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施耐庵(元末明初)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瑞,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因目睹朝廷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心中之愤。相传罗贯中是他的门人。施耐庵章回体小说——即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又名《忠义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官逼民反”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最终演变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林冲,东京(今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有万夫不当之勇,人称豹子头。他忠勇侠义,勇猛异常。林冲的妻子张氏被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他还想乘机对张氏施暴,幸亏林冲赶回得免。之后高衙内贼心不死,撺掇他的义父高太尉以“误入白虎堂”为计陷害林冲,最后林冲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但是林冲在发配沧州的路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危险就在前方的山神庙等待着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情后事 四次逼迫东京岳庙娘子受辱白虎堂上中奸计野猪林刁难谋害草料场火烧断后路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任务一林冲是《水浒传》“逼上梁山”最典型的例子。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画一幅情节变化曲线图。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和情节变化曲线图,说说你对“情节就是人物的性格演进史”的认识。一、画一幅情节变化曲线图。沧州遇旧密谋加害买刀寻仇接管草场夜宿神庙雪夜复仇段落 事件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 ][ 2-6 ][ 7-9 ][ 10-12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林教头被逼上梁山节选外中国古典小说讲究谋篇布局,情节结构上大都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追求曲折生动和构思精妙,讲究波澜、悬念、转换等。请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谈谈悬念与伏笔这两种手法的精妙之处。任务二悬念它是指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本中,为有效吸引观众和读者,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到一定阶段被有意悬置、延宕下来,等待下文交代才会明确而采取的一种情节设置手段。伏笔所谓伏笔,是指为后文事件的出现作暗示性的铺垫,让前后的事件形成照应。草蛇灰线是一个成语,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伏脉千里是一个形容词,隐晦、不明说、不讲明的意思。两词组合而成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则属于文学创作中埋伏笔的方法,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伏笔的特点:(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显得枯燥。中国古典小说讲究谋篇布局,情节结构上大都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追求曲折生动和构思精妙,讲究波澜、悬念、转换等。请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谈谈悬念与伏笔这两种手法的表现效果。任务二伏笔:林冲含冤受屈刺配沧州,邂逅故旧李小二。1、人物角度:反映出林冲扶危济困,有侠肝义胆,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2、情节角度: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人物关系伏笔:人物高太尉林遇到李小二,将自己来沧州之因如实相告:其中有三个关键字——“高太尉”。李小二对来店的陆等人产生怀疑和警觉:“语言声音是东京人”,他“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证明林的三言两语并不简单,将“高太尉”与另一关键之语“好歹要结果他性命”联系起来,必然让人生疑。伏笔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盖火炭,把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探半身摸火。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庙门,掩门,拿石头靠门。“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也去了。”这是陆虞候、富安、管营、差拨四人在店中密谋后各自鬼鬼祟祟离去的情形。它是从李小二的视角来叙述的,实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对陆等人阴谋的叙述在此告一段落。密谋与实施这一情节在此被有意搁置,形成悬念,留下疑问。悬念:密谋“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悬念:延宕1、放缓节奏,舒缓紧张气氛,强化了读者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形成了悬念。2、故事情节在一张一弛中,产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悬念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走向产生极大的焦虑感和阅读期待,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使情节在一张一弛中形成波澜。它具体表现为设疑与释疑。伏笔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发展自然、连贯,不致让人感觉突兀。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和情节变化曲线图,说说你对“情节就是人物的性格演进史”的认识。(一)序幕-沧州遇旧知思考: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性格特点:忍辱求安、不思反抗委曲求全 ,听天由命买刀寻仇(二)开端-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思考:为什么过了三五日,林冲这么容易熄灭怒火?……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二)开端-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性格特点:刚强正直。得过且过,委曲求全思考:此段文字的描写,可以看出林冲什么性格特点?