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蜗牛的坚持》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蜗牛的坚持》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它以蜗牛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认识蜗牛。教材涵盖蜗牛知识及美术创作方法,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美术能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有一定观察能力,但认知浅。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蜗牛,对其有初步印象。不过在理解“坚持”精神和用美术表现上有困难。教学中需用生动方式引导,降低难度。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引导学生感悟“坚持”的意义,培养对生活中美好品质的感知。2. 让学生感受蜗牛形体美和色彩美,提升审美水平。艺术表现1.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准确描绘蜗牛形体特点。2. 使学生掌握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蜗牛特征的技巧。创意实践1.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用多种材料制作蜗牛作品。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为蜗牛作品赋予独特创意。文化理解1. 通过美术活动,让学生了解蜗牛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蜗牛的形体特点,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2. 感受蜗牛坚持的精神,理解其文化内涵。3. 学习用多种材料制作蜗牛,表现其特征。难点1. 深入理解“毅力”的含义,并通过作品表现蜗牛的坚持精神。2. 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出具有个性的蜗牛作品。3.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实践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蜗牛实物、制作材料、相关图片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引导思考(1) 面带微笑,播放《蜗牛与黄鹂鸟》儿歌,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歌。(2) 提问歌曲里小蜗牛特别的地方,引出本节课要认识的坚持不懈的小英雄——蜗牛。(3)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我们应该学习小蜗牛的什么品质?引导学生思考。(4) 总结要学习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做不畏艰难、勇于前行的小学生。(5) 展示蜗牛的一些有趣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6) 讲述一个蜗牛坚持完成某件事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对蜗牛坚持精神的印象。(7)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蜗牛的小趣事。(8)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1. 认真听歌曲,回忆是否听过。2. 积极思考并回答小蜗牛特别的地方。3. 思考应该学习蜗牛的品质。4. 分享自己知道的蜗牛趣事。评价任务 歌曲熟悉度:☆☆☆问题回答度:☆☆☆分享积极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歌曲和讲故事,创设生动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蜗牛的坚持精神。直观感受,分析讨论,加深印象 了解蜗牛知识(1) 展示蜗牛实物或图片,提问蜗牛为什么会爬得很慢。(2) 讲解蜗牛爬得慢的原因,是因为它是软体动物,依靠肌肉蠕动与地面产生摩擦力移动身体,且腹部会分泌粘液增加移动困难。(3) 提出问题:蜗牛为什么要分泌粘液?引导学生思考。(4) 解释蜗牛足上有足腺,黏液从足腺分泌,足下黏液能帮助蜗牛移动等作用。(5) 介绍蜗牛的外形特征,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贝壳图片。(6) 讲解蜗牛的生长环境,强调它喜欢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7) 说明蜗牛的身体结构,如触角能辨别障碍物和气味,视力很弱,壳能保护身体与内脏。(8) 介绍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牙齿长在舌头上,只能碾碎消化食物。 1. 观察蜗牛实物或图片。2.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 认真听老师讲解蜗牛知识。4. 对蜗牛的特点表示好奇和惊讶。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度:☆☆☆问题回答度:☆☆☆知识接受度:☆☆☆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和详细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蜗牛的知识,加深对蜗牛的印象,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观察体验,活跃思维,大胆设想 活动一:分析蜗牛结构 认识螺旋线(1) 用实物投影演示分析蜗牛的结构,重点指出蜗牛壳像螺旋线。(2) 讲解螺旋线是从一个固定点一个接一个向外缠绕形成的曲线。(3) 展示生活中不同的螺旋线图片,如植物、水纹、变色龙尾巴上的螺旋纹。(4)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其中的螺旋线。(5) 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螺旋线,感受其形状。(6)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螺旋线。(7)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8)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螺旋线还可以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感受蜗牛装饰(1) 展示一些装饰精美的蜗牛图片。(2) 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装饰,如壳上的花纹、颜色等。(3)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只蜗牛的装饰,为什么。(4) 讲解不同装饰可以表现出蜗牛不同的性格和特点。(5)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为蜗牛设计独特的装饰。(6)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想法。(7) 对学生的设计想法进行肯定和鼓励。(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后续作品中运用这些装饰。 1. 观察投影展示的蜗牛结构。2. 找出生活图片中的螺旋线。3. 用手指画螺旋线。4. 分享自己为蜗牛设计的装饰想法。评价任务 螺旋线识别度:☆☆☆装饰喜好表达:☆☆☆创意设计度:☆☆☆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蜗牛结构和感受蜗牛装饰,让学生认识螺旋线,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为创作有创意的蜗牛作品做准备。