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响度与音色物理观念:知道响度和音色的概念,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科学思维:进一步巩固“波形图”模型,并能根据波形图辨析响度的大小和不同的音色。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响度的因素。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影响响度因素的探究,培养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对响度和音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音量的调节、声纹锁的应用等,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对“贾湖骨笛”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响度、音色的概念和相关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通过波形比较不同声音的响度和音色。教师演示:扬声器、小纸屑、音叉、示波器、乒乓球、细绳、多媒体资料等。学生实验:钢尺、纸张、圆珠笔、三角尺等。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一首乐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我们听到的声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有各种乐器声;声音有强有弱,时高时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听了这些音乐,我们会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问题:1.我们是如何区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声音为什么有强弱之分 2.怎样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 学生思考、讨论。 导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学习声音的另外两个特征。 让学生在听多乐器合奏的交响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声音的大小和特点是不同的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声音的强弱——响度 学生阅读第37页,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什么叫做响度 生: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又叫音量。 教师提醒:我们用响度来描述声音的大小(强弱)。 提出问题:震耳欲聋、高声、大声喧哗、轻声、低声…,声音的响度有大有小,那么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 实验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远近。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远近。 实验2:在扬声器表面撒一些小纸屑,先调小音量, 观察小纸屑跳动的幅度;然后调大音量,再观察小纸屑跳动的幅度。 总结:上述两个实验均用到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叫做转换法。 学生实验: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保持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改变振动幅度,重复上述操作。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大小有无变化。 问题1:本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 生1:控制变量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能力问题2:声音为什么会有响度大小的不同 什么因素决定响度的大小 提示: 效果现象原因音叉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得远音叉振动幅度大扬声器的响度大小纸屑被弹得高纸盆振动幅度大尺的响度大尺摆动幅度大尺的振动幅度大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问题1:如果你要喊住你前面的同学,是他离你近的时候更容易听到你的喊声,还是离你远的时候更容易听到 这说明什么呢 生1:人听到声音的响度除了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以外,还跟人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问题2:图中的两个情景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2:减少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问题3:你能举个生活中利用这个原理的工具吗 生3:听诊器。 探究点二 用波形比较振幅 教师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先用较小的力,再用较大的力,并将产生的声波经示波器显示出来,比较两次声音的振幅和响度的大小。 问题1:两次的响度有什么不同,波形有什么不同 生1: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振幅小,响度小;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幅大,响度也大。 问题2:波形有什么不同 生2:响度大时,波比较高。 问题3:观察多媒体播放的两组波形,它们的音调和响度有什么不同 第1组 第2组 生3:第1组波形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生4:第2组波形响度相同,音调不同。 阅读教材第38~39页“用波形比较振幅”第2、3段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响度的单位是什么 符号是什么 人耳的听觉下限是多大 生1: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是dB。把人耳能听见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定为0 dB,这是听觉的下限。 通过比较不同响度的声波,加深学生对振幅的理解 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2:通常情况下,人对响度的感知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2:人对响度的感知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探究点三 声音的品质——音色 让学生模拟狼外婆敲小白兔门的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小白兔为什么知道敲门的不是兔妈妈 生1:声音听起来不像妈妈。 教师播放几种不同乐器或名人的声音,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声音。 问题2:你对音色有哪些认识 生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生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总结: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在日常生活应用很广泛,如:语音识别、声纹锁等。 问题3:观察下面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说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甲 音叉 乙 钢琴 丙 长笛 生4: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相同,表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生5:波的形状不一样,表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引导总结:在波形图中,波的形状表示声音的音色,形状不同则表示音色不同。 探究点四 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阅读教材第40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管乐器和弦乐器振动发声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生:管乐器振动发声的声源是空气;弦乐器振动发声的声源是弦。 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及小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2.3 响度与音色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的概念2.影响因素:(1)振幅,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2)距离发声体的远近二、声音的品质1.音色的概念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与发声方式3.通过音色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本节是关于响度和音色的相关探究,要通过实际生活和科学探究,让学生建立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归纳总结得到影响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并会根据波形图辨析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要让学生多列举生活中关于响度和音色的事例,通过讨论、比较、归纳得出它们的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物理观念、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