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一别己52年了,上次来是光绪帝召见……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这段话出自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北平中南海勤政殿时的感慨,张元济参加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是(  )
A. 筹建新中国 B. 探讨土地改革 C. 改造手工业 D. 商议抗美援朝
2.如表内容有助于学习(  )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国家地位 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独立自主、民族复兴
人民命运 被压迫、被剃削→当家作主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B. 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影响
C. “一五”计划有序推进的过程 D. 土地改革胜利完成的作用
3.“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一片烧光的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冲锋枪被他死死压在身下,全身唯一没被烧焦的是那双插进泥土里的手。”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确定的题目是(  )
A. 《誓死抗日铸英魂》 B. 《美军投降我军胜》
C. 《严守潜伏意志坚》 D. 《中朝人民情谊深》
4.如表中的数据说明(  )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掖食(万吨) 13213 14369 16393
棉花(万吨) 50.2 103.1 130.4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 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农民愿望
C. 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人民公社化刺激了农业的增产
5.计量统计法有助于探究某一历史时期相关成就的趋势。如图所示我国工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 “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6.如图所示两次会议共同反映了(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A. 人民政权的巩固 B.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C. 国民经济的恢复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7.1953年,毛泽东与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确定了一种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稳要办法,这一办法在1954年被开始有重点和有计划地推广,这一办法是(  )
A. 强制没收 B. 互助合作 C. 自主经营 D. 公私合营
8.为抢时间开钻,他带领全队靠盆端、桶提、马车拉等方法备下足够的水,奋战5天零4小时,终于打成了第一口高产自喷井,创造了大庆会战钻井最高纪录。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王进喜 B. 焦裕禄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9.歌曲是时代的记忆。下列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
《我为祖国献石油》(节选)创作于1964年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A. 社会主义建设艰辛前进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新中国国防建设大发展 D. 改革开放政策初见成效
10.从1978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3%,这是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的情况下取得的较高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以上成绩取得的关键是(  )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进行 B. 改革开放新举措的逐步展开
C. 拨乱反正的全面进行和完成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11.民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历史信息。下面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是(  )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凤阳县民谣
农民冒了尖,老九上了天。包干实在灵,人人有精神。病人起了床,懒人变勤谨。不用催,不用叫,农民种地早早到。
——阳城民谣
A.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农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 D. 有利于增强城市企业活力
12.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就被认购一空。这段材料的背景应该是(  )
A. 赎买政策实施 B. 经济特区建立 C. 国有企业改革 D. 加入世贸组织
13.202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这反映了加入世贸组织(  )
A. 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B. 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
C.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意在强调(  )
A. 统筹兼顾 B. 改善民生 C. 增强国力 D. 解放思想
15.绘制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知识体系。以下思维导图中“▲”处应填写的是(  )
A. 持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B. 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202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办。运动会部分竞赛项目如表所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召开有利于(  )
项目 主要流行的地区和民族
珍珠球 辽宁、河北、吉林等地,满族
独竹漂 贵州赤水河流域,苗族
押加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
攀椰竞速 海南岛,黎族、苗族
A.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
C. 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D.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
17.“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这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  )
A. 高度的灵活性 B. 不变的原则性 C. 实施的成果性 D. 过程的曲折性
18.2024年10月24日,中共中英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在参访团一行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都盼望家园和平安宁、家人和谐相处,为此就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是(  )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加强文化交流
C.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加强经济合作
19.1949年4月,正当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时,一支新型的人民海军在东海之滨诞生了。材料中的“人民海军”指的是(  )
A. 东海舰队 B. 华东军区海军 C. 南海舰队 D. 第二炮兵部队
20.如表为人民空军部分主力机型的介绍,由此可见我国空军建设(  )
年代 机型 特点
1956年 歼-5 仿制苏联米格-17
1964年 歼-6 仿剖苏联米格-19并改进发展
2004年 歼-10 自主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4年 歼-35 中国最剩研发的五代战机,其隐形能力甚至超过了歼-20
A. 完全依赖苏联援助 B.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
C. 逐步进行自主研发 D. 装备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21.下面是某次国际会议记者的部分采访记录。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贡献是(  )
采访问题:您对周恩来先生本场会议发言有何见解呢?
