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精耕细作的内涵1.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四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千克。这些考古发现( )A.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B.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C.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D.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2.“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A.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B.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3.北魏孝文帝曾于太和十二年、十三年两次下诏,不仅要求全国普遍修治水田,还要求派遣熟悉水工的工匠前往,进行技术指导。这说明,当时( )A.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B.全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统治者提倡精耕细作D.政府鼓励发展庄园经济4.“梯田”之名首见于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当时梯田广泛分布于今四川、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丘陵山区。圩田(围湖边洼地造田)、湖田在宋元时期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三种耕地的发展反映了(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普及C.南方人地矛盾日益紧张D.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易错点2 正确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5.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一发展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从更好的铁制工具到脱粒机,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这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乡村的变革B.维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C.提高了城市化水平D.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6.下表所示为工业革命时期部分学者研究工人地位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这可用于解释( )阶段 地位工场手工业 时期 工人操作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宰机器大工厂 时期 工人服侍机器,是生产工具的附庸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B.早期工人运动捣毁机器的缘由C.劳动价值观被社会认可的条件D.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富裕的秘密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1.B 2.B 3.C 4.C 5.A 6.B1.B 据材料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使用陶器,从事农业生产,证明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随葬品的对比情况,无法说明贫富分化现象严重,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仅通过粟粒遗存,无法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排除C项;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等,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2.B 农业工具从笨重到轻便灵巧,适应了小农经济人力少、规模小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并未涉及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实现自给自足需要多种经营,农业工具的轻便化与多种经营关联较小,排除C项;材料中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适应了小农经济个体生产的需要,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排除D项。3.C 北魏孝文帝两次下诏要求全国普遍修治水田并派遣熟悉水工的工匠前往,进行技术指导,这体现了孝文帝对农业的重视,说明当时统治者提倡精耕细作,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孝文帝的农业政策,没有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等信息,不能得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统一全国,无法判断全国经济是否得到恢复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重视修治水田,并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庄园经济的态度,排除D项。4.C 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农业发展,一些难以种植的地区,如丘陵山地、湖边的土地等也被开发出来成为耕地,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口增长,现有土地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紧张,故选C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丘陵山区等的耕作情况,无法得出精耕细作“普及”,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排除D项。5.A 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变革,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乡村的影响,并没有关于维护工人利益的描述,也不能体现提高城市化水平,排除B、C两项;材料主要从积极方面描述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消极方面,排除D项。方法点津 (1)城市化是人类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2)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3)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农村生活方式。(4)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5)城市化的影响:居住条件的改善(社区服务、购物中心、文化娱乐);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6.B 从材料中的“工人操作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宰”“工人服侍机器,是生产工具的附庸”可得出,工业革命后工人的地位有所变化,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对机器产生不满,因此该观点可用于说明早期工人运动捣毁机器的缘由,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排除A项;机器作用的提高不利于人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排除C项;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富裕是因为其占据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