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答案历 史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B D A B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B D D B D B B C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C D A26.(1)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直接影响: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等。27.(1)变化: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完善内阁机构;实行“票拟”,强化内阁干预政治的力度;实行“批红”,重用太监。特点:内阁形成时期长;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内阁与六部矛盾重重。(2)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特点: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办事效率高;机密性强;由皇帝亲信,能力强、素质高的官员担任军机大臣。28.(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29.示例:论题: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论述:唐朝时期,对外开放,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繁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大量的遣唐使、外国留学生到长安学习,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文学方面,出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歌。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规范法度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等杰出的书法作品。绘画方面,出现了《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传世名篇。因此,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2025 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学科:历史(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25 小题,共计 50 分)1.余杭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外围是一个由 11 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这个水利工程分高坝和低坝两类,控制范围达 100 平方公里,距今已有 5000 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反映了良渚( )A.封建制度强大的社会控制力 B.社会治理和基础设施的联系C.社会的高度组织和管理能力 D.阶级分化深刻影响城市规划2.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A.带有虚伪性 B.体现阶级性 C.具有空想性 D.缺乏操作性3.秦汉时期,政府针对商业制定了诸多政策。如秦朝对市场商品有严格的价格规定,还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官员;汉朝不仅在城市中设有“市令”等管理市场,还通过均输平准等措施调节物资供应与物价。这些举措( )A.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商业长期繁荣发展C.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 D.表明商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4.汉武帝以前,“吏道杂而多端”,甚至法令规定不得做官的商贾也因管理财政的需要而被选用。汉武帝以后,读经、通经成为官员的主要选拔标准。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教育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文化氛围浓厚 D.政府抑制商业发展5.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6.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7.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试卷第 1 页,共 2 页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分裂走向统一 C.南北政权对峙 D.政权更迭的频繁8.隋唐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玄宗亲注《老子》,下令所有人家必须家藏一本,开元二十年还以老庄列文取士。这表明此时A.佛道二教实现良性融合 B.道教思想社会基础牢固C.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D.政治权力影响思想传播9.如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期唐朝中需经过“户部籍阅”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期唐朝后 “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期 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10.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示意图。这一结构图表明(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 B.权力分配格局发生剧变C.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D.中枢权力机构得到完善11.有学者分析:“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试卷第 1 页,共 2 页主和贵族的利益。”据此说明均田令( )A.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B.具有户籍、土地、赋税制等多重性C.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缓和社会矛盾 D.实现了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抑制12.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均田制发展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13.下图是“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据此可知( )A.异域文化交流频繁 B.对外文化交流手段多样C.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巨大 D.对外交流具有连续性14.佛教传入中国后,提倡以行善积德为主要途径来追求佛法,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和仁爱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中国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观音也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这种情况反映了( )A.中原文明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B.地理环境决定佛教的嬗变C.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15.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16.左图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右图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试卷第 1 页,共 2 页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17.宋代士人对王安石的为人及其变法的内容多不赞同,称之为小人、权奸,甚至将靖康之难的祸因归于王安石。明朝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到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再思考,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究( )A.宋代社会风气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B.明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有所放松C.明朝比宋朝的观点更加准确可信 D.历史评价易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18.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19.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如水战、诸师百戏、水傀儡、水秋千、龙舟夺标赛),吸引了众多民众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水秋千”表演A.社会等级制度的逐步瓦解 B.城市民众丰富的娱乐生活C.民众热衷于进行体育运动 D.城市娱乐功能进一步突出20.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试卷第 1 页,共 2 页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C.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 D.沿海威胁加剧2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2.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 “不许别创书院, 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 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 )A.完善了地方的教育体系 B.消除了满汉的民族矛盾C.强化了社会的政治认同 D.提高了基层的治理能力2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24.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25.榷场是宋代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场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辽国商人到未设榷场的瀛州进行贩易,被当地百姓发觉,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钱财后方得免除报官。这反映出,宋代( )A.边境贸易管理严格 B.百姓排斥榷场贸易C.商业税收受到重视 D.边境走私得到遏制试卷第 1 页,共 2 页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4 小题,共计 50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不断,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族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民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6 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4 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而且“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洪熙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衔。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阁职渐崇”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正如时人陈孜所云:“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事偶误,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祗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试卷第 1 页,共 2 页——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熙、宣德两朝中枢体制的变化及特点。(6 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并归纳其运行的特点。(6 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 19 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6 分)三、论述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统编版教材来看,盛唐气象可以呈现为以下内容,如图所示:试卷第 1 页,共 2 页——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盛唐气象四个构成部分中选取两个方向,两个方向间要有相互联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准确,史实充分,论述合理,表达清晰。)(10 分)试卷第 1 页,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春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 高二期末历史试卷答案.docx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