受访人1:周恩来总理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受访人2:周恩来总理所表现的希望友好和避免不愉快的争论,对于这次历史意义的会议贡献不小。
A.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22.“历经70载风雨洗礼,中国外交初心不改、航向不变。……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国将保持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由此可见我国始终(  )
A. 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 B. 实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政策
C. 一贯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下表是共和国勋章的部分获得者介绍,由此可见(  )
姓名 身份及事迹
李延年 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于敏 著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氢弹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
钟南山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重大贡献
A. 科学贡献是首要授予标准 B. 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 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 D. 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这主要反映出我国人民(  )
A. 思维方式改变 B. 传统观念更新 C. 科技发明增多 D. 生活水平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的时间里,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摘编自刘山鹰《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经过社会各界代表8000多人两个多月的讨论,于6月14日向社会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根据全国讨论中提出的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核通过,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
(1) 据材料一,指出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并概括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哪—特点。5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体现的原则。归纳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5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对你有何启示。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时间 重要会议 内容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 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2002年 中共十六大召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12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人教社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概括中国共产党在1949-1976年期间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探索。7分
(2) 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走向。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历史发展走向”的。8分(提示:先选定事件,然后从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编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经过了短时间的“眺望”,对新中国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不承认”政策。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中美两国政府面对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形势,都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开始试探和接触,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到中国,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徐永琴等《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1) 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原因。5分
(2) 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他两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要成就。8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
第6页,共7页2024-2025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张元济参加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是筹建新中国。故A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议题不是探讨土地改革、改造手工业、商议抗美援朝,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张元济参加这次会议讨论的议题是筹建新中国。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使得中国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国家地位上,摆脱了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局面,实现了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在人民命运方面,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转变为国家的主人,当家作主。表格中的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高度契合,A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主要意义在于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不是使整个中国摆脱任人宰割、让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标志性事件,B项错误。“一五”计划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表格内容不一致,C项错误。土地改革主要影响的是农村的土地关系和农民在经济上的地位,没有从整体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在国际上被压迫的地位等,与表格内容不相符,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一片烧光的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冲锋枪被他死死压在身下,全身唯一没被烧焦的是那双插进泥土里的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整体战斗胜利,在火海中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体现了他严守潜伏、意志坚定的精神,C项正确;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美军投降的内容,属于无关选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邱少云个人的英雄事迹,没有突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A.1950-1952年正值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表格中粮食和棉花产量持续增长,与这一背景直接吻合,正确。
B.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始于1953年,而表格时间范围是1950-1952年,时间不匹配,因此该选项与数据无关,错误。
C.农业合作化属于1953年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内容,不在表格所示的1950-1952年期间,无法解释此阶段的产量增长,错误。
D.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与表格时间完全不符,且该政策实际上阻碍了农业发展,与“增产”描述矛盾,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进行,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虽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但不是直接推动1953-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的主要原因,A错误;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完成,核心是变革农村土地制度,解放农业生产力,与工业总产值增长关联小,B错误;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与图表中1953-1957年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的时间、目标契合,是主要原因,C正确;
“大跃进”1958年开始,时间上晚于图表中的1953-1957年,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实行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一五计划的实行以及历史意义。
6.【答案】B
【解析】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是为了筹建新中国,当时尚未建立新政权,谈不上巩固,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均属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符合题意。
C.国民经济的恢复对应1949年至1952年的经济恢复工作,与会议时间不符,排除。
D.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间上在题干两次会议之后,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1953年开始酝酿,1954年开始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广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这是一种和平赎买的重要方式,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推动改造顺利进行,D正确;“强制没收”不符合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和平赎买的方式,而不是强制没收。强制没收不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稳定经济秩序等,A错误;“互助合作”主要是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方式。农业通过建立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进行改造;手工业通过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改造。并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B错误;“自主经营”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方向。在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要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自主经营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标,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A.王进喜是石油工人的代表,他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符合题意。
B.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带领群众治沙、防涝、抗旱、治理盐碱地,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C.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排除。
D.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作于1964年,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广大建设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国家的工业等事业努力奋斗,歌曲体现了石油工人为祖国建设奉献的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艰辛前进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排除B项;歌词聚焦“石油工人”“祖国建设”,核心是经济建设而非国防建设,排除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964年尚未进入这一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改革开放新举措逐步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城市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1978-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原因,B正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主要是一场关于思想解放的运动,它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它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工农业生产,不是这一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因素,排除A;拨乱反正主要是在政治上纠正“文革”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等,侧重于政治领域的调整。虽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但并非直接推动工农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因素,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主要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侧重于农业方面。而题干强调的是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全面涵盖工业发展以及整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关键因素,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A.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与题干农业改革无关,排除。
B.据题干民谣“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包干实在灵,人人有精神……。”可知,1978年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题意。
C.没有对比无关说明农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排除。
D.题干民谣反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增强城市企业活力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C
