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同步课件(共6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同步课件(共61张PPT)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第二单元
写作:学会记事
设计说明
此单元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二次作文训练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通过分析《散步》,引导学生把握“写清楚”这一记事的基本要求;分析《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蕴含情感的词句和细节描写来抒发个人情感。这节写作训练课,意在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要记真事、抒真情,要在平淡而平凡的生活中学会发现美,用语言文字真实表达自我情感。
导入新课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善于“讲故事”,擅长“记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结合本单元课文,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重点)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
(难点)
3.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素养)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记事,就是有目的地记述事情,即记叙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
记事的记叙文,要以叙述事情为主,表现事情的某种意义,反映作者对事情的某种态度和看法。
整体感知——新知讲解
某位同学的日记:
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
亮日记:呈现问题,学策略
整体感知——新知讲解
这件事小而有趣,一方面体现雯雯胆小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同学的关心。值得一写。人物、过程有所交代,但时间、地点交代不明,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这位同学改改日记,在改的过程中“学会记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好呢?我们先来学习一则材料。
整体感知——新知讲解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初春
事件
地点
人物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整体感知——范文引路
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第6自然段
详写
散步的结果 :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主题思想
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整体感知——范文引路
自读课本第32页《学会记事》短文,圈画重点词句。
记事的要求有“抓住要素,写清楚”“添加细节,写具体”“融入情感,写真切”等。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闯关模式,看看谁改得到位,改得精彩。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一、明确记叙六要素。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的六要素”。
详写
略写
略写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这样才显得中心突出。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二、精心选材。
选取身边发生的事件,再加以精心挑选。如校园新事、社会新风尚、家庭新故事,都是“滚滚材源”。无论写什么事件,一定是你所熟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打动别人。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选材是写作的关键,你要先确定自己所站的角度,然后找准切入点。请同学们欣赏这三个小片段,体会创意的妙处,领略描写的效果。
片段一:社会生活示例
太阳底下。我翻开一块土坯,随即掀翻了一个世界:一群蚂蚁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虫,张皇着,迈不开腿;另几只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几截草芽,僵卧在阳光下,动弹不得。或许,刚才在土坯下,蚂蚁们在纳凉,多足虫在打盹,而那几只草芽般的虫子,只愿守着它们的嫩与白,与这个世界静静相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①赏析:写一件小事,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赏析场面描写的妙处。
将一个小小的土坯当作一个世界,以小见大,体现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②补写:用一句话描写出我此刻的心情。
我轻轻地,把土坯盖回到原处。有梦的尘世,多么希望不被打扰。
片段二:家庭生活示例
爸爸驱车带我回老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时,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盘,从旁边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绕了过去。我不解地问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这条泥巴路?”“哦,那边有几颗石头。”
“有石头怎么啦?”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石子被轮胎碾轧后可能会弹起来。”
“那又怎么啦?总比这泥巴路舒坦啊!”
“哦,旁边有几个下棋的老人。”爸爸淡淡地说。
①赏析:“我”和爸爸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表现爸爸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以及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这是一位有涵养的人,也是一位注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
这个片段还可以适当添加景物描写,完善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完整地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
片段三:学校生活示例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优美的下课铃敲动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心,正在听课的同学们条件反射似的坐不住了。六十双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数学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恩典”,可是,数学老师还沉浸在自己的数学思路中,依旧孜孜不倦地讲着讲着。突然,数学老师反应过来,转过身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这是必考题,我敢保证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种题型的题目,大家要不要听呢?”“要!”全班同学无可奈何且口是心非地应答到。其实老师所讲的内容,我一句也听不进去,哎呀,可恶的老师!
