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二单元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7 藤野先生导入新课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感念呢?背景链接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在补习日语的同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疏通字词生难字词(1)字音樱花( ) 宛如( )落地( ) 绯红( ) 发髻( ) 畸形( )不逊( )匿名( )fēijìjīxùnnìyīnɡwǎnluò诘责( ) 喝采( )瞥见( )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 呜呼( )凄然( ) 教诲( )油光可鉴( )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qīwùjiépiēhèyǎowūhuìjiàncuòjūn(2)词义【标致】【客死】【匿名】【诘责】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死在异国他乡。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责问。【托辞】找借口。【深恶痛疾】【杳无消息】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2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36~38)3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情感为暗线。感知形象(一)聚焦“伟大”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针对上面这段话,你认为什么是“伟大”?(二)品味“伟大”概括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事,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1不拘小节、比较随性、生活简朴、治学严谨。认真敬业、平等待人、有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没有民族偏见。尊重科学、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和蔼可亲、认真负责。关注学生、热情诚恳。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有探究求实的精神。比较阅读,感悟文章语句的精妙,体会“伟大”。2(1) 原文:“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改后:“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2)原文:“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改后:①“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②“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3)原文:“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改后:“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文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小结本文的目的不是叙事,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应围绕人物,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深层探究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一)感受“伟大”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在国内已毫无出路,所以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2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东京也是这样。·东京无非是这样。对比“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你觉得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你觉得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4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朗读课文第24~31段感受“伟大”。这一部分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感受精神1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2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这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良心发现”:“正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的情感。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3精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小结本文有两条线索,叙事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情感,两条线索都对文章起着支撑作用。品味语言(1)“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为什么?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白,缺乏讽刺意味。(2)“居然睡安稳了”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提到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课堂小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感染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板书设计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失望、厌恶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1)往仙台,初到仙台(2)(3)离别相识相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匿名信看电影惜别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及强烈的爱国之情完成对应课时练习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