【解析】A.1954年至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用赎买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B.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时间不符,排除B。
C.据材料信息“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题干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故C正确。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D
【解析】据“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解析】A.统筹兼顾强调协调各方面利益、平衡发展,而题干中邓小平的讲话重点是“胆子要大”“敢闯敢试”,与协调平衡无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改善民生侧重于解决人民生活问题,题干未提及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核心是鼓励突破束缚、勇于探索,因此该选项不契合。C.增强国力是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但题干中邓小平的话并未直接指向国力提升,而是强调思想和行动上的突破,该选项并非核心强调内容。D.邓小平的讲话鼓励打破保守观念,敢于试验和创新,“敢闯”“冒的精神”等表述直接体现了对思想束缚的突破,意在强调解放思想,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A.产业结构调整属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范畴,与思维导图中对外开放措施无关,排除。
B.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思维导图中对外开放措施无关,排除。
C.据所学可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属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目标,属于整体改革方向,不特指开放,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2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办”体育项目包括满族的珍珠球、苗族的独竹漂、藏族的押加、黎族、苗族的攀椰竞速等活动,这体现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C正确;材料未体现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未体现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体育活动,未体现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允许台湾在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等特殊安排,这就展现出了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不是刻板的,而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A正确;题目强调的是考虑台湾历史和现实所体现的特点,原则性是“一国两制”坚持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而题干重点不是在说原则性,而是因考虑历史现实所体现的特性,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及“一国两制”实施已经取得的成果相关内容,主要围绕“一国两制”本身考虑台湾历史现实所体现的特点,排除C;题干未涉及“一国两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曲折性内容,只是阐述“一国两制”对台湾历史和现实的考虑,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和平发展,C项正确;“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成果,而非前提,排除A项;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和平发展的前提,排除B项;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前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海峡两岸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A.东海舰队成立于1949年4月23日,是华东军区海军后来发展出的具体舰队编制,晚于华东军区海军,排除。
B.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从此诞生,符合题意。
C.南海舰队成立于1949年12月,晚于华东军区海军。排除。
D.第二炮兵部队是战略导弹部队,成立于1966年,与海军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海军的建设发展,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海军的建设发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0.【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中国空军机型从1956年的“仿制苏联米格-17”,到1964年的“仿制改进”,再到2004年“自主设计制造”,最终在2024年研发出“五代战机歼-35”。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空军从依赖仿制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的转变,反映了“逐步进行自主研发”的特点,C项正确;表格中2004年后的机型为自主研发,并非“完全依赖”,排除A项;表格中1956-1964年的机型发展在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与改革开放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表格未提供国际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防建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国防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并非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具体贡献,排除。
B.“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1953年与印度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正式提出,也不是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与周恩来无关,排除。
D.“‘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团结亚非国家,缓和与会国之间的分歧,是周恩来在该会议上的重要贡献,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亚非万隆会议,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亚非万隆会议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外交“初心不改、航向不变”“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世界和平繁荣”,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内涵完全一致,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追求和平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稳定性和连续性”,与“灵活多变”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大国外交”的具体特征,与题干强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策略,材料未限定具体历史背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新中国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延年所在的时代是新中国初期,这个时候保卫新中国,是中国人的重要任务,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于敏所在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被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包围和敌对的时期,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钟南山是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新冠”疫情中做出了贡献而被授勋。由此可知,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李延年不是在科学领域中做出贡献而授勋的,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例如李延年为革命时代的战斗英雄,排除B项;题干所述材料不能体现出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的内容,主要强调英雄人物具有时代特色,排除C项。
故选:D。
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雄人物等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雄人物等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A.思维方式侧重认知和思考模式的转变,题干描述的是服装色彩、款式的变化,属于物质生活层面,与思维方式无直接关联,错误。
B.传统观念更新更多体现在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服装的变化虽可能受观念影响,但题干核心是服饰选择的丰富性,并非观念本身的革新,错误。
C.科技发明增多可能推动服装材质改进,但题干强调的是服装款式、色彩的多样化及流行趋势,未体现科技发明的直接作用,该选项偏离重点,错误。
D.20世纪60-70年代服装色彩单一,80年代后款式多样、材质丰富,反映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在服饰上有了更多选择,直接体现生活水平的提升,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有利条件:《共同纲领》的制定;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特点:循序渐进
【小题2】原则:人民民主的原则。
关系:经济建设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小题3】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依法治国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可得出,《共同纲领》的制定;根据材料一“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可得出,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根据材料一“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可得出,国民经济的恢复。
特点:《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为正式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法治建设循序渐进的特点。
(2)原则、关系:根据材料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经济建设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3)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依法治国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故答案为:
(1)有利条件:《共同纲领》的制定;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特点:循序渐进。
(2)原则:人民民主的原则。
关系:经济建设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3)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依法治国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治建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法治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探索: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召开中共八大;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等等
【小题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群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1949-1976年期间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探索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召开中共八大;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等等。
(2)从材料中选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群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故答案为:
(1)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探索: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召开中共八大;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等等。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群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原因: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小题2】变化:由对抗到缓和再到建交。
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
【小题3】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可得出,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根据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可得出,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根据材料一“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得出,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2)变化:根据材料二“对新中国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不承认’政策”“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开始试探和接触”和“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可得出,由对抗到缓和再到建交。
成就: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
(3)国家利益;综合材料一反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材料二反映的中美关系变化可知,国家利益是大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会促使大国调整外交政策,国家实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关系,而各国的外交政策则直接决定了其与其他大国的互动方式。
故答案为:
(1)原因: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2)变化:由对抗到缓和再到建交。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
(3)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等。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