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主干 自主落实一、河流概况(☆)1.发源地、注入海洋: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2.长度: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河。3.上中下游的划分: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5.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域:青、川、甘(或陇)、宁、内蒙古、晋、陕(或秦)、豫、鲁(9个)。6.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特征 形成原因水量较小 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汛期和枯水期 夏季降水多,为汛期;冬季降水少,为枯水期含沙量大(世界著名的多泥沙大河) ①自然原因: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众多;汛期多暴雨;②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二、黄河的治理和保护(☆☆)1.“善淤、善决、善徒”的黄河:(1)现象: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2)应对措施: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使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3)影响。①黄河下游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②历史上,黄河下游曾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形成大面积泛滥区。2.“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发展:①由于黄河水少,流域的发展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②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调蓄水量。③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治理:①中游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②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地图笔记名师点拨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第二大河 黄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均超过珠江,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少,径流量小;而珠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珠江年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河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漫画思考黄河下游有没有支流 答: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基本无支流汇入。合作 重点探究主题 黄河治理解题必备|综合思维探究情境|黄河河道变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养育芸芸众生的同时,也曾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图1示意黄河流域,图2示意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读图探究下列问题。探究式问题链1.(能力探究—忧患)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和改道频繁,成为“中国的忧患”。分析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答: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冲入河道,到了下游形成“地上河”。黄河下游不断被抬升,一旦黄河决堤,发生洪水,就难以回到原来的河道,必然改道。2.(高阶探究—治理)请你分别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答:上游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中游完善水土流失的治理,下游开展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素养 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 (跨学科·地理与诗词)(2024·石家庄期中)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不断被文人墨客吟诵和赞美。下图为黄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2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中的“天”“海”指的是(B)A.唐古拉山脉、东海B.巴颜喀拉山脉、渤海C.天山山脉、黄海D.昆仑山脉、渤海2.“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这是河南开封人对身边黄河形成“地上河”景观的形象描述。该景观出现在(D)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多年来,黄河流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读图,完成3~6题。3.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A)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 D.太行山脉4.黄河干流含沙量变化最大的河段是(C)A.兰州-青铜峡 B.青铜峡-河口C.河口-陕州 D.陕州-利津5.河口水文站水量比青铜峡水文站水量明显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A.流经灌区,引水多B.沙漠地区蒸发量大C.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农业对河水污染严重6.为促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C)①在上游退耕还林还草②在中上游开垦陡坡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④在中下游修建堤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中山期中)黄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是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以前跨黄河需要搭建浮桥,遇上特殊时段需要拆除。2024年2月,从水下穿越黄河、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东线隧道顺利贯通。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河段,读图完成7、8题。7.黄河下游河段形成“悬河”的根本原因是(C)A.源头过度开发B.上游修建水坝C.中游水土流失D.下游泥沙淤积8.与架设浮桥跨河相比,河底隧道的优势在于(C)A.建设难度较小B.建设成本较低C.受天气影响较小D.便于欣赏风景 (跨学科·地理与语文)《水经注》卷一:“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据此完成9~11题。9.以上资料中描述的是我国的哪条河(B)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淮河10.“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该河不能通航的原因是(A)A.流量减少,滩多水浅B.引水工程易阻塞河道C.河流落差大,流速快D.位于上游,河谷太深11.“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三月该河堵塞甚至决堤的原因是(B)A.正值雨季,降水量大B.流冰阻塞,河水陡涨C.冰川融化,融水量大D.泥沙淤积,堵塞河道1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探究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及开发利用情况。如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奔涌的绿能】 万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绿色能源的力量。(1)同学们发现黄河上游沿途均有很多水电站,原因是上游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脆弱的生态】 2024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以“书写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为题,报道沿黄9省区落实总书记要求,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绿色发展底色。(2)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年轻的土地】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3)同学们发现,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4)简要分析黄河三角洲“年轻”的原因。答: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堆积,不断形成新的土地。地理实践力项目化学习13.项目主题:黄河上的建筑【与沙并行建奇观】 同学们在黄河中游支流上参观一座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桥),下桥竣工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近期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时将下桥挖出。如下图所示是黄河流域示意图和“桥上桥”景观图。(1)推测“桥上桥”所在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被淤埋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水土流失严重。