绩者等。该做法意在()
A.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B.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
C.保持行政稳定性与连续性 D.彰显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8.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政府深入群众组织农业生产,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并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进行劳力互助,开展积肥运动,兴修水利。这些举措()
A.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C.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9.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同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组织工作团,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组织。通过写标语、散传单、做演讲、走家串户、访贫问苦、组织青年唱歌、演剧等方式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这些做法意在()
A.宣传敌后战场的主战场地位 B.坚持井冈山斗争道路
C.揭露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政策 D.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
10.1978年,香港“船王”包玉刚表示愿意捐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一座饭店,同时表达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愿望。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同意。1985年,兆龙饭店落成,邓小平同志破例出席开幕典礼。这表明当时中国()
A.推行市场经济迫在眉睫 B.坚持对外开放毫不动摇
C.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 D.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1.在两河流域南端的苏美尔地区,城邦之间以及和远方地区的贸易很早就开始了。后来,车轮、木船的发明使这一地区的运输更加便捷,人口、粮食等资源也逐渐向某些中心地区集中,最终引发“城市革命”,形成了新的经济、社会结构。这可用于佐证两河流域()
A.早期文明要素的发展 B.社会分工专门化的趋势加强
统一局面的逐步显现 贸易规模和范围的持续扩大
12.下表为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起源及发展的部分过程。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 )
起源 日耳曼部落成员以骑马作战为生,逐渐形成了以骑马武士为中心的社会组织
开端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被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皇帝”,随行的12名勇士被封为“神的侍卫”,即圣骑士,这被视为骑士阶层的开端
繁荣 11世纪末至13世纪初,骑士位于封建社会的上层,仅次于国王、贵族和教会。他们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通常担任军事将领、行政官员和司法审判等职务
A.增强了国王战胜贵族以及教会的力量
B.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
C 通过武力手段维护各类封建主的利益
).激化了封建领主和民众的矛盾
13.西班牙于1571年征服菲律宾后,政府将土地分配给传教士,强迫原住民改信天主教并集中居住,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巴朗盖”社区。至17世纪,菲律宾约80%人口皈依天主教,传教士同时担任行政管理者。西班牙的上述政策旨在( )
A 重构菲律宾的社会结构 B.创造混血的移民社会
C.通过文化同化加强控制 D.推广欧洲的封建制度
14.1882年,英国从诺丁汉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独立出专门的儿童图书馆;1891年,伦敦大约有40个图书馆提供儿童馆藏;1898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300多个图书馆中有108个提供青少年馆藏。这()
A.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B 契合了工业化的社会需求
C.践行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D.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15.1883年《美国文官法》通过后,文官常任化使政策执行不再受选举周期干扰,但也让文官集团成为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政治实体。总统虽为行政首脑,却难以完全控制文官,因其效忠对象转向法律和国会授权。材料皆在强调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A.重构了三权分立体制 B.增强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C.导致政党政治的解体 D.深刻影响了政治权力结构
16.1961年贝尔格莱德首脑会议上,不结盟运动呼吁美苏停止战争准备、恢复和平谈判;1964年开罗首脑会议通过《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强调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的根源;1970年卢萨卡首脑会议关注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打破两极格局的束缚 B.体现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
C.具有反殖民主义性质 D.引领构建全球政治新秩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组共4道试题,其中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人的意识中,珍珠是重要的海洋资源。秦朝曾设置名为“采珠”的职官,对珍珠开采进行管理。汉初,社会上层对珍珠颇为偏爱,形成“众贵之”的社会倾向。但是,汉景帝基于现实考量,下诏禁止官吏征发民众开采“黄金珠玉”。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合浦、珠崖等郡。合浦郡因农田少,“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所以百姓常以珠贸粮,甚至有人“采珠致产数百万”。东汉时期,合浦郡太守孟尝要求百姓适度开采珍珠,确保能够长期利用珍珠资源,以维持生业,从而保持“商货流通”。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材料二 根据珍珠生长规律,明朝设置了间隔开采的制度。明前期,官方开采珍珠基本控制在十年一采,甚至三十年一采,收获量非常大;后期多次突破旧制,频繁开采,以至明末合浦几乎无珍珠可采。明朝沿用宋元以来的职业开采及分户管理制度,部分蛋户成为南海珍珠专采制度下的职业户。由于潜水采捕具有危险性,为了保障安全、提高效率,蛋户不断更新采捕技术。改良过的潜水捕捞法,增加了防护设备,延长了水中开采珍珠的时间。
--摘编自侯甬坚等编著《中国环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珍珠开采业的发展,分析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珍珠开采的历史经验和教训。(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的对外交往概况(部分)
