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以来,人口统计多以家、社、族为单位;战国时期的秦国把户口与籍贯相结合,首创了以“户”作为人口统计单位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户—伍—里—乡—县—郡”的地方管理体系。这一变化的影响在于( )A.分封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B.民间的血缘宗法观念逐渐消失C.国家加强了对民众的直接控制 D.封建的个体小农家庭开始出现2.春秋时期,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统计和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战国后期,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基层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统一进程的加快 B.分封体制的瓦解C.诸侯王权力加强 D.社会生产的发展3.秦朝“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什伍皆有长”,实行“连坐制度”;“使民无得擅徙”,若迁居,应请求地方官吏“更籍”。秦朝这一制度的实行( )A.革新了地方行政机构 B.加强了基层管理C.平衡了全国人口布局 D.加剧了社会矛盾4.在古代中国,姓或氏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春秋时期,统治者才有姓,氏则是统治者颁给有功、有土地或有职官的贵族;战国时期,平民开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况。但秦汉以后,平民普遍拥有姓氏。秦汉以后姓氏普及是( )A.华夷族群的认同 B.登录户籍的需要C.人口迁徙的频繁 D.统一国家的建立5.南北朝时期,大量农民依附在豪强地主周围。隋朝建立后,多次通过“大索貌阅”的方式来重新核定户籍,若地方官被发现其治下有户籍不实的问题,即面临着被治罪的风险。重新核定户籍( )A.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维护了基层社会治安C.意在整顿官吏腐败问题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6.在吐鲁番发现的大量唐代户籍资料,格式与内地一致。下面为唐开元四年(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江义宣一户的户籍残卷摘编。户主江义宣 年二十二岁 白丁 亲侍 下中户 课户不输母张 年四十一岁 丁寡弟义珍 年十五岁 小男妹寿持 年十五岁 小女叔母俎渠 年五十七岁 丁寡 笃疾 两目盲应受田九十一亩 一十三亩八十步已受 七十七亩半四十步未受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均田制在边疆地区得到推行②开元时期依然存在贫困现象③开元年间,政府授田严重不足④两税法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中国自古有“为富不仁”的说法,但宋代商人逐渐成为社会救济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商人“富而能仁”“富而好仁”。苏辙在奏疏中曾言:“城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这主要是由于( )A.社会动荡不安 B.土地兼并严重C.理学思想影响 D.商品经济繁荣8.明初十分重视社会基层治理,令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和旌善亭。每里推选一位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老人。老人还负责向里民宣讲法律、圣谕,使民知法畏法,恪守本分。由此可见,明朝( )A.农村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通过基层教化提升治理效能C.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显著D.基层治理完全依靠民间自治9.“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等。这些措施( )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10.清代朝廷在京师、通州等地建了许多仓库,同时在各地也都恢复设置常平仓、义仓等,以便应对地方各省丰收、歉收的巨大差异。清政府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稳定社会秩序C.固化社会经济模式 D.解决粮食危机11.14、15世纪法国城市中兴起了基层民间组织——兄弟会。兄弟会一般不要求会员来自特定阶层或具有特定身份,其组织框架与当时的市政官制度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重要的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兄弟会的建立( )A.有利于弥补市政机构“社会保障”的职能B.表明基督教对中世纪市民社会的高度控制C.削弱了教会和贵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D.是中古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12.1396年,英国奥克斯希尔村村民们相互达成协议,对于村内非法侵占和协议纠纷等内部冲突,绝不寻求外部力量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A.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B.领主通过法庭独断司法事务C.村庄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D.英国村法成为英美法系源头13.下表内容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说明当时德国(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工人、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 《工伤事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矿工、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1889年 《老年及残疾保险法》 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A.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B.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C.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14.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国家的建立 B.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C.世界和平的实现 D.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15.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这一转变( )A.使基层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B.扩大了地方社区的行政权力C.使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D.实现了地方社区管理行政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原住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承担赋役。 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渗透。——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后期与前期相比“白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8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摘编自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差异。(6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它的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的看法。(8分)19.(12分)西方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材料 治理既包含国家治理,也包含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福利国家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为社会提供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自治模式,以社会为主导,通过公民社会实施社会治理。美国有着“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传统,美国社会治理主要依靠以公民社会为代表的社会自组织治理而实施。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经历了“旁观者”“参与者”“干预者”“主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变化。——摘编自张骁虎《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治理中联邦政府角色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与解析1.C 2.D 3.B 4.B 5.A 6.A 7.C 8.B9.A 10.B 11.A 12.C 13.C 14.A 15.A1.C 材料体现的是秦国利用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及民众的直接控制,C正确;汉初曾实行郡国并行制,A排除;血缘宗法观念至今仍然发挥巨大的影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加,原来的集体耕作逐渐转变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因此国家对基层的管理也发生变化,基层管理日趋严密,由“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向“以家户为对象”转变,D项正确。3.B 秦朝实行的什伍、连坐等措施,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进一步维护统治,B项正确。秦朝地方行政机构仍然以郡县为主,并没有革新,排除A项;秦朝基层管理的方式并不会改变全国人口分布,排除C项;实施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管理,维护统治,得不出社会矛盾加剧,排除D项。4.B 为了保证赋税的征收,需要对每个社会成员准确认定,而姓氏是每个社会个体的精确代号,通过姓氏确认户籍,能够保证对每个社会成员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华夷族群的认同、人口迁徙、统一国家的建立均与姓氏普及关系不大,排除A、C、D三项。5.A 隋朝重新核定户籍,明确了具体的人口数量,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A项正确。“维护了”“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核定户籍的目的是保障赋税收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非整顿官吏腐败,排除C项。