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说法不全面,由材料一第②段可知,还应包括“中国特殊的情况”“中国新诗起源之后遭遇变数太多”等因素。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逐渐占据诗坛主导地位”说法有误,“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于文无据,原文为“2021年英国《卫报》根据大数据统计,目前无论是年度畅销榜名单、各大获奖名单还是文学新人名单,女性作家都逐渐占主导地位”;C.“诗歌的功用性和音乐性是矛盾的”“反之亦然”说法有误,由材料二第④段可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D.“后者分析其不足”说法有误,材料二既分析了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分析了不足。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举梁启超、陈独秀的作品是为了说明“青春写作是永恒的话题”的观点,并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不是“新时代”不能证明“新时代诗歌十年具备新气象”这一观点。
4.材料二首先指出新诗的音乐性历来备受重视,并简要概括诗歌音乐性的体现;然后以闻一多为例阐述诗歌音乐性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事实:接着分析新诗在音乐性发展方面存在局限与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希望,点明题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①段“自发以来,新诗的音乐性就引起闻一多、郭沫若、梁实秋、徐志摩、戴望舒等诗人学者的关注与论述”“这里所说的音乐性,主要包括音节、音韵、节奏与(音乐结构)再现等与音乐写作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首先指出新诗的音乐性历来备受重视,并简要概括诗歌音乐性的体现:然后第②段“闻一多从本体立场出发反思新诗文体,及时纠偏,建构了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形成理论、创作和翻译之间的互动互证,在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以闻一多为例阐述诗歌音乐性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事实;接着第③段~第7段“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分析新诗在音乐性发展方面存在局限与不足的原因:最后第8段“新诗的成就值得关注,但新诗人普遍对诗歌的音乐性认知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诗的进步与成熟。业界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新诗的音乐性继续做出不懈努力”提出希望,点明题旨。
5①要加强对中国优秀诗学传统的继承和体认,尤其是诗歌音乐性的体认;②对国外优秀的成果应及时译介、研究并借鉴:③了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特点,增强对诗歌结构的敏感度。
6.D。
A项,“表现一种风度”不能说就是观念传统;
B项,“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有拔高之嫌,这种取笑表现出他们有一种自命清高、不屑于庸常的酒脱;
C项,看不出“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只是他们行事不考虑人情世故,缺少分寸。
7.B。作者写闲人对这些人群的模仿或不屑,不是对比。
8.①鲁迅笔下的闲人从众,没有个性;本文闲人言行举止有超越世俗的个性。
②鲁迅笔下的闲人麻木冷漠,欺负弱小;本文闲人有助人的热肠,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气。
③鲁迅笔下的闲人惧怕权威,本文中的闲人无视权威。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借各“家”之说,表明“闲人”引人关注,突出“闲人现象”的普遍性,提升话题的吸引力;
②含蓄表达社会对“闲人"的负面评价,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主题;
③通过各“家”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将“闲”的矛头转向,讽刺专家忙而无益。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EG 11.A 12.C
13.(1)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
(2)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14.①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
②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
③庄辛劝谏未能坚持,遇责难就放弃。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任用他。
“说”是劝说的意思,“而”表转折,引出“不受”,在C处断开;
“为”的宾语是“庖宰”,E处断开;
“昵近习亲”是并列结构,后面的“而”表结果,引出“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所以“亲”后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矫正、纠正。/抬起。两者意思不同。B. 动词,表达/名词,意态,情趣。两者意思不同。C.都表示被动。 两者意思相同。D、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它的,两者意思不同。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错,根据原文“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可知,庄辛提醒楚王不要和左州侯等人一起淫乱,楚王的不理国政会亡国,不是四人的行为会亡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用来……的;“重身”,推重自身(提高自身身价、使自己重要)。
(2)“忤于耳”,逆耳、听不进;“愿”,希望;“熟”,仔细、详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1)结合材料二“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可知,作者认为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
由材料三“先生老惛欤 妄为楚国妖欤 ”可知,当庄辛劝谏楚襄王时,楚襄王却认为庄辛老糊涂了,没有听进庄辛的劝谏,可见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
