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河姆渡遗址生动地反映了距今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通过对河姆渡遗址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由稻谷、稻叶、稻壳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半米左右厚度的稻类遗存堆积层,所有的炊具都是由夹炭黑陶制成的。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初具雏形 B.已有农耕定居生活 C.灌溉农业发达 D.农业采用精耕细作
2.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砖内容丰富,如《周公辅成王》《曾子》《老莱子娱亲》《董永孝亲》《丁兰刻木事亲》《金日磾拜母像》《孔子问礼》《七女为父报仇》《孝孙原谷》《帝舜图》等。这( )
A.突出强化了外儒内法的政治理念 B.旨在通过社会教化实现基层自治
C.是研究汉代家庭伦理的文献史料 D.可用来研究汉代尊崇儒术的思想
3.据《唐关市令复原清本》,唐朝政府要求商人在外贸过程中要申领通行证,并要求相关互市官员认真查验,禁止违禁物品出关,没收走私货物等。这表明唐朝(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依令执行抑商政策
C.注重规范外贸管理 D.司法程序规范严密
4.起居注是古代由近侍臣工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档册,名义上连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阅。康熙帝曾要求起居注官给自己保留一点私人空间,后直接裁撤起居注衙门。这反映当时( )
A.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B.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君主忽视治史传统 D.君臣之间矛盾尖锐
5.据研究,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人口锐减,手工业与商业也面临崩溃。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苏州府人口从1851年的约654万锐减至1865年的229万,损失近三分之二。《湖州市志》中也有“桑田尽毁、机户逃亡”的记载。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列强入侵的经济影响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D.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6.1935年,北平各校学生强烈呼吁,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保障地方领土安全,停止一切内战。这些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这( )
A.表明国共合作已经初步实现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解放战争胜利后,政府通过发放救济金和粮食对生活全无来源和需要暂时补助的贫苦户进行临时救济。据统计,截至1950年9月底,中央拨给各地的救济金已达287亿元,救济粮食也超过2亿多斤。这一举措( )
A.限制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利于加强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感
C.旨在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D.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
8.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一方面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等一批工科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又减少了综合性院校,合并了部分财经政法院系。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改变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C.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素养 D.为工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9.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以下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时间 事件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一边倒”政策
10.汉谟拉比一再声称制定法典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了让人们能“伸张正义”。他还提出了诸多神名,借以表明“我”汉谟拉比的权力是无限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谟拉比的这些做法意在( )
A.确保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B.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
C.巩固统治秩序和专制权威 D.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11.印加帝国组织劳力在45度的山坡上开发梯田,种植高度延伸至海拔4000米左右,对地貌的有效改造使作物能够在安第斯山脉的寒冷气候中生存,这反映了印加梯田兴起的原因是( )
A.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B.帝国气候的变化多端
C.帝国的文明继承前代 D.帝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2.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认为,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开明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不少可学的东西。由此,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这一现象( )
A.强调了文明的优劣性 B.印证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C.助推了欧洲思想解放 D.说明中西文明具有互补性
13.19世纪末,德国掀起了电气化高潮,形成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电气公司两大电气集团,使以发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的工业迅速发展。上述现象( )
①有利于德国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②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
③得益于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④导致德国传统工业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1916年10月至12月,俄国工人罢工328次,参加人数26.8万人;1917年1月,俄国工人罢工400次,参加人数27万人。“打倒沙皇君主制度”“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等响亮口号不断涌现。这些现象反映出俄国( )
A.沙皇君主专制势力的强大 B.临时政府统治濒临瓦解
C.革命的社会条件趋向成熟 D.工人阶级政权即将建立
15.基辛格曾指出:“慕尼黑不是单一事件,而是自1920年以来的一种态度,日积月累后的结果。十多年来德国一步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最后是一连串的决定,终于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二战”爆发根本原因 B.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D.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16.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其中一项条款规定“及时更新技术标准条件,确定透明合理的成本费率,足够的分类计价,使其他服务提供者不必为不需要网络器件或设施支付费用”。这一条款( )
A.加强成员国间的信息安全 B.提升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影响
C.能够降低人们的通信成本 D.有效保护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祖开宝九年至神宗元丰六年这107年里,尽管人口以16.2%的速度增长,而土地仅以4.1%的速度增加。宋代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为地主阶级控制。这些人只占宋代人口的15%左右,而主户中的四五等户及客户,占总人口的85%,客户与四五等户的平均家庭粮食收入小于家庭平均消费量。这样,粮食市场上作为购买者身份出现的,不仅有工商业者,而且还有小农。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贫瘠带沙,人户不重视粮食生产,即所谓“重于粪桑,轻于壅田”“以至半岁所食,悉仰客贩”。神宗元丰年间,北方诸路,除陕西路大体上能保证粮食自给外,其他诸路缺粮程度达23.9%至37.9%。荆湖一带,“江湖连接,地无不通,……民计每岁种食以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展转贩粜,以规厚利”。《癸辛杂识》说:“杭城除有米之家,仰来而食者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
