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录网站,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即可遍知天下事。那么,你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文学常识背景链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与共产党假意和谈,一面部署长江防御,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午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文体知识① 新闻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又称消息②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结语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新闻的特点: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④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穿插议论。When(何时)“五个W”+“一个H”Who(何人)Where(何地)Why(何故)What(何事)How(如何)④新闻的表达方式:生难字词(1)字音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wúkūkuìdí(2)词义【溃退】【风平浪静】【摧枯拉朽】(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1导语为正文第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该导语有什么作用?点击播放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2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在芜湖、安庆之间人民解放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六要素研读课文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1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2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会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不认同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品味语言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此句中的“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更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朗读的基调应该是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小结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一战役声势浩大,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主体:叙述具体内容结语:发出战斗号召敌军:纷纷溃散我军:直取对面人民必胜,敌人必败完成对应课时练习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