序号 史料 史料简介
① 《大唐西域求法高借传》 “义净泛海三年,至天竺那烂陀寺,译《金光明经》归朝。”
② 《册府元龟·外臣部》 “永徽二年,新罗王金春秋卒,高宗遣使册其子法敏为乐浪郡王。”
③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开成三年,文宗敕令长安慈恩寺设“新罗译经院',供新罗僧人研习华严宗。”
④ 《唐会要 鸿胪寺》 “天宝初,日本使粟田真人入朝,授司农卿,留京师二十载。”
⑤ 《唐国史补》 “南海舶,外国船也。师子国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
⑥ 《唐六典·尚书户部》 “广州海舶,每岁至大食、波斯者数十艘,市易香药、珍宝。”
利用表中的史料进行互证,说明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格兰东部地区庄园的封建关系较为松弛。虽然14世纪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减少,使得土地集中到领主手中,但是上升的雇工工资又迫使领主把庄园经营权外租,由此产生了自由农民。相当发达的农牧混合型经济使该区域成为英国最早取消休耕制的地区之一,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提高了自由农的经济地位。圈地运动带来的资本积累使得自由农有能力租赁较多土地并雇工经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由此产生。英国内战爆发后,自由农坚定地站在议会党一方并成为议会军的中坚力量。随着内战结束,自由农的政治地位也最终确立起来。以上种种因素,推动了英格兰东部地区首先发生农业革命并发展到全国。
--摘编自周东辰、马世力《自由农民与农业革命--英国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材料二 在1951年1月召开的首次全国农具会议上,农业部部长明确指出:几千年来农民一直被落后的生产工具束缚着,在很多偏僻地方尚在使用着极其落后的农具。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情绪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因此,在组织起来,提高技术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号召下,改进和补充农具就成为当前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会议精神,借鉴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经验,1951年春,山西老解放区的10个农业合作社先行做了试点,通过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相结合来满足农民迅速发展生产的要求。
-摘编自苏泽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1)据材料一,概括英格兰东部首先发生农业革命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农业工具改良的急迫性。(8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进行农业工具改良的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北京大学入学试题节选
1918年地理题:详言我国边昇外丧失之土地。列举我国沿海之租割地。试说世界各国在太平洋之殖民地。
1919年国文题: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说。
1919年外国历史题:维也纳会议以后的神圣同盟与巴黎和会所组织的国际联盟有何区别?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有何异同之处?
1921年外国历史题:西洋社会主义始于何时及何人?其主张若何?能略陈之否?
1924年外国历史题:俄国劳农政府组织之大概。
1944年英文翻译题:轰炸不能麻痹我们,反而增长了我们的敌忾。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我们要在轰炸的灰烬上建立起新的国家。
1948年公民题:什么是民主政治?训政时期的中国是否实行民主政治?现在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什么?它的主要机关有哪几个?
--摘编自任羽中《为国选士:老北大入学试题(1917-1948)》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福州三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 C 2.A 3.A 4.D 5.C 6.D 7.C 8.A 9.D 10.B 11.A 12.B 13.C 14.B 15.D 16.C
17.(1)国家治理: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管控;政策的灵活性与现实考量;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管理。(4分)
(2)经验:制度化管理与可持续开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相结合;经济与民生并重。(2分)
教训: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政策制定需避免急功近利。(2分)
18.史料①③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④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史料⑤⑥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②③互证,说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以上任答3个点为6分)
六则史料共同说明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交往频繁。(2分)
19.(1)原因:农牧业经济较发达;传统封建关系松弛;人口下降、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农业资本家参与政权。(8分)
(2)急迫性:农业生产工具长期落后;土地改革后农民迅速发展生产的要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8分)
(3)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加速了农业合作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巩固了新生政权。(8分)
20.示例:观点:北京大学入学试题见证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具有浓厚的现实关怀。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18年地理试题重点论述西方列强对中国土地的侵夺,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救亡图存的意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促使中国人民思想觉醒,推动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这一时代背景下,1919年和1921年外国历史题均关注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加深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的公民试题考查了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外交地位的提升。
总之,近代北京大学入学试题承载着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培养青年学子时代担当的价值立意,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家国情怀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