6.A “应受田九十一亩”说明吐鲁番地区推行均田制,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丁寡”“笃疾”以及江义宣一户的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可知本户存在贫困现象,故②正确;据材料“七十七亩半四十步未受”可知,当时政府授田严重不足,故③正确;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项。7.C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宋代众多商人富而“能仁”“好仁”,主要是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状况恶化等,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原因,排除A、B两项;商品经济繁荣为商人开展救济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不是商人“能仁”“好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8.B 据材料可知,明朝的基层治理通过教化即教育感化、言传身教等方式影响百姓的品行,使之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这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完全依靠”表述错误,排除D项。9.A 据材料可知,明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这有助于将政府救灾与民间力量结合起来,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救灾,而不是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在激励民众助赈,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项;政府激励民众救灾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10.B 清政府在全国多地设立仓库,以便应对地方各省丰收、歉收的巨大差异,这些举措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正确;设立义仓等举措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材料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无关,排除C;设立义仓等举措意在应急而非解决粮食危机,排除D。11.A 兄弟会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重要的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体现了社会保障功能,是对市政机构“社会保障”职能的补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基督教对市民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兄弟会的建立与教会和贵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的削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古欧洲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2.C 英国奥克斯希尔村对内部冲突依靠自身的力量协商解决,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说明14世纪末的英国村庄具有一定自治功能,C项正确。“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领主独断司法事务,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村法成为英美法系的源头,排除D项。13.C 据材料“19世纪”“工厂”“矿工”“劳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关注的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故选C项;据材料“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可知,没有覆盖全民,排除A项;二战后,德国逐渐建成福利国家,排除B项;没有相关数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财政负担加重的结论,排除D项。14.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睦邻运动主要服务于社区基层群众,是一种社会慈善组织,但是伴随着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兴起,睦邻馆在社会福利建设中的功能逐渐被政府取代,A项正确;睦邻运动不属于市场行为,不受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和平的实现与睦邻运动的兴衰无必然联系,且世界和平的实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美苏冷战与社区睦邻运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5.A 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这意味着社区承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责,A项正确。社区仅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而非行政权,排除B项;社区的自治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居民自我管理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区管理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16.答案 (1)变化:白籍原住民化,承担赋役。(2分)目的:掌握人口流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2分)(2)主导力量:古代是宗族组织,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2分)原因:近代西法东渐;宗族势力的衰落;构建民族国家和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新中国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造;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6分)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白籍人口承担赋役”可知,白籍原住民化并承担赋役。目的,根据材料“政府为增加赋役”可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2)主导力量,根据材料二“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可知,古代是宗族组织;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可知,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原因,根据材料二“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可知,近代西法东渐,宗族势力的衰落;根据材料二“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可知,新中国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造;结合所学从近代社会转型、民族国家的构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等角度分析作答。17.答案 (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6分,任答3点即可)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3分,任答3点即可)(2)差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6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多以宗族为中心”可得出以宗族为中心;根据材料一“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可分析出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根据材料一“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可得出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可得出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成因”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选官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2)材料一信息 材料二信息 结论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 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 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 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 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 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18.答案 (1)美国:耗资巨大;覆盖面小;进程曲折。(3分)中国:党和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医疗制度具有多样性;保障覆盖面广;成效显著;体现了公共服务性;不断创新;等。(5分)(2)美国: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私人资本的阻挠;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4分)中国: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分)19.答案 示例论题:美国联邦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不断转变。(2分)阐述: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策略,实行社会自治模式,联邦政府充当社会治理的“旁观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治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使联邦政府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破产,罗斯福实行新政,对美国经济进行干预,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干预者”角色;二战后,美国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联邦政府转变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滞胀”危机的影响,联邦政府逐渐弱化对社会治理的干预,推动社会治理的市场化,实现从“干预者”向“监督者”的角色转变。(8分)美国社会治理角色依据具体国情不断调整,与美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相适应。(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