①赏析:从老师的神态、动作、心理体会老师的敬业精神。从学生的角度感知学生真实的烦躁不安,对老师的不满意等等。
②改写:将画横线处的消极情绪,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注意保持积极心态,传递正能量,使你的结尾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简要阐述改写理由。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于是数学老师又开始滔滔不绝,讲得眉飞色舞,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我。是啊,这是必考题,数学老师的拖堂理由也这样富有匠心啊!XK]
改写理由:这一句既委婉地批评了老师拖堂的事实,也含蓄地表达了学生的智慧,还有师生间的和谐与理解。
教师小结:要深入生活,保持一颗童心。要多角度思考,呈现一颗善心。要懂得幽默,表现生活情趣。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二)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何谈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即“文学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②细微原则。这里的“细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三.重详略
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四、有顺序
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
(1)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如《散步》一文就是用顺叙的方法,按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果来写,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交代清楚倒叙的起止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3)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可以丰富内容,揭示原因,突出中心(或人物性格)。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突出人物形象。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的语句。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五.巧过渡
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照应,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六、抒真情
学会记事,除了要有思路之外,还需要有真情实感,即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而抒发的情感。
【点拨】1.内容要真实。真实的内容,才会有真情实感;随意编造的内容,是绝无真情实感可言的。写作时,要挑选自己印象最深的见闻或经历来写。事真,是情真的基础。
2.感受要真实。要真诚而深刻地去感受生活。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如此,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解与情感,写作时,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顺畅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感。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第二篇文章之所以更动人,是因为文中写得更具体,抓住“动情点”——母爱的感人细节,展开详细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做到了说真话,抒真情。例如:开头母亲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母亲在冬日清晨赶了近十里的路程给“我们”送骨头汤;母亲拖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双腿气喘吁吁地爬上六楼;“我”无意中的一句话母亲竟然记住了……正是这些细致的生活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情意浓浓,才能够打动读者。
七. 抓住打动人心的细节来写。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八.感情要真挚。
文章的真情实感,应该是来自真诚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思想。抒发真情就不能故意做作,不要盲目夸大,否则文章的情感就会显得虚假。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九.深化主题。
记一件事的目的不仅仅是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或所受到的启发等。只有主题深刻,才会给读者以思考、回味和启迪,才会让你的文章更耐读。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思考如何才能抒真情。
(1)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传达情感。
如《秋天的怀念》中,“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2)抓住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来写,要想抒真情,就必须捕捉动情点。
如《秋天的怀念》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这一细节,可见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需言语,无需动作,一个细节足以展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呵护与关爱。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十、炼语言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开始的时候可以借鉴或模仿课文的写法,长期坚持也就会写出能感染读者的好句子了。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所以要想抒真情,必须捕捉动情点。从熟悉的人和事中搜寻那些曾经让你鼻子一酸、心灵一震甚至让你的灵魂受到洗礼的真人真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叹息、一串眼泪、一个背影……都可以写到作文中。只有大胆地说真话,抒真情,只有先打动自己,方能打动别人。
  学会记事就是从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写起,抒发真情实感,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可详可略。坚持练习,时间长了就会熟能生巧,掌握记事的方法。
整体感知——写作指导
精读细研
一提到“黑板上的记忆”,我的脑海里就立即像过电影似的涌现出许许多多与黑板相关的故事。其中有让人欢乐的,让人忧愁的,也有让人心动不已的------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留在我记忆里的黑板上的春夏秋冬四季。
精读细研——例文引路
黑板上的记忆
开头的导语紧扣题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简洁明了。请想一想,作者后文大概写几个段落?
