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课件+分层作业-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爆发后,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是法国赢得英法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
A.推动了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进程
B.结束了西欧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C.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D.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2.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
B.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C.阻碍了欧洲王权的加强
D.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3.与图1、图2和图3历史人物关联的共同主题是(  )
  
A.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宗教改革推动西欧近代化
C.近代欧洲女权意识的觉醒
D.西方等级君主制的兴与衰
4.在中世纪的法国,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后认为自己是居住地区例如勃艮第人,最后才是法国人,然而在近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下列项中,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
A.民族英雄贞德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宗教改革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
C.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建立起专制统治
D.《马赛曲》激励了人们保家卫国的斗志
题组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5.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这说明了(  )
A.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日益加剧
B.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
C.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D.近代外交制度由此建立
6.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7.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开始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  )
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
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8.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为其后的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格式基础。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萌发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C.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D.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题组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9.有学者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均势”,实际上是由英、法这两个实力严重受损的传统大国和德、意这两个随时准备好对外扩张的大国,再加上一系列没有多少自卫能力的小国、弱国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学者意在揭示(  )
A.凡尔赛体系具有脆弱性
B.欧洲丧失世界优势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趋于瓦解
D.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10.1928年,法国、美国和德国等15国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然而,主要大国都对公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既然它们当中的两个最大的国家(指英美)对这个字眼(‘自卫’)作了广泛的解释,那么就公约而言,采取军事行动的大门岂不还是敞开着的吗 ”由此可见,该条约(  )
A.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
B.尊重了各国主权
C.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D.缺乏有效约束力
11.《联合国宪章》一方面重申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干涉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另一方面强调国家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因此,联合国是否有权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预成员国内部冲突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争论的问题。这表明国际法 (  )
A.与国家主权的冲突严重
B.成为大国谋私利的工具
C.推动建立了世界新秩序
D.存在局限,仍需不断完善
12.下表内容是二战期间及二战结束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时间 协约
1944年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1947年10月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8月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1950年11月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1951年7月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主张:教会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帝的世界,负责人的灵魂;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他的主张 (  )
A.意在服从罗马教廷   B.强调实行君主立宪
C.标志宗教改革完成   D.利于建设民族国家
2.(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中世纪前期的法国至少有五大方言体系,而法语只是奥依语中的一个小的支流,它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14、15世纪巴黎方言开始走出法兰西岛,并进而成为具有法兰西自身特色的神圣语言。这表明14—15世纪的法国(  )
A.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 D.民族国家正逐渐形成
3.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这表明(  )
A.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B.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专制王权强化增强民族认同
D.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4.长期以来,英国民众通常将与法国、西班牙等国进行的战争视为国王和亲王们之间的王朝战争。至拿破仑战争,民众开始以“不列颠人”的身份共同备战、参战,将国家的战争看成自己的战争。这一变化表明(  )
A.英国贵族阶层的势力被战争削弱
B.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日趋高涨
C.拿破仑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D.英国的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
题组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5.1609年,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最先提出海洋不应成为任何国家财产的主张。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这些主张旨在 (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
B.争夺亚洲新航路的主导权
C.打击西葡垄断地位
D.服务于荷兰商业贸易扩张
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  )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
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
D.外交规则的逐步完善
8.在《非战公约》订立之前,国际法作为一个法律体系的主要缺点并不在于缺少一个国际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而在于承认战争为一个正常的法律制度。《非战公约》改变了这一情况。这说明,《非战公约》(  )
A.奠定了国际立法机关设立的基础
B.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结束战争先例
C.改变了国际法对战争的价值取向
D.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09年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
◆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
◆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特使、常驻公使、代办四级外交代表制度。
◆1856年签订了《巴黎海战宣言》。
◆1864年12个国家签署了《改善陆军伤员境遇公约》(又称《日内瓦公约》);1909年签订《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28年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1942年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中国、美国、英国在埃及签署了《开罗宣言》。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1945年7月在德国签署了《波茨坦公告》。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
◆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
◆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关于《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海洋法公约》。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史论》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准确,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A 4.D 5.C 6.D
7.B 8.D 9.A 10.D 11.D 12.C
1.D 百年战争中贞德成了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据此可知,百年战争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英法百年战争距拿破仑时期甚远,排除A项;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西欧大国间依旧多次混战,排除B项;英法百年战争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
2.A 宗教改革期间,欧洲多国使用民族语言的《圣经》出版,表明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宗教改革的影响,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B项;宗教改革有利于加强王权,排除C项;《圣经》不是传播民主思想的读物,排除D项。
3.A 圣女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爱国主义代表人物;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拿破仑对外战争加速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材料反映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故选A项。
4.D 《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国旗、国歌的出现,体现了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故选D项;民族英雄贞德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受到了人民的支持,王权进一步加强,个人对国王的忠诚越来越强,排除A项;宗教改革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世俗国王权力增强,人们从对教皇的忠诚转向对国王的忠诚,排除B项;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体现了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这表明个人对国王的忠诚加强,排除C项。
