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板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板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A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板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稻菽(shū) 分蘖(niè) 盐碱(jiǎn)
B. 禄(lù) 焦裕禄(lú) 淤塞(sāi)
C. 稼穑(sè) 籼(xiān)稻 亲昵(ní)
D. 踉跄(qiàng) 颠簸(bō) 攥(zuàn)紧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鹤立鸡群 不盈不溢
B. 摧山坼地 千刃(rèn)
C. 步履艰难 妖魔鬼怪
D. 横枕江面 华丽辞藻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在科研中好逸恶劳,不断积累经验。
B. 焦裕禄亲民爱民的精神家喻户晓。
C. 张秉贵对顾客的态度参差不齐。
D. 邓稼先在工作中拈轻怕重,勇挑重担。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焦裕禄的事迹,使我深受启发。
B. 袁隆平不仅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农民院士”。
C. 张秉贵的服务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D. 邓稼先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 下列关于人物通讯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物通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精神。
B. 通讯常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增强故事性。
C. 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D. 通讯的语言应华丽优美,避免平实。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B. 焦裕禄的精神包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C. 张秉贵的柜台前总是挤满了顾客,有老人、孩子、工人、学生……
D.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
7. 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比喻)
B. “张秉贵的心像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位顾客。”(比喻)
C. “焦裕禄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人民心中。”(拟人)
D.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是打开粮食宝库的钥匙。”(比喻)
8.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 ②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③ 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问题 ④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A. ④①②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④③
9.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过典型事例展现焦裕禄的公仆精神。
B.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时间为线索,记录袁隆平的科研历程。
C. 《国家的儿子(节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D.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是沈英甲。
B. 《国家的儿子(节选)》的主人公是钱学森。
C.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选自《人民文学》。
D.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报告文学。
二、填空题
1.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是__________。
2. 袁隆平被誉为“__________”。
3. 《国家的儿子(节选)》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4. 张秉贵是__________的售货员。
5. 通讯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选段,回答问题。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株稻穗大、颗粒饱满。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保存下来,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研究。”
1. 这段文字中的“天然杂交稻”对袁隆平的研究有何意义?
2. 分析“小心翼翼”一词的表达效果。
3. 从袁隆平的行为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科学精神?
四、课外阅读
阅读《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文化守护》(全文略),回答问题。
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文化守护
一 ——大漠深处的抉择
1963年夏天,25岁的樊锦诗背着行李走出敦煌火车站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烈日炙烤着黄沙,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热浪中若隐若现。这个出身上海书香门第的北大考古系毕业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即将踏入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竟是几排土坯房,窗户上糊着的旧报纸被风沙撕得哗哗作响。
初进洞窟,她攀着用树干和树枝绑成的“蜈蚣梯”,在摇曳的烛光中第一次见到了莫高窟的壁画。那些飞天衣袂飘举的线条、经变画中繁复的色彩,让她瞬间忘记了梯子的摇晃。但现实很快将她拉回残酷的现实:洞窟里没有电灯,只能用放大镜一寸寸观察壁画;喝的是宕泉河的苦咸水,一喝就拉肚子;冬天要凿开冰层取水,夜里老鼠在天花板上窜来窜去。
“这哪是研究所,分明是流放地!”樊锦诗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但当她看到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在昏暗的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时,突然明白了什么。“他们眼里有光,那是对敦煌的热爱。”她在日记中记下。
二——与时光赛跑的守护者
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的壁画开始出现大面积起甲、空鼓。樊锦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找到修复方法,她带着团队在洞窟里一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用注射器一点点注入黏合剂,再用纱布轻轻按压。“每修复一平方厘米,都要耗费两个小时。”同事回忆说,“樊老师总是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出来,手上的老茧一层层剥落。”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旅游业的兴起。1999年,莫高窟年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洞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壁画颜色开始褪色。樊锦诗彻夜难眠:“我们不能让千年瑰宝毁在我们手里。”她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用高分辨率相机拍摄壁画,建立三维模型,让游客通过数字技术“云游”洞窟。
这个想法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没有技术团队,她四处奔走,拉来浙江大学、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没有资金,她向国家文物局一次次陈情。2003年,“数字敦煌”工程正式启动。20年间,她带领团队完成了近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让壁画以0.01毫米的精度永久保存。
1. 樊锦诗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文中提到的“数字敦煌”技术体现了怎样的创新精神?
3. 樊锦诗与袁隆平在精神品质上有何共同点?
五、作文
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结合课文中的人物事例,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B 4. C 5. D 6. C 7. C 8. A 9. B 10. A
二、填空题
1. 穆青、冯健、周原
2. 杂交水稻之父
3. 邓稼先
4. 北京百货大楼
5. 真实性、时效性、文学性
三、课内阅读
1. “天然杂交稻”的发现为袁隆平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是他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起点。
2. “小心翼翼”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发现的珍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体现了袁隆平敏锐的观察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四、课外阅读
1. 研发“数字敦煌”技术,保护壁画;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守护文化遗产。
2. 体现了与时俱进、科技与传统结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 共同点:① 长期坚守,甘于奉献;② 勇于创新,解决难题;③ 心怀责任,守护价值。
五、作文(评分要点)
1. 观点明确,紧扣“榜样的力量”。
2. 结合课文中的人物事例(如焦裕禄、袁隆平、张秉贵、邓稼先)。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4. 语言流畅,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