(2)结合材料一“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可知,作者认为言谈游说要讲究方法,言语辞令要修饰要美好,才能达到劝谏的效果。
由材料三“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可知,庄辛劝谏楚襄王时非常直接,毫不避讳,说他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所以楚襄王听后不高兴。可见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
(3)结合材料一“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可知,作者认为要明辨道理,说理清楚,牢固地坚持才能劝说成功。
由材料三“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可知,庄辛劝谏楚襄王时没有坚持,遇责难就放弃,所以没能成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卿说:“那言谈游说的方法,要恭敬严肃地确立它,正直诚实地对待它,坚定顽强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证来宣示它,用分析辨别来阐明它,用欢快、激情来表达它。”鬼谷子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被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明辨却仍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牢固地坚持;已经牢固地坚持却还是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说理清楚,牢固地坚持,又能适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善说。”《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
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材料二:
伍子胥善于谋划吴国却杀了他,孔子擅长游说人主却遭到匡人的围困,管仲确实贤能鲁君却将他囚禁起来。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难道没有才能吗?而是吴国、匡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是最圣明的圣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国君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因此说:以最明智的臣子去向最圣明的君子进言,这样的臣子也不一定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商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比干进言被纣王剖了心;孙膑在魏国进言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眼泪,痛哭西河之地将要成为秦国的领土,他自己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商鞅则逃到了秦国;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被他人杀害。这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诚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混乱的君主而死。这就说明了即使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开受刑凌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材料三:
庄辛劝谏楚襄王说:“君王您的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后面跟着新安君和寿陵君,和他们同乘一车,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郢都大约危险了!”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么?是在胡说楚国的不祥吗?”庄辛回答:“我不敢说楚国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要是始终亲近这四个人的话,楚国一定会灭亡!我请求您允许我留在赵国观察形势。”于是不到十个月,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陵、江汉、郢、鄢等地。
15.D
16:①这首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是干谒之作,表达了相同的目的,即希望得到引荐,使自己能在仕途上施展才华。②从构思角度来分析,柳永《望海潮》盛赞杭州的富庶与漂亮,称扬对方治政卓然、功绩可嘉,是从赞扬对方的角度来写的,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提携;本诗是从诗人自身的境况来写的,诗人写自己“如花”,才识颇丰,然而境况却是“攒箭险”“薄冰危”,以此表明希望礼部侍郎能够加以提携。
17.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示例一: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示例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示例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答案】 ①“故弄悬虚”→“故弄玄虚”;②“矫揉造做”→“矫揉造作”。
19. ①通过比喻手法将生硬刻板的新闻报道比作复杂的“八阵图”,形象揭示了其华而不实的弊病;
②“即使……,也……”的让步转折(假设)复句,强调了形式缺陷对传播效果的致命影响;
③全句以“新闻实践告诉我们”的权威口吻直指问题核心,语言简洁犀利,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
20. 甲:受众看了却不知所云/令人如读天书。
乙:不擅长精准滴灌/忽略细水长流/缺乏精准浇灌。
C
22. 示例:“摒弃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表达”(或“文风贵在真,服务为人民”“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第一处,“故弄悬虚”的“悬”应写作“玄”。“故弄玄虚”,形容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玄”有深奥、不容易理解的意思,“玄虚”即用来指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而“悬”常见义项有挂、吊在空中、没有着落等,如“悬挂”“悬念”“悬而未决”等,用在此处无法准确表达成语的含义。