记忆之一:黑板上的春天。那是一次古代诗歌鉴赏课。当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清明”二字后,老师转过身朝向同学们幽默地说:“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诗,让我们共同来赏玩春雨潇潇。”接着老师用他那浑厚深沉的声音给我们朗诵这首诗。老师不仅带领我们学习朗读的节奏、语调,而且让我们从中去认识、领会我国特有的“清明节”的由来。
从此,我爱黑板,更爱富有人情的春天。
记忆之二:黑板上的夏天。又是一次语文课,老师早早地布置我们带来绘画的彩笔。课前,老师将自己画的一幅西湖荷花图挂在黑板的左上角。当老师写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课题时,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这节课是学习杨万里的咏荷诗。有趣的是,老师让同学们凭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各自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说出理由。这一次使我懂得了“诗中有画”的真谛。
精读细研——例文引路
记忆之三:黑板上的秋天。那是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第一次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组特写镜头里读出了凄凉萧瑟的意境,感悟了游子“秋思”的念乡情节。
记忆之四:黑板上的秋天。除了从黑板上的故事中领略自然和人文的季节外,我还从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家乡那块故土的热爱之情。
精读细研——例文引路
值得学习的是作者虽然选择的都是语文课上的内容与情景,但是表达的记忆的理由却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请说一说,还要不要写结尾?如果要,怎么写?)
我从记忆里热爱黑板上的春夏秋冬,更热爱老师的谆谆教诲。
精读细研——例文引路
修改《日记一则》,要求:
(1)直接或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梳理出整件事的发展脉络,突出有价值的过程。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交流展示。
示例:
同桌雯雯怕虫子,怕得要命。
中午我被一种奇怪的声音吸引,一抬头,瞅见一只黑色的虫子在飞。雯雯也发现了,大叫了起来。
那只虫子朝我们飞过来。雯雯又惊恐地尖叫一声,作业是早就顾不上了,双手不停乱舞。虫子朝她脚边飞去,她跳了起来,赶紧向我求助。
我捉住虫子,把它放飞到窗外去了。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1.教材写作实践一(详见教材P39):
关键词:添枝加叶、充实、生动。
思路点拨:从“我”的角度丰富内容,详细叙事;从家人的角度丰富内容,融入情感。
2.教材写作实践二(详见教材P40):
关键词:那一次、真。
思路点拨:半命题作文,先要确定写作内容。具体叙述“那一次”是什么事,要截取画面,抓住瞬间,发掘细节。从“真”来展现受到的强烈冲击是刻骨铭心的,要抒发真情,把握情感变化。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3.教材写作实践三(详见教材P40):
关键词:我们、家人。
思路点拨:围绕家庭生活展开叙述,要搞清楚叙事重点,注意详略得当,避免写出流水账作文。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合作探究,讨论写作要求,并在组内展示个人习作,组内互相评阅,提出修改意见,完善作文。
写作要点(以写作实践一为例):
(1)记叙要素要齐全。
“我”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摔跤,摔跤之后怎样自己处理,回到家后怎样与家人诉说,最后结果如何。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2)融入细节描写。
“我”的手究竟如何了 校服破成什么样子了 摔跤后身边是否有他人陪伴 他人的反应如何 家人见到“我”受伤后,表情、动作如何 选择合适的细节,展开叙事。
(3)抒发真情实感。
“我”摔跤后的疼痛、懊悔、日后的成长是真情;家人对“我”的呵护、关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也是真情。
(4)举一反三。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那天下午放学,我家隔壁的阿姨来接孩子,对我说奶奶病了,叫我快点回家。当时我眼眶就红了,因为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会生病,妈妈经常出差办事,都是奶奶在照顾我。
我心急如焚,哭着跑回家,不小心踢到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手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校服也磕破了,露出膝盖红彤彤的肉。可是我不觉得痛,一路上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扑到奶奶床前,奶奶看到我脏兮兮的模样,搂着我哽咽着说:“我的心肝宝贝,你怎么伤成这样,心疼死我了!”原来
奶奶只不过是感冒了,吃了药已经好多了。
例文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妈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拿出家庭医药箱,给我处理着伤口,眼泪啪嗒啪嗒地落下来;球迷爸爸顾不得看NBA,给妈妈当下手,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你这小子怎么这样不小心,以后可要注意点哟。”
看着大家为我忙碌,心疼不已的情形,我的心热乎乎的,同时又有些惭愧,只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让家人如此担心实在不应该。于是,我忍着痛,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说: “只要奶奶好好的,我没事,不过,我向大家保证,今后走路一定会小心的。”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写作实践一的素材资料可用于写作实践二《那一次,我真感动》,也适用于写作实践三《我们是一家人》。写作时可以重点叙述家人对“我”的呵护与关爱,“我”在家人的怀抱中幸福成长,切实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可贵。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写作实践(2)