【一坝飞架出平湖】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减淤、防洪、发电、防凌等作用,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2)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作用。①第二、第三、②高温多雨、③大、④有。【一泓清水出沙池】 在郑州的桃花峪,同学们见到多个引黄工程,该工程由引水闸—沉沙池—抽水泵—引水渠组成(如下图),沿途环境要保持高度清洁,经过这些环节才变成郑州市的生产、生活优质水源。(3)该工程中沉沙池的作用是减少河水中泥沙含量。(4)列举在引黄工程中保护水源洁净的有效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於地,缓坡修建梯田等。三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主干 自主落实一、河流概况(☆)1.发源地、注入海洋:发源于 ,注入 。2.长度:我国第 、世界第 长河。3.上中下游的划分: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5.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域: 、川、 、宁、 、晋、 、 、 (9个)。6.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特征 形成原因水量较小 流经干旱、 和半湿润区,降水较 ,蒸发量大流量季节变化 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汛期和枯水期 夏季降水 ,为汛期;冬季降水 ,为枯水期含沙量大(世界著名的多泥沙大河) ①自然原因: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众多;汛期多暴雨;②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二、黄河的治理和保护(☆☆)1.“善淤、善决、善徒”的黄河:(1)现象:下游流经 ,河水流速 ,泥沙淤积。(2)应对措施:为防洪水,在两岸 ,使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3)影响。①黄河下游成为 风险的“地上河”。②历史上,黄河下游曾频繁决口、 、泛滥成灾,形成大面积 。2.“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发展:①由于黄河水少,流域的发展要“以水而定、 ”。②上中游地区修建 ,调蓄水量。③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 资源,严格 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治理:①中游加强水土流失 ,利用 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②在下游 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地图笔记名师点拨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第二大河 黄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均超过珠江,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少,径流量小;而珠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珠江年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河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漫画思考黄河下游有没有支流 合作 重点探究主题 黄河治理解题必备|综合思维探究情境|黄河河道变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养育芸芸众生的同时,也曾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图1示意黄河流域,图2示意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读图探究下列问题。探究式问题链1.(能力探究—忧患)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和改道频繁,成为“中国的忧患”。分析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2.(高阶探究—治理)请你分别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素养 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 (跨学科·地理与诗词)(2024·石家庄期中)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不断被文人墨客吟诵和赞美。下图为黄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2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中的“天”“海”指的是( )A.唐古拉山脉、东海B.巴颜喀拉山脉、渤海C.天山山脉、黄海D.昆仑山脉、渤海2.“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这是河南开封人对身边黄河形成“地上河”景观的形象描述。该景观出现在(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多年来,黄河流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读图,完成3~6题。3.黄河的沙源主要来自(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 D.太行山脉4.黄河干流含沙量变化最大的河段是( )A.兰州-青铜峡 B.青铜峡-河口C.河口-陕州 D.陕州-利津5.河口水文站水量比青铜峡水文站水量明显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流经灌区,引水多B.沙漠地区蒸发量大C.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农业对河水污染严重6.为促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在上游退耕还林还草②在中上游开垦陡坡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④在中下游修建堤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中山期中)黄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是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以前跨黄河需要搭建浮桥,遇上特殊时段需要拆除。2024年2月,从水下穿越黄河、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东线隧道顺利贯通。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河段,读图完成7、8题。7.黄河下游河段形成“悬河”的根本原因是( )A.源头过度开发B.上游修建水坝C.中游水土流失D.下游泥沙淤积8.与架设浮桥跨河相比,河底隧道的优势在于( )A.建设难度较小B.建设成本较低C.受天气影响较小D.便于欣赏风景 (跨学科·地理与语文)《水经注》卷一:“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据此完成9~11题。9.以上资料中描述的是我国的哪条河(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淮河10.“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该河不能通航的原因是( )A.流量减少,滩多水浅B.引水工程易阻塞河道C.河流落差大,流速快D.位于上游,河谷太深11.“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三月该河堵塞甚至决堤的原因是( )A.正值雨季,降水量大B.流冰阻塞,河水陡涨C.冰川融化,融水量大D.泥沙淤积,堵塞河道1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探究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及开发利用情况。如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奔涌的绿能】 万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绿色能源的力量。(1)同学们发现黄河上游沿途均有很多水电站,原因是上游河段 ,水能资源丰富。【脆弱的生态】 2024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以“书写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篇章”为题,报道沿黄9省区落实总书记要求,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绿色发展底色。(2)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 ,河流含沙量大。【年轻的土地】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3)同学们发现,黄河下游流域面积 。(4)简要分析黄河三角洲“年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项目化学习13.项目主题:黄河上的建筑【与沙并行建奇观】 同学们在黄河中游支流上参观一座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桥),下桥竣工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近期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时将下桥挖出。如下图所示是黄河流域示意图和“桥上桥”景观图。(1)推测“桥上桥”所在的地形区是 ,被淤埋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严重。【一坝飞架出平湖】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减淤、防洪、发电、防凌等作用,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2)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作用。① 、② 、③ 、④ 。【一泓清水出沙池】 在郑州的桃花峪,同学们见到多个引黄工程,该工程由引水闸—沉沙池—抽水泵—引水渠组成(如下图),沿途环境要保持高度清洁,经过这些环节才变成郑州市的生产、生活优质水源。(3)该工程中沉沙池的作用是 。(4)列举在引黄工程中保护水源洁净的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第三节 三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学生版.docx 第二章 第三节 三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