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音 调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音 调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2 音 调
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音调及影响音调的因素,知道什么是频率,会用波形比较频率,了解弦乐器。
科学思维: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音调及影响因素,构建波形的物理模型。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音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音调的本质。通过音调知识在乐器中的应用,认识物理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音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教师准备:钢尺、音叉、小木块、滑轮、钩码、塑料尺、粗细不同的琴弦。
学生准备:钢尺、梳子、硬纸片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一首乐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我们听到的声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有各种乐器声;声音有强有弱,时高时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听了这些音乐,我们会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问题:我们身边的声音丰富多彩,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 让学生听听音乐,回顾平时身边的各种声音,初步体会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声音的高低——音调 教师引导: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青藏高原》。 问题:这首歌最后你能唱上去吗 生:这首歌最后的调太高了,我们唱不上去。 教师提示:声音有高有低,而且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分组活动 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操作。仔细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是否改变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学生交流归纳总结:钢尺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并回答:什么是频率 它的单位是什么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1: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频率,用f表示。 生2: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让学生根据亲身体验,认识声音的音调 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生3: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看到钢尺振动    (选填“变快”或“变慢”),听到声音    (选填“变高”或“变低”),由此得到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例题答案见《名校课件》,下同) 探究点二  用波形比较频率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音调下物体振动的快慢程度的不同。 教师使用甲、乙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敲击音叉,请同学听两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判断哪个音叉的音调高、哪个音调低。 用示波器采集两个音叉的声音,再分别敲击两个音叉,观察两个音叉的波形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振动次数少,频率低,音调低;乙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提示:在相同的时间内,波越疏,表示音调越低;波越密,表示音调越高。即在波形图上,波的疏密表示音调的高低。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例2] 如图所示,以下是在示波器上显示的与声波相对应的图形,请根据波形图判断,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探究点三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教师演示:活动2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准备两根粗细不同的琴弦(或尼龙丝、细钢丝)。将弦的一端绕在桌子的腿上并打结,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并挂上几个钩码,使琴弦在桌面上张紧。再用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看见弦的振动,并听见它发出的声音。 分别改变弦的长度、粗细、张紧程度等不同情况下,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弦越短、越细、越紧,他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例3] 如图所示,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由于    产生声音;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通过示波器将看不见的音调转换为可以看见的波形图,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及采集信息的能力
拓展探究 影响“水瓶琴”音调的因素 教师播放视频:水瓶琴 学生认真观看、倾听,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敲瓶子的时候谁在振动 生1:瓶子和水振动。 问题2:音调是如何变化的 生2:水越多,音调越低;水越少,音调越高。 问题3:那么,吹瓶子时谁在振动 生3:空气柱振动。 问题4:音调是如何变化的 生4: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水越少,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引导学生总结: 操作振动部分音调变化敲瓶子和水柱水越多,音调越低;水越少,音调越高吹瓶中的空气柱水越多,音调越高;水越少,音调越低
探究点四  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请阅读教材第35页“信息浏览”后回答问题 问题1:人耳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大 生1: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20 Hz~20 000Hz。 问题2:苍蝇飞行时每秒振翅300~400次,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5~6 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生2: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提醒: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它们能接收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也不相同。 有些声音,人听不到,而动物能听到。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2.2 音 调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为赫兹(Hz)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弦乐器: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本节是对音调概念的学习和影响音调因素的探究与应用,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事例、自主探究与演示实并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音调的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讨论、设计实验、归纳实验结论。要让学生更多的自己列举身边的声现象的事例,并应用音调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