第二处,“矫揉造做”的“做”应写作“作”。“矫揉造作”,意思是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作”在这里有“做作、装作”的意思。而“做”侧重于具体的动作、行为,如“做事”“做作业”等,与“矫揉造作”所表达的语义不匹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从修辞上看,“八阵图”在材料开头就有提及,原是诸葛亮布下的神奇阵法,形式繁复精巧,后世难以参透其中奥妙。这里将注重形式、语言生硬的“小阵图”式新闻报道比作“八阵图”。“小阵图”本身就带有一种刻意营造、形式复杂的感觉,与“八阵图”的繁复精巧相呼应,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这种新闻报道的弊端,即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精巧,而忽略了实质内容。
②从句式上看,“即使内容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是一个典型的让步转折复句,这种复句结构突出了形式缺陷对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致命影响。
③从语言风格和主题表达看,首先,“新闻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表述给人一种权威、客观的感觉,仿佛是基于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增加了句子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其次整个句子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体现了语言的犀利性。同时,也提醒新闻从业者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平衡,不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具有警示意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分号可知,此部分是排比句的一部分,结合后面“有的凑对仗、搞排比一味‘编串串’,读后的感受却是浮言夸饰、矫揉造做”的格式可知,此处是要补写对于“通篇隐晦曲折”新闻的感受,既然是隐晦,肯定读后不知所云,好似在读天书,故可填:受众看了却不知所云/令人如读天书。
乙处,结合分号可知,此部分是排比句的一部分,结合前面“只知道居高颐指,不注意刚柔相济”的格式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与“只知道大水漫灌”相反的做法,即忽视了细水长流或没有做到精准灌溉,故可填:不擅长精准滴灌/忽略细水长流/缺乏精准浇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原文中“铁绰板”比喻豪放派诗文,“红牙板”比喻婉约派诗文,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反语或讽刺。原是引用孟子名言,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此处鲁迅庄词谐用,起到讽刺阿Q的效果。
C.表示特殊含义。在新语境下具有特殊含义(比喻义)。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结合材料“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悬虚的不良文风”“写出具有时代精神而又格调清新的文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切实改进文风,让话语体系因时而化,契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可知,材料提倡的是格调清新、具有时代精神、摒弃浮夸潮流、为人民服务、返璞归真的文风。
据此拟写即可,拟写时要注意采用对仗句式,前后句字数结构要一致,语言要言简意赅,如可拟写为“摒弃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表达”。
23.【思路导引】
文题中的"分歧""共识""更""有意义"这四个词尤其重要,既圈定了作文讨论的范围,又揭示了问题。所以,围绕这个题目展开的种种讨论,有必要梳理清楚这几个词的内涵。
"分歧"指的是人们在看法、观点、立场或行为上的不同。从更深层次分析,分歧是人类存在的内在表现,既反映了个体与世界的张力,也承载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它不仅是思想的冲突,更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自与多样性的体现。
分歧往往源自以下几个层面的差异。首先,认知差异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经验背景不同,这种认知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出现分歧。其次,是价值观的冲突。不同的人或群体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也会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立场。例如自由与秩序、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权衡。这些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是重大分歧的根源,特别是在社会治理、公共政策等领域。此外还有利益驱动的影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最后是信息不对称,即信息的缺失或偏差。人们基于有限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未必全面。当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存在显著差异时,分歧就容易加剧。当我们理解了"分歧"的多重复杂原因之后,才能建立起对"分歧"的正确而理性的认识,深刻意识到"分歧"存在的必然。
"共识",指人们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的看法或共通的理解。"共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小到谈判达成的合作共识,大到社会领域中的道德公约和法规。从这些具体表现来看,有些"共识"不是轻易获得的,共识是文明的积累积淀,是几代人经过无数的抗争推动文明的进展,成为我们的共识。
题干中的"更"揭示了比较的关系,提醒我们讨论的方向是"分歧"和"共识"在某一层面或场景上意义的比较,切忌分而言之。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新时代诗歌十年,值得注意的新气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②第一是主题写作。主题写作是对1980年代以来诗歌过于个人化、碎片化之后一种重建总体性的努力。因为中国特殊的情况,诗歌写作的碎片化比较严重,中国新诗起源之后遭遇变数太多,1980年代以后又遇到解构主义思潮,一切都被颠覆打碎了,所以,主题写作是一种诗歌的深化和升华。
