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人类早期文明诞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这表明人类早期文明()A.相互交流、多元一体B.地理隔绝、缺乏交流C.依河而建、农耕为主D.独立发展、多元共存2.如表为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文明名称 主要内容两河流域文明 君主专制;史诗;科技尼罗河流域文明 法老;莎草纸;科技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史诗;数学古希腊文明 民主政治;科技;哲学A.社会历史环境影响文明发展B.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大河流域是文明产生的前提D.古代亚、非、欧文明的交融3.古代文明通过多元路径扩展,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以下帝国与其扩张方式对应正确的是()A.波斯帝国-武力扩张,建立首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摒弃波斯政治制度,全面推广希腊文化C.罗马帝国-凭借奴隶组成的强大军队,变地中海为内海D.阿拉伯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4.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所示的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西欧()A.等级制度森严有序B.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C.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基督教处于特殊地位5.公元7-8世纪,日本皇室与大贵族之间权力争斗激烈,社会秩序混乱,而此时唐朝高度繁荣的文化、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及近邻渤海国的蓬勃发展,都让日本深感压力。基于此,日本()A.效仿唐朝进行制度革新B.强化武士集团统治地位C.锁国政策抵御外部影响D.发展工商业以增强国力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均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B.印加人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C.阿兹特克人采用了20进制D.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7.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开辟新航路船队的领导人大都是非西班牙人。为西班牙开辟新航线的葡萄牙人航海家是()A.A B.B C.C D.D8.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欧洲的发展史,非洲的血泪史,美洲的拓荒史。欧洲从中得到了金银,为下一步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非洲人口大减,陷入落后深渊;美洲得到开发,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此观点最恰当的理解是()A.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C.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使欧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9.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B.不利于人文主义发展C.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D.动摇教会的专制权威10.如表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这反映启蒙思想家()人物 政治主张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约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主张自由竞争C.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D.反对君主专制11.如图是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示意图。据此判断,这个国家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12.下表是英、美、德、法四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方式。国别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和方式英国 1640年爆发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 1775年,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获得英国承认,1787年颁布宪法德国 1864-1871年,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国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据此可知()A.打破了欧美各国力量间的均衡B.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必然C.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D.资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13.某同学在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课题时,制作了下图。其中最适合填入方框空白处的内容是()A.殖民主义B.马克思主义C.帝国主义D.凯恩斯主义14.柏林会议后,英国制订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纵贯非洲的“2C计划”,法国制订了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的“2S计划”,德国制定了从西南非洲到东非的计划,比利时制订了扩大“刚果自由邦”的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制订()A.体现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企图B.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C.缓和了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D.有利于非洲大陆统一市场形成15.1930年3月,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号召。起初,甘地只带了78名志愿人员前往丹迪海滩淘盐,但沿途有成千上万人加入甘地的队伍中来,最后演变为全国性的广泛的运动。由此可以看出“食盐进军”()A.意在恢复传统手工业B.助推民族独立意识增长C.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16.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意在()A.推动拉美民族独立运动B.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C.促进美洲区域经济交流D.反对欧洲在拉美的殖民扩张17.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欧洲。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轰之下,毫不退缩。”华工入欧()A.迫使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体现华工埋头苦干的精神C.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贡献D.显示中欧人民的深厚情谊18.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部分事件。这些事件()名称 领导力量 斗争方式 成果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国大党 罢课、离职、抗税等 英国答应部分要求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酋长 武装起义 建立共和国卡德纳斯改革 总统 民主改革 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A.展现了亚洲人民的抗争精神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C.领导力量均为民族资产阶级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9.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这种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1933年罗斯福新政 有利于美国扭转经济形势B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二战胜利结束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D 1993年欧盟成立 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A.AB.BC.CD.D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增加了在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致力于()A.提高国民收入B.发展“新经济”C.建立“福利国家”D.对抗社会主义2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业人口分布数据变化图》。这份数据最适合用来研究()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社会运动此起彼伏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福利国家”的建立23.有学者认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还是苏联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便利条件......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药方”,把苏联这个得了“疾病”,但没有得“绝症”的国家给“治死”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推动了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后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改变D.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4.2012年,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一变化表明()A.发达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B.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C.新兴国家抗风险能力增强D.逆全球化潮流风起云涌25.2025年1月,因美国政府对TikTok(抖音国际版)禁令将生效,大量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就经济生活成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账”交流。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A.数字技术加速中美文化交流B.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间交流的韧性C.经济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领域D.社交媒体成为中美竞争的新阵地二、材料分析题26.(12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材料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及其开始的标志。(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广泛运用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如毒气弹、坦克和飞机,战争规模空前扩大。战争直接导致约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欧洲多国经济濒临崩溃。战壕中的士兵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中,心理创伤普遍存在。1917年,法国士兵因厌战情绪爆发多起哗变事件,反映出战争对社会心理的深刻冲击。-摘编自【英】约翰·基根《一战史》材料二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欧洲领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德意志帝国解体,波兰等国独立。条约规定德国需支付巨额赔款并承担战争罪责,引发德国社会普遍不满。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该组织成员国试通过集体安全机制维护和平,但美国未加入削弱了其效力。法国元帅福煦评价和约:“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摘编自【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推动经济一体化以消弭战争根源。法德煤钢联营(1951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前身。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二战后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提出“欲免后世再遭战祸”的宗旨。全球范围内,反战思潮兴起,和平教育被纳入多国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一战停战百年纪念活动在巴黎举行,多国领导人共同呼吁“以史为鉴,珍视和平”。-摘编自【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国际秩序未能有效维持和平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启示。(4分)28.(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二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6分)参考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26.(12分)(1)新航路开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2)英国,珍尼纺纱机的出现。(4分)(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27.(16分)(1)直接后果:造成欧洲大量人员伤亡;导致欧洲各国经济濒临崩溃;士兵心理创伤严重,社会厌战情绪蔓延。(6分)(2)原因:《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过度惩罚,导致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高涨;国际联盟缺乏美国等大国参与,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未解决列强间的根本矛盾(如殖民地分配、经济竞争等)战后全球经济危机激化各国社会矛盾,为极端势力崛起提供土壤。(6分)(3)启示:通过国际合作与制度化建设(如联合国)化解国家间矛盾,避免武力冲突;重视历史反思与和平教育,警惕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思潮的复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28.(22分)(1)原因:从政治角度上,美国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上,美国想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经济路入停滞。(4分)表现:美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合;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军事上北约的建立。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军事上:华约的建立;经济上: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2分)(2)原因: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的开展;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4分)标志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