提示:
1.这是半命题作文,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注意题目中“真”,表明这件事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2.要注意有重点地展开叙述,突出事件中触动你情感的部分。
3.注意开头、结尾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扣住题目。叙述中要适当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那一次,我真 . (半命题)
审题
写法
重点写清事情经过及对自己的影响
选材
社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进行一次旅行……
自然:看一次日出,嗅一次花香……
心理描写要充分、生动
那一次:写一件事
真:影响很大,印象深刻
交代清楚六要素
学校:一次考试失败,一次登台演出
家庭:一次生病受到妈妈照顾,一次犯错被爸爸训斥……
补题: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思维导图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例文
那一次,我真后悔
听到爷爷去世的噩耗,我哭了整整一夜。①
全家人都以为我是太舍不得爷爷,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后悔,是痛恨我自己!②与爷爷相聚的机会一次又一次被我轻易放弃了,而我却浑然不觉!
爷爷病情恶化,住进重症监护室。起初,我两三天去看一次爷爷。爷爷每次看见我,虽然不能说话,但脸上一直挂着笑容。③ 之后,正好赶上期中考
试,我连着一周没去看爷爷。
①开篇设置情境:以“哭了整整一夜”写出“我”的悲痛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②点题:揭示“我”哭了整整一夜的原因。
③细节描写:写出爷爷见到“我”的欣慰之情,也暗示爷爷病情严重。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爸爸时时提醒我:“去看看爷爷吧,爷爷想你了。”而我每次都说:“今天事情太多,明天吧。”这一句“明天吧”我不知说了多少回。于是看爷爷的时间从星期日拖到星期一,又从星期一拖到星期二,后来才知道,我正在一点点失去和爷爷见面的机会。④也许是老天爷看到我这样太生气了,终于不再给我机会,星期四就把爷爷带走了。
④前后照应:上文“一次又一次被我轻易放弃”,同时为下文写“我”后悔的心理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从我刚上小学时起,爷爷就每天都接我回家,我都上到小学四年级了,他还是照旧。其实从学校到家里只需十分钟,而且不用过马路,我完全可以和同学一起结伴回家。可爷爷偏说现在汽车、自行车不长眼,非要“护送”我回家他才放心。如今,我本来可以“护送”爷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可爷爷却先走了。⑤
现在想想,如果我常去看爷爷,让爷爷开心快乐,也许爷爷就不会走得这么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浅显的道理我今天才真正理解,我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醒悟。
⑤前后对比:爷爷坚持“护送” “我”上学,“我”却没能“护送”爷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前后对比,更突出“我”的后悔之情。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以后,我会把这个教训讲给我身边的朋友听。我要告诉他们: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机会,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⑥
⑥结尾点题:结尾抒情,表达“我”的悔恨之情,点明主旨。
1.叙事清楚。文章所写的事情不是集中在一天发生的,因此,作者以爷爷去世当晚自己懊悔的心情为主线,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连缀起来,叙事清楚。
【点评】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2.感情真挚。作者讲述了由于自己一拖再拖,失去和爷爷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的经历。文中还插叙了爷爷生前对自己的呵护,爷爷的细心与自己的粗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痛悔之情。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希望同学们掌握写作本领:学会记事,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交代清楚,让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的脉络;更要学会传达真情,记录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打动自己,也打动读者的好文章。
精读细研——实践演练
课堂小结
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愿同学们善于发现,学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写作,在作文的园地里勤于耕耘,播洒真情的种子,收获累累硕果。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内容,进一步修改个人习作,打造升格作文。
2、坚持写日记一周,养成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良好习惯。
布置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