自主合作,艺术实践,求异思维 活动二:尝试创作 小练习(1) 布置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螺旋线,然后进行添画,画出小蜗牛。(2)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如线条的流畅性、蜗牛比例等。(3)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为蜗牛添加不同的表情和动作。(4)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搭配。(5) 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练习作品,让学生学习借鉴。(6)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练习作品,提出优点和建议。(7) 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进步,指出不足。(8)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工具材料和方法可以表现小蜗牛。材料介绍(1) 展示彩泥、彩纸、废纸等制作材料。(2) 介绍每种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 示范用彩泥制作蜗牛的基本步骤。(4) 展示用彩纸和废纸制作蜗牛的创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5)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6) 提醒学生注意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卫生。(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作主题和分工。(8)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和完善。 1. 进行螺旋线和蜗牛的绘画练习。2. 交流和评价练习作品。3. 观察材料和示范制作。4. 分组讨论创作主题和分工。评价任务 绘画练习效果:☆☆☆材料选择合理性:☆☆☆讨论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小练习和材料介绍,让学生初步尝试创作,了解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作品展示,评价反思,文字描写 活动三:展示评价 自评(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蜗牛作品。(2)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想、创意和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3) 鼓励学生客观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4) 对学生的自评进行认真倾听和记录。(5) 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7) 请几位学生再次分享自己的改进想法。(8) 对学生的改进想法进行点评和指导。互评(1)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2) 提出评价要求,如评别出心裁之作、造型巧妙之作、材料运用合理之作、色彩鲜明之作等。(3) 让学生认真观察其他同学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4) 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5) 对学生的互评进行总结和引导,避免不恰当的评价。(6) 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7) 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再次欣赏和学习。(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努力。 1.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2. 认真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3. 学习优秀作品的优点。4. 表示在今后创作中努力。评价任务 自评客观性:☆☆☆互评准确性:☆☆☆学习积极性:☆☆☆设计意图 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欣赏他人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创作信心。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总结课堂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蜗牛的知识、螺旋线、创作过程等。(2) 强调蜗牛坚持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蜗牛的品质。(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表扬,肯定大家的努力和进步。(4) 提出希望,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继续发挥创意和想象力。(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家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一讲蜗牛的故事。(6)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更多的生物,发现它们的特点和精神。(7) 提醒学生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作品,作为成长的纪念。(8) 宣布下课,与学生道别。 1. 认真听老师总结课堂内容。2. 表示会学习蜗牛的坚持精神。3. 记住课后作业。4. 与老师道别。评价任务 课堂内容回顾:☆☆☆精神领悟度:☆☆☆作业关注度:☆☆☆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蜗牛坚持精神的教育,布置课后作业,延伸课堂学习。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给家人展示自己的蜗牛作品,并讲一讲蜗牛的故事。2. 用彩笔为自己的蜗牛作品添加更多的背景和细节。3. 收集一张自己喜欢的蜗牛图片,贴在美术本上,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拓展作业1. 用不同的材料再制作一个蜗牛作品,与课堂作品进行对比。2. 观察生活中其他生物的特点,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3. 尝试创作一个关于蜗牛的小故事,并为故事配上插图。板书设计蜗牛的坚持一、蜗牛知识外形:眼、口、足、壳、触角生长环境:阴暗潮湿特点:爬得慢、分泌粘液二、螺旋线蜗牛壳、生活实例三、创作表现材料:彩泥、彩纸等方法:绘画、手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播放歌曲和展示实物,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2. 详细讲解蜗牛知识,学生对蜗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3. 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水平。不足之处1.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作品效果不理想。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课堂小结有些仓促。3. 对学生创意的挖掘还可以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独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