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野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绩的《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为现存最早的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诗歌通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秋景描写,抒发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和隐逸之志。作品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教学目标1.文化自信(1)了解隋唐之际文人的隐逸文化。(2)理解“伯夷叔齐”典故承载的文化精神。2.语言运用掌握“薄暮”“徙倚”“采薇”等关键词的含义。通过平仄分析,理解五言律诗“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特点。学习诗歌中“皆”“唯”等副词的精妙运用。3.思维能力(1)分析“相顾无相识”的深层原因,理解诗人孤独心境。(2)探讨“长歌怀采薇”用典的深刻内涵,培养历史联想能力。4.审美创造(1)感受“秋色”“落晖”“牧人”“猎马”构成的画面美。(2)体会诗歌“情景相生”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教学流程环节一:秋景导入,创设情境活动设计:1.视觉激发:展示不同画家笔下的“秋景图”,让学生选择最符合心中秋景的一幅。2.解题释义:解析“野望”含义(野外远望),用甲骨文展示“望”字的演变。环节二:格律诵读,品析语言活动设计:1.格律分析:用平仄符号标注全诗,理解“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式。对照格律谱,找出诗中“薄”“徙”等入声字。2.分层诵读:初读:把握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读:配乐(古琴《秋宵步月》),用气息控制表现情感。3.炼字品析:“皆”与“唯”的对比分析,体会诗人的主观感受。“驱”与“带”的动词比较,感受动态画面感。环节三:意境探微,情感体验活动设计:1.画面重构:分组将四联诗转化为四幅连环画,并说明构图要素。2. 典故探究:“采薇”故事会:学生讲述伯夷叔齐的故事。讨论:诗人为何在秋景中联想到这个典故?3.心理揣摩:以诗人视角写一段“薄暮徙倚”时的内心独白。环节四:比较阅读,思维拓展活动设计:1.横向对比:与陶渊明《饮酒》(其五)比较隐逸情怀的异同。2.纵向勾连:找出诗中体现“律诗雏形”的特点(对仗、押韵等)。3.创意写作:以“现代人的野望”为题,创作一首微型散文诗。环节五:文化浸润,价值引领活动设计:1.精神传承:探讨“隐逸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转化。2.诵读升华:师生合作吟诵(师读上句,生接下句),配以太极动作。3.课后实践(二选一):制作“唐诗中的秋景”专题手抄报。寻访本地适合“野望”的景点,拍摄并配诗。板书设计:野望东皋薄暮→徙倚欲何依(孤寂起兴)树树秋色→山山落晖(宏阔秋景)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田园生机)相顾无识→长歌采薇(精神归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