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安市 2025 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底蕴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理应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新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材料二:
展示成都花艺的精细与雅致,利用废弃房打造 “森林衣帽间”,展现缫丝、植物拓染、蜀绣、插花等非遗技艺……,一组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重新发布作品,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5 亿。
作品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式审美吸引大批海外粉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践中,如何以优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创新的表达更好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让魅力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厚重家底,是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底气所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公演以来,广受好评。这部舞蹈诗剧传递出重视传承、敬畏自然、感恩生命等能够引起不同国家观众共鸣的价值理念,因此获得成功。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不仅要展现其古老、悠久的一面,也要展现其年轻、现代的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从智能的数字城市到先进的地下管廊,从 “聪明” 的新能源汽车到能送快递的无人机…… 今天的中国,给人 “未来已来” 之感。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利于呈现出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才能直抵人心。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展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丰富素材。聚焦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在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深深打动了海外观众。近年来,一系列中国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这些故事本身足够生动,足够真实。在以真情实感引发共鸣的同时,给许多国家的发展带来启示。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寓于故事之中,既展现中国发展的成就,也揭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更好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面对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要创新体制机制,活化传播形态。比如,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尤其是面对青年群体,不仅要善于运用新的媒体平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也要采取青年群体听得懂、乐于听的语言和形式,接地气、润人心。还应统筹好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把单向传播定为双向互动。此外,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的政策措施,吸引许多海外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国。游客通过短视频向更多受众展现他们眼中的魅力中国,“China Travel”(中国游)成为热门话题。加强交流交往,持续扩大开放,就能在民心相通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征程上,持续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张佳辉《让中华文化更好成为 “顶流”》)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每个时期的经典创作都能体现出所处时期的社会面貌、人文气息、时代精神,写出时代背景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B. 每当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到关键时刻,文艺工作者总能率先发声,引领社会思潮,开启智慧先河,走在历史进步的前沿。
C.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所展现出的传承意识、敬畏自然法则、觉知生命价值等理念,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D. 《山海情》等一系列具有真情实感的中国故事,以情打动海外观众,给很多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有助于世界读懂中国。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经、楚辞、汉赋等中华民族文学经典,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家底,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心。
B. 当今中国在智能数字城市与先进基础设施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带来了 “未来已来” 之感。
C. 面向青年群体进行精准传播时,若是选择青年群体喜欢且熟悉的语言形式,能增强传播亲和力。
D. 一系列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出台与实行,能实现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互动的顺利转变。
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所提出的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静夜思》,以明月意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B. 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汴京的市井生活百态。
C. 抗战时期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激发了民族救亡图存的斗志。
D. 当代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重构了高密东北乡的乡土叙事。
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使用了 “茕茕孑立”“喃喃自语” 这两个成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效果。(4 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 “回答时代课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践行这一要求。(6 分)
(二)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尚义
田洪波
黑龙江多有带动物名的城市,鹤岗、双鸭山、虎林、龙江等,带有满族文化遗风。
1946 年前后,鸡冠山一带,活跃着多支胡子,打家劫舍,很是猖獗。出没无常,让鸡西剿匪部队很是头痛。
胡子,属于东北方言,也是江湖黑话,就像清末北方起义军,叫捻子或捻子军一样。其中,原国民党整编 27 军第八十五师师长、土匪头子谢文东最令人发指,1000 多名手下,无恶不作,常让附近村民,鸡飞狗跳,无有宁日。
占据鸡冠山地形类似的西南大顶子山的另一支土匪,头目叫陈震声,其实力,仅弱于谢文东,绿林号叫 “金鸡帮”,意思是金鸡一唱,鸡冠山亮,老子最棒,曾与日军交恶,打过几次仗。
且说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山脚下逶迤着一众目标,三个人,一头驴,正起着,打陈震声的地盘经过。
一声尖厉口哨声响起,手持各式武器的匪兵,或从石头后,或从大树上,或从沟沿下,出其不意,将三人包围。
气氛顿时紧张,三个人,一个老者,两个毛头小伙,均面不改色,肃然停住脚步,唯独毛驴,小有惊吓,叫了两声。
陈震声悠悠走出,嘴里不时吐出瓜子壳儿。
陈震声打量老者,但见老者气宇不凡,两道剑眉,传递出一股英气,不由赞佩着点头道,问这是何方神圣,去往哪里啊?
