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科学思维: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现象中归纳得到一般规律。
科学探究: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活动,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利用科学探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师准备:音叉、水槽、清水、录音机、示波器、抽气机、玻璃钟罩、机械闹钟。
学生准备:纸张、各种文具、橡皮筋、钢尺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视频展示各种声音。 2.提问:我们生活在声的世界中,每天醒来各种声音充斥在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那么你可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声的世界,探寻声的知识。我们首先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让学生通过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产生 问题:请敲击音叉和鼓使之发出声音,用手轻触音叉和鼓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感受后回答: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问题:如果将发声的音叉用手握住,不让它振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音叉不再发声。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问题:阅读教材第26页,并回答什么是声源 生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教师展示PPT图片,学生找出发声的声源。 生2:蟋蟀、蜜蜂:翅膀振动;弦乐器:弦(固体)振动发声;管乐器: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哗哗的流水声:水(液体) 振动发声。 教师提示学生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内容,了解声音的传播 1.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提示:向水中扔一个小石头,水被下落的小石头激起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声音也是如此。声源不断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条件,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学会用类比法分析物理现象
 问题: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学生:会被反射回来。 教师总结: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2.观察声音的波形 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或示波器显示出声音的波形,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音叉的声波波形与唱歌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 教师展示不同乐器的波形图 探究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演示或者通过PPT播放视频:“真空能传声吗” 问题1: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生1: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演示并让学生感受:“水中传声” 生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问题3: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演示并让学生感受:“隔墙听音” 生3: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总结: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问题4:某小报报道“一航天员在太空中远远看到星体爆炸,感到其声震耳欲聋”。这篇报道真实吗 为什么 生4:不真实,因为太空中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听不到星体的爆炸声。 探究点四  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阅读教材第29页“声音传播的快慢”,回答问题。 问题1:什么是声速 生1: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教师总结:若用s表示声音的传播距离,t表示声音的传播时间,v表示声速,则有v=。 问题2:通过图2-1-9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的快慢不同。 生3:固体中的声速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的声速最小。 生4: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还标注了温度,声速可能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v固>v液>v气,此外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问题:思考教材第29页“想一想”的问题。 生5:不正确,枪响后运动员已经起跑,而裁判员听见起点处的枪响才开始计时,枪声已经传播了100 m,此时运动员已经跑出一段距离,所以计时偏少。 利用转换法将看不见的声波转换为能看见的波形,加深对声波的认识 结合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归纳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信息的能力
问题:若声速为340 m/s,大山至少要距离我们多远,我们才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呢 (已知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计算并展示答案。 生6:大山距离我们至少大于17 m才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教师提示:注意声音传播的距离是人与大山之间实际距离的2倍。 探究点五 人怎样听见声音 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总结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提示:外界的声音顺着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引导学生梳理人耳听到声音的大致过程为: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一般而言,固体中的声速最大,液体次之,气体中的声速较小
4.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5.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根据s=vt,可以回声测距
三、人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本节是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探究与结论总结,要通过实际事例和自主探究、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声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并且知道声速的概念及回声测距离的方法。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物理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的成就感,体会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了探究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始终能够听到声音”的原因与据此现象仍然能够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的方法——理想实验法(科学推理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