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遵义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历史(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选择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他选项;非选择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鲁语》载:“昔烈山氏..能殖百谷百蔬”: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河南李楼遗址中出土了100余粒碳化稻米,这是目前黄河流域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稻米遗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献准确记载了农业起源时间B.传世文献的价值高于考古材料C.中华农业起源于单一作物品种D.考古实证可补文献记载之不足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不事生产、寄食权贵的食客群体。如商鞅、李斯、蔺相如等奠定各国变局的关键人物,皆有过“食客”经历。该群体的广泛出现A.强化了贵族阶层对民众的人身控制B.加速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C.反映了小农经济繁荣对人才的需求D根源于礼崩乐坏背景下的社会失序3.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处理上级文书时,必须“别书二牒”(一份启封,一份监核),且文书传递“日行百里”。同时,县廷每月需上报粮仓、刑徒等数据(称“上计”),误差超三日则罚主管官吏一甲。这些规定表明秦朝A.以文书流程与时效管控强化集权B郡县制已完全取代地方自治体系C.严密法制保障基层行政高效运转D.儒家伦理成为官吏考核核心依据4.汉武帝时期宫殿建筑的檐头瓦当设计中,大量出现“汉并天下”“惟汉三年大并天下”等文字,并辅以按方位分布的四神图案:东青龙—仁德、西白虎—兵威、南朱雀—祥瑞、北玄武一长治久安。这类设计的核心意图在于A.宣扬大一统政治理念B.彰显手工业技术革新C建构天人感应的秩序D.满足统治者奢侈享乐遵义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历史1小(共4页)5.下图是甘肃高台苦水1号魏晋墓出土的壁画《播种》,图中人物身着汉胡交融服饰,采用中原农具与西北特色播种方式,并有马、牛畜力辅助。这一壁画可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民族交融推动生产方式变迁C,西北对外贸易繁荣D.佛教艺术成为社会主流文化6.大业三年,隋炀帝改杭州为余杭郡。自大运河修通之后,余杭郡作为大运河江南河段南终点,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辖境将钱塘江两岸土地,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据此可知,余杭郡的设置意在A.促进经济交融B.遵循山川形便C.强化行政管理D.推广郡县制度7.唐高祖曾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唐太宗也命潼关以东沿黄河一带的各个关隘全部废除,原本规定不准出关的金银、丝织品等各类物资,也不再禁止携带出关。这些举措A.遏制了官员贪污行为B.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C.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得益于边疆有效治理8.两宋时期官方编纂《孝经正义》,作为科举考试与蒙学教育的必读教材。话本中也大量融入忠孝故事,《杨令公演义》系列话本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强化“尽忠报国”的价值观。上述材料佐证了两宋时期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B.鼓励文学艺术创作C.文化水平显著提升D.社会教化受到重视9.下表为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表,其统计数据客观上说明了单位:人每平方公里朝代唐北宋金及南宋北方14.516.83.6南方11.613.417.2A.自然经济结构不断变动B.南方市场潜力增大C北民南迁决定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长期衰落10.《元史地理志》载:“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元代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无中央诏令不得更改赋税、调动军队。这表明行省制度A.沿袭前代路级分权模式B.成为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C彻底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兼具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1.明太祖敕令:“御史巡按,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嘉靖朝《风宪约》规定:“御史所至,不得令官府抄没罪人财产。”这些规定旨在A防止监察权力滥用B.提高地方司法效率C.限制地方官府职权D.完善司法审判程序遵义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高二历史2(共4页)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5:D B A A B6-10:C B D B D11-16:A B C D B C二、非选择题(52分)17.(14分)(1)特点:①与长城防御体系紧密关联,随长城延伸而分布;②形制和技术源自内地;③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人口密度低;④集中在北方边境州郡(如幽州、并州等)(6分)。(2)影响:①加强了北方边境防御,保障中原地区安全;②促进了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③推动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客观上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8分)。18.(14分)(1)背景:①唐末五代战乱导致文化衰退,官学不足;②政府支持(如宋真宗赐匾额和图书);③理学兴起,士大夫讲学需求增加;④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8分)。(2)意义:①推动了学术思想传播(如理学发展);②完善了古代教育体系,弥补官学不足;③促进了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④扩大了教育地理范围,推动边疆地区文化发展(6分)。19.(12分)(1)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②作为湖丝集散地,与农村家庭手工业联系紧密;③产品(如“辑里丝”)质量高,国际市场需求大;④海外贸易发展(6分)。(2)影响:①促进了农村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②推动了区域间经济联系和海外贸易;③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形成特色产业市镇;④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6分)。20.(12分)示例:论题:先秦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转型为大一统奠定基础阐述:先秦时期,分封制下诸侯割据,国家治理松散。秦朝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强化了中央集权。汉朝进一步完善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治理理念上,先秦儒家提出“民本”思想,秦朝以法治国,汉朝“独尊儒术”,形成德法结合的治理模式。公共工程方面,秦汉兴修长城、开凿运河,既保障国家安全,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些转型使国家治理向大一统中央集权方向发展,为后世中国的国家形态和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答案.docx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卷(图片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