5.C 据材料可知,格劳秀斯认为公战能够由“主权者单独发动”,而在王权政制下拥有主权的人是“君主”,“君主”代表的是国家,所以,格劳秀斯认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体,故选C项。材料论述的是国际法理论,而不是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排除A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排除B项;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
6.D 结合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材料中“一律称为‘陛下’”“一律称为‘阁下’”,彰显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故选D项;自由指不受限制和阻碍,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当时欧洲大部分国家还是封建国家,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且材料未体现否定“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排除C项。
7.B 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两国关系,故选B项。外交制度不能改变国家力量的对比,排除A项;“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C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
8.D 维也纳体系,首创了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的“总决议书”体例,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要求与会各国承担责任与义务。这些内容符合国际法的定义,因此可知,维也纳体系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故选D项。
9.A 根据材料“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构建的凡尔赛体系是不稳定的,具有脆弱性,故选A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还没有丧失世界优势地位,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的出现是在二战结束以后,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不是欧洲的分裂,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可知,虽然多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但主要大国都对条约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和保留,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依然是敞开着的,这就导致公约没有实际约束力,故选D项。
11.D 材料“联合国是否有权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预成员国内部冲突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争论的问题”体现了各国为了“人权”问题争议不断,说明国际法还有局限,仍需要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不能因为国际法有局限就认为国际法与国家主权的冲突严重,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的局限性,世界新秩序至今仍没有建立,排除C项。
12.C 材料中的协定公约涉及货币、关税、保护平民、人权、自由等,这体现用制定协约,即法律的形式加强管理,即国际社会的法制化,故选C项。
能力提升练
1.D 2.D 3.A 4.D 5.D 6.D 7.A 8.C
1.D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主张在人间的教会中,神职人员应置于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统治,这有利于建设民族国家,故选D项。材料强调王权高于教权,而不是服从罗马教廷,排除A项;亨利八世主张加强王权,而非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项;亨利八世个人的主张不能证明宗教改革完成,排除C项。
2.D 14、15世纪时巴黎方言逐渐成为具有法兰西自身特色的神圣的语言,这表明当时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故选D项。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后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排除B项;语言的统一与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3.A 据材料“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可知,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经济热情,推动国家经济活力进而推动国家崛起,因此民族意识推动了欧洲崛起,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C项强调的是专制王权强化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强调思想解放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D 拿破仑战争促使英国民众不再认为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等国进行的战争与己无关,而是将国家的战争看成自己的战争,这表明英国人的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民众观念的转变,没有涉及贵族阶层势力的变化,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
5.D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海洋权益,不局限于亚洲航路,排除B项;17世纪,荷兰海上力量强大,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荷兰人被称作“海上马车夫”,“打击西葡垄断地位”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6.D 
①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并非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② 德意志各诸侯国可以自由行使诸多国家权利 √
③ 德意志内部的纷争只是得到缓和,“消除了”说法太绝对
④ 德意志各诸侯国实际上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
②④正确,故选D项。
7.A 欧洲国际法学家以欧洲“文明”为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划分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依据,是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在国际法上的体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国际法对于世界不同国家的划分并不能直接导致不同文明间冲突的加剧,排除C项;材料中国际法的划分是不公正的,不属于规则的完善,排除D项。
8.C 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不再承认战争为一个正常的法律制度,说明该公约改变了国际法对战争的价值取向,故选C项。《非战公约》订立之前,已经存在国际立法机关,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排除D项。
9.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国际法的演变。
论述:在一战之前,国际法由欧洲国家主导,英法等国成为制定国际法的中心国家。内容主要与国际关系、战争和地区格局密切相关。
一战后至二战结束期间,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成为国际法的主导力量,内容以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法西斯侵略为主。
二战后,联合国成为制定国际法的中心力量。内容涉及国际秩序、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法的制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近代以来国际法的演变,反映了国际政治朝着民主化、多极化、公平公正方向发展。(12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要有归纳思维,能够从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中,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历史规律,并进行说明。(共9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
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
①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②宗教改革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
③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特征
①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②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历史、文化、语言、体制等。
知识点2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激烈。
(3)思想: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民族意识增强。
2.经过
(1)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
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3)17世纪,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4)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
3.影响
(1)积极: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
新途径。
(2)消极: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
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
新的发展阶段。
(2)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际联盟,但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
遍性和权威性,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的国际责任。
(3)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
解决国际争端。但该公约未真正得到实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
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3.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原因:联合国的成立、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全球化进一步
发展。
(2)表现
①国际司法制度的发展: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②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
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影响
①积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
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定点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
材料 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
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产生
的前提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以及人民对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最后发展到国家主
权至上,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取代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得到国民的认可。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2 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材料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角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
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
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1.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国际法内容更新,产生了国际法的许多新分支。
3.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
4.国际法主体种类增加,客体范围扩大。
5.适应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各国依赖关系加深的趋势,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
重要内容。
6.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
7.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
8.国际法的效力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