性格特点:安分守己,随遇而安(三)发展-接管草料场“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性格特点:小心谨慎,考虑周到发展-接管草料场……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门草场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思考:此段文字有很多动词,可以看出林冲什么性格特点?……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林冲身上的“狠”。表现手法:动作描写(掇、挺、拽、喝、搠、提、丢、踏、骂、扯、剜)语言描写(三喝一骂)英勇果敢愤而抗争手杀三敌性格特点: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金圣叹林冲性格发展的动态曲线软弱忍辱不思反抗识破阴谋激起怒火得过且过委曲求全心有疑虑随遇而安委曲求全清醒认识手刃仇敌逼上梁山英勇果敢奋起抗争林冲为什么这么能忍呢 身份地位使然。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稳定的工作,国家公务员,有着很高的工资,还有一个美丽温柔的妻子,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小康,没事儿还能经常下下馆子,可以说一个男人最想要的一切他都有了,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轻易落草为寇的。是什么让林冲从特别能“忍”变得特别“狠”了?忍忍辱求安安于现状怒起怒沧州遇旧买刀寻敌草堂交接雪夜寻仇安反逆来顺受狠(豹子头)忍(林教头)逼官逼民反社会黑暗像他这样性格的人,如果不是彻底绝望,他绝不可能脱胎换骨,不是给他一个彻底的打击,粉碎他所有的梦想,他绝不可能从一个庸人变成英雄。——鲍鹏山评林冲金圣叹也评价过“上上人物”李逵,说“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这句话道出了李逵的先天气质,他是不会被外部的世界所左右的,他要做他自己。在小说的内部,李逵一路纵横,他大步流星,酣畅淋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逵“天真烂漫”,他是天生的英雄、天然的豪杰、天才的土匪。林冲却不是,林冲属于日常,他的业务突出,他的心却是普通人的,这颗普通的心只想靠自己的业务在体制里头混得体面一些,再加上一个美满的家庭,齐了。林冲和李逵是两个极端,李逵体现的是自然性,林冲体现的则是社会性。和李逵相反,林冲一直没能也不敢做他自己,他始终处在两难之中。因为纠结,他的心中积压了太多的负能量,所以,林冲是黑色的、畸形的,金圣叹说他“都使人怕”,是真的。我个人一点都不喜欢林冲。但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我要说,林冲这个人物写得实在是好。李逵和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写作难度是极高的,在《水浒》当中,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写李逵考验的是一个作家的单纯、天真、旷放,它考验的是放;写林冲考验的则是一个作家的积累、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考验的是收。——毕飞宇《小说课 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提升总结——环境与命运的关联时间跨越了数百年的作者们在漫天冰雪的描述中不谋而合:每一个个体命运的冲撞,从来都没有什么偶然,而是时代环境洪流中的一片必然坠落的雪花。两个主人公,都是在吃人社会的外在环境步步逼来之时,或主动或被动地与之抗争。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总结:人的命运,既成长与环境,也受制于环境。所有人物对命运的抗争,都是因具体环境的挤压而来——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通过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进而作用于人物命运。而主人公也是在与这些次要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中,进行命运的冲撞,或被环境消解,或得以实现自我的蜕变,进而完成命运的抗争。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人生舞台鲁四老爷、鲁四婶(代表政权)是祥林嫂精神困境施害者;婆婆、大伯(代表夫权、族权)是祥林嫂精神困境肇始者;短工、鲁镇的人是祥林嫂精神困境旁观者;柳妈(代表神权)是祥林嫂精神困境点破者;“我”是祥林嫂精神困境最后的推手;祥林嫂是精神困境自缚者;环境的逼迫林冲生活的世界中既有有林冲得到了李小二夫妇以及岳父的不断支持的善的一面,即普通人自助的一面。又有高俅、高衙内、陆虞侯等迫害林冲的恶的一面,即权势者压迫弱者的一面;只不过后者的力量要大于前者,这是林冲悲剧的根源,也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任务二赏析小说中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第7~9段中对风雪的描写共有4处,各有什么作用?试完善下面的表格。段落 描写风雪的语句 景物描写的作用7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8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8 那雪正下得紧。9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情景。“卷”字写出了风雪之大、之广。这也为下文写雪压倒房屋做了铺垫。极写屋破,为后文大雪压倒房屋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个“紧”字,境界全出,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一把汗,耐人寻味。“越下得紧了”,一个“越”字进一步表明了天气的恶劣。至此,作者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序幕。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风 雪隔门偷听途 中 见 庙压 倒 草厅投 宿 庙中大 石 倚门身 寒 沽 酒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风雪”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2、暗示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标题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 这一恶劣的自然气候暗喻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处的恶劣境遇。环境作用题1.内容说明(1)交代故事……(时、空、社会…)背景(2)渲染……气氛2.结构作用(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暗示……结局;为……埋伏笔(作铺垫)(3)线索3.手法及效果(1)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思想(2)揭示……主题(3)象征意味,预示前景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①交代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性格④暗示人物命运⑤推动情节发展⑥深化小说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