——摘编自周龙华《试论宋代的粮食贸易》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粮食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粮食贸易的成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熊猫外交”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平平是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去了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则将大熊猫玲玲和欣欣回赠给美国,由此引发了美国的“熊猫热”。据统计,我国先后将23只大熊猫分别赠送给苏联、朝鲜、美国等9个国家。此后,由于担心数量非常有限的大熊猫种群日益减少,主要通过“巡展与商业性”的租借方式开展“熊猫外交”。1996年至2023年,中国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18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先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拉近了海外公众和中国之间的距离,给中国形象添加了“温情”“友好”的一面。
——摘编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开展“熊猫外交”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变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熊猫外交”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图从文化心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总督取消了出版预审制度,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就可以自由办报。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还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殖民者还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这一切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材料二 冷战后,鉴于文化渗透的巨大潜力,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逐渐使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全球战略。西方国家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渗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种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方式进行。当今文化渗透已经形成包括话语权争夺、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的途径,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
——摘编自姚金艳《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化侵略对印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策略。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可能重塑各个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进而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大国博弈正日益向着太空、极地、深海海底乃至网络空间扩展。……在新科技革命形势下,如果科技成果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必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历史上科技成果被错误利用的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今后谁也不能 保证科技成果不再被错误利用。
——摘编自冯昭奎《论新科技革命对国际竞争关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以“科技革命”为主题,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B B B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C B C
17.(1)特点:南粮北运突出;粮食贸易参与者众多;范围广,规模大。
(2)成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南方逐步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粮食产量大;城市的扩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超越土地开垦数量;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答出三点即可)
18.(1)变化:从单纯赠送转变为巡展与商业性租借相结合。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理念转变;国际社会对大熊猫关注度提高;对大熊猫种群保护意识增强。
(2)影响:在外交上,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独特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提升了中国形象,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业;在生态保护上,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
19.(1)影响: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时,也为殖民者推行殖民统治创造条件;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等。(答出三点即可)
(2)策略: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形成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推行文化霸权等。(答出三点即可)
20.
示例一:
观点: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实力对比。
论述:历史证明,每一次大国的崛起都与当时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密不可分。英国首先发起和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贸易格局。美国和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大力发展以电力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兴产业,工业实力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法国等展开竞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大力发展空间技术,计算机、原子能等新兴科技,展开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为两极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积极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军力增强,相对实力地位提高,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导致整个国际关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
示例二:
观点: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大国博弈的空间将可能进一步扩展。论述:近年来,大国博弈正日益向太空,极地,深海海底乃至网络空间扩展。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包括欧盟、中国、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在海底,随着无人机逐渐成为当代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的应用大战也开始向海底扩展,美国海军正研究在海底大规模部署无人潜航器,这些潜航器能够在海底连续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海底军事格局,并可能对当前的国际竞争关系及国际军事上的“均势"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新科技革命下,大国博弈更多地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使竞争的空间范围出现扩展和延伸,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
示例三:
观点: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论述:新科技革命本身不会起“保证”作用,即“保证”世界变得更好或更坏,而只会起“加速”作用,既可能使世界“加速”变得更美好,也可能使世界“加速”变得更糟糕。例如,超人类人工智能将可能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但是如果部署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相反的结果。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将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或将被取代。又如,有望在医疗、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生物技术可能被恐怖分子或某些极端的国际势力所恶用,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综上所述,在新科技革命形势下,如果科技成果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必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科技成果被错误利用,将可能严重影响国际安全环境。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