老者抱拳行礼,我乃高西县公署副署长蒋公要,因病辞职,也算是就此告老还乡,此番去往老家勃利,随行两人是我的亲戚。请问,你是哪位英雄好汉?
陈震声朗笑出声,果然是识字的,吃官家饭的,说出的话文绉绉的,就是与平民百姓有别啊!小子我也读过私塾,我看,我们两人,就不要在这里讲究什么词汇了。在下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就是敢与日本鬼子亮刺刀的陈震声,陈大爷是也!
蒋公要面露惊色,果然英雄本色,失敬了,求英雄放过我们一马。
陈震声使了个眼色,手下立刻去夺驴背上的大布包。两个年轻人欲抢夺,被陈震声手下用手枪逼停。陈震声问,这包里装的是什么呀?不会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吧?我可听说,公署的官差,叫出一个贪一个,没一个好鸟,既然官差辞了,就此不办公家事了,想必,这包里也定然有着不菲的身家财物吧?
且慢!蒋公要抢前按住布包。包内没有贵重之物,我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陈震声讶异的一副神色,你说话当真?我金鸡帮还没失过手,今天倒要检验一下成色了。我问你,如果翻出银票什么的,怎么算?
蒋公要道,我说过,别想在包里找到满币,苏联红军票什么的。如果英雄没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又当如何?
陈震声嘴角带笑,围着几人转了一圈,又打量布包,拿起布包掂了掂。陈震声说话了,我这也是看你不是凡人,才与你这般客气,要是搁在以往,我们早动手了,还和你理论个鸟!今天,我把话撂在这,如果包内没有你贪来的钱财,算我错怪了先生,愿意保送你 10 里,包你一路平安。
蒋公要欣然,愿英雄说话算数。陈震声说,当然,不仅保送,我还要亲自带队。当下,由人将布包打了开来。包里尽是作西用的名章、卡尺、笔记本之类,以及一些书信和稻谷种子。
陈震声颓然失色,遂问手下,怎么,连个流通券也没有吗?得到手下否定,两拳一抱,在下佩服,看来,蒋署长两袖清风,好官一个,陈某有眼不识泰山,惭愧啊!咱们歇息一下,便就上路,陈某愿一直护送蒋署长到勃利。
不多时,陈震声即带三五人,一路护送蒋公要往勃利方向行进。
穿树林,越河沟,不觉间,见到指向古城子的方向牌,突然,从不同方向跃出一伙人,以迅雷之势,将他们包围。陈震声初始以为是其它分支的胡子,却也不惧。但见蒋公要与其中一人握手,然后,含笑面向他
蒋公要说,陈震声,你别惊慌,这些都是我们的人,我们是东安地区专员公署剿匪部队的,今天,特在此与你会面。
蒋公要言明,早闻陈震声虽身为胡子,却明大义,辨是非,在抗击日寇方面,也算长了中国人志气。如今,时局动荡,鸡冠山一带土匪,状如散沙,不好围剿,谢文东负隅顽抗,不愿下山投降。金鸡帮却声名在外,定有号召力,故出此计策,意欲感召金鸡帮为国效力,为尽数收编各支胡子,打好前阵。
陈震声右拳击在左掌心处,也难得你们这么用心,这么看得起我陈某,我愿意归降。不过,陈震声又好奇到,你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旁边有人告知,此人名为蒋公要的人物,乃东安地区专员公署军分区司令员谭文邦。陈震声心头一热,我才是有眼不识泰山之人,失敬了。众人笑声一片。
不多日,六七支胡子相继下山归降。
不过,也有几支胡子在谢文东的鼓动下,负隅顽抗。
在鸡冠山保卫战中,牡丹江军区三支队十七团二营教导员字根峰,在大顶子山牺牲,时年 25 岁,为了纪念他,当地政府将新兴村改为根峰村(现为根峰乡),一直到现在。至 1946 年底,盘踞鸡冠山一带的土匪,悉数被剿灭。
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陈震声自称 “敢与日本鬼子亮刺刀”,呼应前文 “曾与日军交恶” 的铺垫,凸显其民族气节。
B. “稻谷种子” 这一细节,侧面体现蒋公要(谭文邦)心系民生,暗示其共产党干部身份。
C. 谢文东 “常让附近村民鸡飞狗跳” 的恶行,与陈震声最终归降形成对比,暗示土匪内部的分化。
D. 结尾提到字根峰牺牲及地名变更,表明剿匪斗争付出惨烈代价,深化历史真实感。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提及 “鹤岗、双鸭山” 等动物地名,既交代地域文化特色,又为 “鸡冠山” 土匪故事提供真实背景。
B. “阴雨连绵的下午”“尖厉口哨声” 等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氛围,预示冲突爆发。
C. 陈震声 “吐出瓜子壳” 的细节,表现其草莽习气,与后文 “两拳一抱” 的敬重形成性格反差。
D. 全知视角叙述 “布包验廉” 情节,刻意暴露蒋公要身份疑点,削弱悬念效果。
小说中 “布包” 在情节推进中起到关键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三次出现的具体功能。(4 分)
评论家指出小说结尾 “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独具匠心。请从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两角度赏析其妙处。(6 分)
(三)阅读 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不知出A此B而乃贪C疆埸D尺寸之利E背盟F败约G以自相H屠灭。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中的 “考” 词义不同。
B. 所以,…… 的原因,与《谏逐客书》中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的词义不同。
C. 咎,归咎,责备,与《屈原列传》中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的 “咎” 词义相同。
D. 安,怎么、哪里,与《鸿门宴》中 “君安与项伯有故”、《赤壁赋》中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的 “安” 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苏轼认为对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徒,无用客之礼对待。
B. 苏轼提倡要使 “智、勇、辩、力” 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直接表达了对北宋 “重文轻武” 政策的不满。
C. 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
