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物理观念: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会用表测量时间。
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有大致的概念。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长度的测量过程,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长度、时间的单位及换算,长度、时间的测量。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精确读数和误差分析。
教师准备:刻度尺、钟、表、机械秒表、电子秒表、各种物体等。
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手边的书本和作业本。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PPT出示图片,提问:左图箭头中间的两根线哪根长 右图中A和B哪个圆大 学生:讨论后回答。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估测1 min。 教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比较长短时眼见不一定为实,对时间的估计也不一定准确,所以我们要用专门的测量器材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精确数据。 让学生通过实际事例中的长度估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体会到测量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一)国际单位制 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请说说什么叫做单位 什么叫做国际单位制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找学生回答。 生1: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叫做单位。 生2: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师:为了科学进行测量,必须有一个用来比较的标准;为了便于各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要有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 (二)长度的单位 提问:阅读教材第9~10页,请说说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有哪些 它们有什么样的换算关系 生1: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生2: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km=1 000 m=103 m;1 dm=0.1 m=10-1 m;1 cm=0.01 m=10-2 m;1 mm=0.001 m=10-3 m; 1 μm=0.000 001 m=10-6 m;1 nm=0.000 000 001 m=10-9 m。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阅读活动1后提问: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 你能举例说明吗 你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生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其他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直尺、三角板、皮尺和卷尺等。 生2:较为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四)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学生阅读必做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后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总结: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2.会选: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3.会放:①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要对准被测量物体的一端; ②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与被测量的一边平行。 4.会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计值(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单位组成。 老师总结完上述刻度尺使用规则后,让学生完成必做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启发学生如何解决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老师请同学们回答实验数据,并对同学们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投影: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五)测量误差 教师指出:为什么同样一本书,不同的同学测量出来的长度不相同呢 他们都操作规范,测量时认真仔细。那到底是哪个同学错了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 阅读教材第12页并提问。 提问:什么叫做误差 如何减小误差 生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生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老师总结: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能够避免的。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六)用图表处理信息 阅读活动2,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生1:这个班的同学身高较多集中在162~171 cm之间; 生2:身高为159~171(不含)cm的学生数为28人,全班人数为41人,占比为68.3%。 探究点二 测量时间 (一)时间的单位 学生阅读第13页后提问: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符号是什么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 它们存在什么样的换算关系 生1:基本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生2:时间的单位换算:1 h=3 600 s=3.6×103 s;1 min=60 s;1 ms=10-3 s;1 μs=10-6 s;1 ns=10-9 s。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动手实验、交流与讨论老师的问题,自主获取长度的测量工具以及刻度尺的使用要求 结合实验,让学生对长度测量的操作有更深的认识 通过教材的阅读,认识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时间的测量 提问:古人和现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学生:古人用日晷、沙漏等。 现代人用摆钟、机械表、电子钟、电子秒表等。 拓展:认识机械秒表:当小盘指针未超过半分钟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0~30 s读数; 当小盘指针超过半分钟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30~60 s读数。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常用单位
2.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刻度尺的使用:认、选、放、读、记
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二、测量时间
1.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符号是s;
常用单位:h、min、ms、μs、ns
2.时间的单位换算:1 h=60 min;1 min=60 s;
1 ms=10-3 s;1μs=10-6 s;1 ns=10-9 s
  本节是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要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及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掌握刻度尺的使用及时间的测量。身边事例、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过程,让他们对物理的学习既充满热情又充满自信。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增加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小实验,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小组内的讨论,自己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