③第二是生态写作或者说自然写作。环境发生大变化的时代,生态诗歌写作不仅仅启限于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同时也是展现新的世界观、新的宇宙观的途径。每个新的时代的开始,都有新的宇宙观出现,载人航天等拓宽了人类视野。屈原的《天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郭沫若的《女神》等,都是新的时代对世界全新的感受、新的宇宙观出现的征兆。新时代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世界、天下、宇宙,诗歌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④第三是女性写作。2021年英国《卫报》根据大数据统计, 目前无论是年度畅销名单、各大获奖名单还是文学新人名单,女性作家都逐渐占主导地位。诗歌也有这种趋势,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男女更加平等化等因素,女性写作势头上升。
⑤第四是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永恒的话题,特别对中国来说,中国现代性形象就是青春形象。学者宋明炜认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青春中华之创造》等文章中,都有类似思想,强调“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青春成了中国现代性的最主要的形象。 《诗刊》社的“青春诗会”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代表一种创新、一种希望和一种未来。新诗的主角是青年,具有更自由开放精神和新时空观、新天下观的青年。新诗现代性仍然在成长之中,新时代诗歌也是如此。
(摘编自李少君《诗歌维新:新诗、新时代与新气象》,有删改)
【材料二】
①自发以来,新诗的音乐性就引起闻一多、郭沫若、梁实秋、徐志摩、戴望舒等诗人学者的关注与论述。但新诗的音乐性作为一个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夏济安在《白话文与新诗》一文中正式提出。这里所说的音乐性,主要包括音节、音韵、节奏与 (音乐结构)再现等与音乐写作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
②闻一多认为,应为诗歌制定格律。在他看来,格律/形式是艺术的表征,也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体存在,由此提出格律“三美”论: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以整齐的“音尺” (即西方的“音步”)为中心,既讲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又要有音尺、平仄、韵脚。每行相同数目的音尺由不同字数的二字尺或三字尺组成,就会产生字句和音调的整齐。闻一多从本体立场出发反思新诗文体,及时纠偏,建构了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形成理论、创作和翻译之间的互动互证,在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③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④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新诗伊始,侧重的是打破传统而非建设,即使后来的新月派和象征派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力促新诗美学的回归,但新诗仍被赋予过多的载道属性,影响其音乐性的发展。
⑤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各派诗人、评论家为新诗的发韧、发展与繁盛贡献很大,但他们几平无一精通音乐,这一局限自然会限制他们把音乐元素融入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律与法国象征派诗人的音乐技法融会贯通,写出音乐性极强的《雨巷》,但他本人却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
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诗歌批评界也鲜有学者具备足够的音乐识见,因而未能及时总结成就、指出不足。以上这些都限制了新诗音乐性的拓展与深入。
⑥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自古以来,音乐和诗歌一直相得益彰, “所谓诗歌即是音乐,所谓诗经即是乐经”。但只有新月派和象征派少数诗作中留有《诗经》音乐性的一点余脉, 大多数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音乐性缺乏体认。
⑦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郭沫若很推崇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采用了长短多变的句式,不依赖音步的重复是借助节奏单元和字、词、句、行的反复、平衡与变化来获得诗歌的节奏感”。遗憾的是,此类国外优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译介、研究与借鉴。就诗歌音乐性而言,新诗人对诗歌的节奏感比较重视,对结构感普遍不够敏感,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大都是对西方诗歌音乐结构的片面模仿。
⑧总之,新诗的成就值得关注,但新诗人普遍对诗歌的音乐性认知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诗的进步与成熟。业界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新诗的音乐性继续做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陈历明《新诗的音乐性:回顾与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80年代以后,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过于个人化、碎片化。主题写作可以对这一状况予以斧正。
B、生态写作或者说自然写作,是指诗歌应表现对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以及在新时代对世界、天下、宇宙等的重新认识。
C.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其音乐性就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只有夏济安把新诗的音乐性作为一个问题正式提出。
D.诗人及诗歌评论家很少有人精通音乐,这限制了音乐元素融人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阻碍了其音乐性的拓展深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逐渐占据诗坛主导地位,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B.闻一多提出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推动了新诗的发展进程,其作用举足轻重。