D. 苏辙认为齐、楚、燕、赵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韩、魏,让韩、魏没有东边各国的忧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请简要概括两篇文章中六国灭亡的原因。(3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恐临安西汊
[南宋] 高孝
未帘白乱湖光,隔岸龙舟①舣②夕阳。
今日欢游复明日,使将京洛③闲看钱唐。
武林④春游即事
[南宋] 李壁
风光如此只供愁,云物烟花一眼收。
壮志不知兵解后,故乡谁是不归人?
【注】①龙舟:龙形的船,古代供帝王专用。②舣(yǐ):船靠岸。京洛:此处指代北宋都城汴京。③武林:杭州别称。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高诗首句中 “乱” 字写出湖光与白色水汽交织的情形,“舣” 字勾勒出龙舟停靠的姿态,用词讲究。
B. 李诗中 “一眼收” 与《望海潮》中的 “云树绕堤沙” 一样,状写杭州自然风物之盛。
C. 高诗写西湖的繁闹,李诗描杭州春色,均突出景致优美的特点。
D. 两诗都先写景、后抒情,在对美景的描绘中巧妙融入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两首诗均为感怀之作,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指出并分析两首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航天工程研发团队负责人在项目总结会上,引用《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团队成员树立远大志向,坚定意志,继续探索。
(2)手机占据人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对于这一现象,小王在作文中呼吁人们应该放下手机,多与亲朋好友谈心,多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四节气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古诗词中有不少含节气名称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之时,我们体验到自身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而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 “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 “槁项黄馘” 的哲人身上啊!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有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 分)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感彩都发生了变化,与文中 “鬼话连篇”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鲁迅毫不客气地说,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B.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 我们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西方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
D. 有几个 “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手捧一本书,读着读着会想起某个人,或者盘算某件事,或者回忆着某个场景。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走神。它是个体将注意力从当前任务转移到内部自我的思维和联想之中的过程。研究显示,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频繁地走神。为什么呢?想象一下在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镜头都目不转睛,特别留意,甲 ?,①大脑会疲惫不堪,运行减慢。②走神是大脑的自我调节,③因为为了应对复杂的工作任务,④大脑会选择性地处理并反馈某些特定信息,⑤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感知自身及周围的世界。
阅读时的走神涉及读者的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前瞻记忆。乙 ,比如看到 “山” 字,你可能会想到和家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的情景,耳畔仿佛响起林荫道旁的鸟鸣声,眼前仿佛浮现出苍翠山色;语义记忆是对文本的语义信息的记忆,比如看到 “山” 字可能会让你想起这是一个象形文字,类似的文字还有 “日”“月”“水”“火” 等,也可能会让你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的 “山由火山喷发或者板块碰撞形成的”。前瞻记忆是对个人的目标和计划的记忆,比如看到 “山” 字,你可能会想到这个周末要和家人到山间游玩,今天下班后要去超市采购相关的物品,出发前要给汽车加满油,等等。
如此看来,阅读时的走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恢复机制,是人们意识状态的自然表现。它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应对挑战和压力,也有助于大脑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创新思维。但如同硬币有两面,丙 ,比如,它会导致人们注意力涣散,减慢阅读速度,甚至与重要的信息失之交臂,损害阅读记忆的完整性,影响人们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句序号后再修改,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进入高三以来,某中学的李华同学常常为自己阅读时走神而感到苦恼不已,并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你作为李华的好朋友,想尽力帮助她改变现状。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段当面劝慰她的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 100 字。(5 分)
三、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徐扬生带领团队开发的书法机器人能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通过摄像头抓取字帖内容,录入系统后进行笔画拆解等,可按照 “书圣” 的风格写出他未写过的字。2025 年春晚机器人创意节目《快 BOT》借助 AI 与传感技术,将科技与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广安市2025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
(一)
B
D
C
①“茕茕孑立”“喃喃自语” 均以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文艺创作脱离社会实践的孤立状态,增强了论证语言的表现力;(2 分)
②“茕茕孑立”“喃喃自语” 暗示了自我封闭的文艺创作必然会被时代淘汰,突出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证的讽刺性。(2 分)
①把握时代精神内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作;
②扎根社会实践,聚焦现实题材,以真实故事提供中国经验;
③传承与创新结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展示现代中国的创新活力;
④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文化亲和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
(任答三点,每一点 2 分。)
(二)
B 解析:稻谷种子主要体现蒋公要清廉务实,无直接暗示共产党身份的作用。
D 解析:全知视角始终隐藏蒋公要真实身份,“布包验廉” 环节未暴露疑点,悬念保持至揭晓时刻。
(4 分)①首次出现(被抢夺):引发冲突,激化土匪与 "官员" 矛盾(1 分);
②二次出现(开包检验):推动转折,陈震声因无钱财而敬重护送(2 分);
③三次出现(真相揭示后):稻谷种子等物品印证共产党干部务实清廉的形象,强化招安合理性(1 分)。
(6 分)①叙事结构上:跳脱主线,将焦点从陈震声招安转向李银峰牺牲,打破线性叙事(1 分);留白艺术:省略剿匪过程,用地名变更暗含历史延续性(1 分)。
②主题表达上:升华历史厚度:由个体招安事件拓展到集体牺牲精神,揭示解放事业的艰巨性(2 分);双重纪念意义:银峰乡地名既纪念烈士,也隐喻土匪消亡后人民的永久安宁(2 分)。
(三)
BEG
D
C
(1)(4 分)这四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
(2)(4 分)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依靠韩魏去隔开(屏蔽)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详解] 评分细则
(1)判断句 1 分;恶衣食 - 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以上 2 点各 1 分,整体句意 2 分。
(2)藉 - 依靠;摈 - 抵御。以上 2 个关键词各 1 分,整体句意 2 分。
(3 分)①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不加区分养 “士”,加重百姓、国家负担。②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
译文:
文本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 “坚白”“同异” 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泰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辨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敏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文本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城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四)
D【解析】D“都起笔写景,然后抒情” 有误。
①高诗直接批判统治者在西湖边欢游作乐,把现在的临安当作昔日的国都,忘却国耻;(3 分)②李诗活用杜鹃的典故,以问作结,对时人安于现状、流连忘返的行为表达感慨和批评,更显委婉。(3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评分细则:错字、漏字、多字等均不给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二、
(一)
(2 分)目不暇接 福祉 朝暾夕月(评分细则:找出一处错误并修改正确得 1 分,共 2 分)
C 贬词褒用
(二)
(4 分)(评分细则:选出错误句子得 1 分,修改正确得 1 分;只找出句子不修改不给分。)
②缺宾语,加 “的过程”;
④语序不当,应为 “及时反馈”
(6 分)(甲)大脑的状态将会如何 (乙)情景记忆是个人的相关经历 (丙)阅读时的走神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评分细则:甲处:问句给 1 分,主语(大脑的状态)1 分;乙处:情景记忆给 1 分,后文的陈述 1 分;丙处:主语(阅读时走神或走神等)1 分,后文陈述与消极相关的均可给 1 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5 分)
示例:李华(1 分),咱们是好朋友,我觉得你真的不应该为自己阅读时走神而苦恼。(1 分)走神固然有弊端,但它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有助于我们适当放松身心,应对挑战,激发创新思维。(2 分)尝试接受走神,适应走神,你将迎来全新的世界。(1 分)
评分参考:语言得体,有称呼语,1 分、明确态度,1 分;指出走神的实质,2 分;提出希望,1 分。意思对即可。
三、23.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60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