C.诗歌的功用性和音乐性是矛盾的,强调前者,会影响后者的发展,反之亦然。
D.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诗发展的有关问题,前者分析其成就,后者分析其不足。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新时代诗歌十年具备新气象”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一行10多位作家、诗人开展“脱贫攻坚走基层”主题采风活动。
B.中国诗歌网上,一群年轻诗人创建的青春诗社,在各种新旧诗派中脱颖而出。
C.《诗刊》先后推出青年女诗人专辑、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显示了一种趋势。
D.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都传达了关于青春的主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写作思路。 (4分)
5.新时代的诗人在新诗的音乐性方面还应做出哪些努力 请从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方面简要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闲人
贾平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儿们!”他一跳一跃地迈着雀步过来了,还跟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
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呢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扣上,许多演员从此便不挂了。
“几时不见哥儿们了,能请吃一顿吗 ”喊着要吃,却没乞相,扔过来的是一支高档的烟。弹一支自个儿吸了,开始说某某熟人活得太累,脸始终是思考状,好像杞人忧天,又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末了就谈论天气,那一支烟在说话的嘴上左右移动, 间或喷出一个极大的烟圈, 而拖鞋里的小脚指头一开一合地动。
闲人的相貌不一定俊——其实他们忌恨小白脸,但体格却非常好,有一手握破鸡蛋之力。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疼。据说其父亲要教训他,动手来打时,做闲人的儿子会一下子将老子端起来,然后放到床上去,不说一句话。老子便知道儿子的存在了。
闲人的钱并不多,可闲人不吝啬钱,所以显得总有钱。 “钱是人身上的垢痂”,这理论多达观,所以出门就招出租车,也往豪华宾馆里去住一两夜。逢着骑自行车,那几乎是表演杂技,于人窝里穿来拐去,快则飞快,慢则立定,姿势是头缩下去,腰弓着,腿圈成圆形,用脚跟不停地倒转脚踏板。
闲人的朋友最多,没有贵贱老幼之分,三句话能说得来,咱们就是朋友了, “为朋友两肋插刀”,让我办事就是看得起我呀!当然,这些朋友有的交往时间长,有的交往时间短,但走了旧的来了新的, 闲人没有“世上难逢一知己”之苦。
要搬家,寻闲人去,闲人一个人会扛件大衣柜上楼的。不幸家中失盗,你长吁短叹,闲人骂一顿娘就出动了,等回来,说: “我问过一个贼头了,他说你们家这一片不属于他管,我告诉了他,让他查查是谁的地盘。”闲人不偷人,但偷人的贼是不敢得罪闲人的。
闲人是个直肠人,但闲人偏不自认,因为在有些年里,闲人最讨厌那些拍胸膛说“咱是粗人”的人, “粗人”本是自贱,却成了一种美饰。谁家夫妇闹矛盾, 闹得厉害,他不会见婚姻说和,也不说“过不成就换班子”!他总是这么说: “我给你物色一个!”闲人不失言,果然物色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家庭后来是散了,有的家庭闹过又好了,又好的家庭少不得男方将闲人的话说知女方, 闲人见面仍叫嫂子,嫂子不理,不理拉倒。
闲人的眼里才没有什么权威呢,孔圣人不就是那个老孔吗 剧院里看戏,戏不好, “换节目!换节目!”领导作报告都是官话套话空话, 闲人就头一歪睡着了。
闲人顶熟悉的是体育明星,次之是通俗歌星,当然有时也会想一睹风采而去听一位外地来的大名人的专场报告,回来了就打开录音机模仿名人的声调演说,但演说的内容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哲学家、天才的艺术家×××先生……这位先生的名字一定是他自己的名字。录毕就放,一边听一边哈哈大笑。
闲人不怕苦,不怕死, 满世界里只有两怕:
一怕结婚。虽然不断地有姑娘相伴,但闲人已经是老大年龄了仍未结婚。他们总希望有一个美丽的、既温柔又热情、能吸烟能喝酒能跳舞能谈人生能打麻将的老婆,遗憾的是,没有能将这些条件集中于一身的姑娘。
二怕寂寞。怕寂寞如狼怕火,怕寂寞如鬼怕水。为了预防某一日寂寞独处的残酷局面,于是就幻想着真有那么一日,他们要爬上城中报话大楼的顶尖上,然后用一条绳索一头系在楼顶尖,一头套在脖子上,纵身一跳,吊在半空。因为吊在城中的最高点,全城的人都看得见, 而且报话的大钟是每一小时要长鸣一次的。
说闲人是一个阶级,这肯定有人要批评用词不准,那么是一些人,是阶层,是……,反正闲人在社会上多了。据闻在一次高级的会上,天文学家说,因为天上的太阳的黑子增多才有了这些闲人,地理学家说,因为地上的草木减少才有了这些闲人,人类学家却一口咬定是人太多的缘故,南瓜葫芦一条蔓上花开得太多必然是有荒花的。会议上的这些争论当然闲人不可能听到,听到的是平日周围的人喊其“闲人”,闲人就甚是不悦,回一句:哼,我们才是忙人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说明闲人的生活随性但思想观念依然传
统。
B.闲人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所以他们“取笑某某熟人见面总是老人还好,孩子还乖”。
C. “和你握手的时候,暗中使劲令你生疼”的行为带着些许痞气,体现了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D.闲人交际面广,待人热情,豪爽仗义,但有时候言行举止又不太合乎时宜,难免遭人嫌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淡化了闲人的时代特征,却使“闲人现象”有了更深广的文化意味。
B.文中将闲人与其他人群,如学者、演员、领导、名人等进行对比,突出了闲人与众不同的风格。
C.作者采用客观的视角叙述和描写闲人的言行举止,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褒贬评价,但更能引人深思。
D.文中使用了“哥儿们” “请吃一顿” “垢痂”等富于市井味的语言,朴实,简单,但人物特征鲜明。
8.鲁迅先生笔下也有“闲人”,比如《阿Q正传》中“喜欢玩笑”阿Q的未庄人、 《祝福》中取笑祥林嫂额上伤疤的鲁镇人。请简要分析两位作者笔下“闲人”的区别。 (4分)
9.文本最后一段笔锋一转,重点写各“家”之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小题。
材料一:
孙卿曰: “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懑以送之。”鬼谷子曰: “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诗》云: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 而说不可不善。
(节选自《说苑下·善说》)
材料二:
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
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呢近习亲而汤乃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拉泣于岸门,公孙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三:
庄辛谏楚襄王曰: “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 “先生老惛欤 妄为楚国妖欤 ”庄辛对曰: “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 江汉、鄢、 郢之地。
(节选自《新序·卷第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然A且七十B说而不受C身执鼎俎D为庖宰E昵近F习亲G而汤乃知其贤H而用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的“矫”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相同。
B. “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的“致”与《兰亭集序》中“其致一也”的“致”意思不同。
C. “未必至而见受”的“见”与《归去来兮辞》中“遂见用于小邑”的“见”意思相同。
D. “郢其危矣”的“其”与《项脊轩志》中的“其制稍异于前”的“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态度, “譬称、分别、欢欣愤懑”强调言谈技巧。
B.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
C.庄辛劝楚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
D.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言说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譬称以谕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14.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进谏不成功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上礼部侍郎陈情
[唐]施肩吾
九重城里无亲识, 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 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①变寒枝。
【注】①青律:代表春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这首诗是写给礼部侍郎的。陈情,与《陈情表》中的“陈情”意思基本相同。
B.首联语言质朴, “无” “独”二字介绍了自己身处皇城,倍感孤独之境况。
C.颔联运用比喻, 自比弱小的飞鸟和跛脚的行驴,时有乱箭穿身、薄冰行危之感。
D.颈联的下句,写自己就像貌美如花的贫贱之女,可叹无钱买镜,显得卑微凄凉。
16.这首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表达了相同的写作目的,请加以概括。为了表达这一目的,他们构思的角度却不相同,请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 , ” 。
(2) 《望海潮》中“ , ”两句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浩荡与广阔无垠,有苏轼“卷起千堆雪”的雄壮感。
(3)古人写诗文时常常使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增强情感的表达,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悬虚的不良文风: “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 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 “八阵图”原是诸葛亮布下的神奇阵法,但形式上繁复精巧,后世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而写文章“洗尽铅华”才是真谛。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注重形式、语言生硬的“八阵图”式新闻报道,即使内容再好,也无法打动人心。然而, “八阵图”完全遁迹了吗 似乎并没有。有的通篇隐晦曲折, 甲 ;有的凑对仗、搞排比一味“编串串”,读后的感受却是浮言夸饰、矫揉造做;有的貌似洋洋洒洒、气势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稀”、有长度无力度、有厚度无深度……
究其原因,形式大于内容,因景重于因事。只知道震耳欲聋,忽视了润物无声;只知道居高颐指,不注意刚柔相济;只知道大水漫灌, 乙 。要想克服这些短板,就要充分注重宣传艺术,既要有雄壮豪放的“铁绰板”,也要有温婉低吟的“红牙板”,从而写出具有时代精神而又格调清新的文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切实改进文风,让话语体系因时而化,契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契合传播规律, 用走心的文字成风化人。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19.请赏析材料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20.请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逻辑严密,衔接自然,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4分)
21.下列句子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大幕一又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 (贾平凹《秦腔》)
B.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鲁迅《阿Q正传》)
C.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 “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D.茶馆里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老舍《茶馆》)
22.某校文学社拟开展“改进文风”专题讨论,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简洁有力,不超过20字。 (5分)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分歧比共识更有意义。
对此,你是否认可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