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汽化和液化 教案(表格式)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汽化和液化 教案(表格式)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物理观念: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了解蒸发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科学思维:能利用汽化和汽化吸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根据图像分析物理问题。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过程,会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应用汽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准备:温度计、酒精、布、多媒体资料等。
学生准备: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温度计、水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图片和视频。 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 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洗过的衣服会慢慢变干;炖汤时锅里的水会减少;烧开水时锅里的水会冒出大量的气泡,水会慢慢变少,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完今天的知识大家就能知道了。 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引出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温度 阅读课本第96页的课时开始的内容,观察课本图421,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观察图中的现象并思考,图中的物质有几种状态 它们的状态变化了吗 生:(a)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b)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c)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 小结: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 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教师:刚才我们说的“洗过的衣服变干”“炖汤或烧开水时锅里的水会变少”,其实是水变成了水蒸气,这其实是一种汽化现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6页“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的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是汽化 生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问题2:汽化有哪两种方式 生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提示:湿衣服变干、晒菜干等都是水缓慢汽化成水蒸气,这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就是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1: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组代表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1: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生1:(1)把衣服放到温度高的地方,比如放到太阳下或电暖器旁。 (2)把衣服展开而不是揉成一团。 (3)把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问题2:你能根据上面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下蒸发会变快吗 生2:(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加快蒸发和减慢蒸发的实例。 提示:加快蒸发:晾晒粮食时把粮食摊开;洗手间的热风干手器。 减慢蒸发:仙人掌有针状的叶子;坎儿井建在地下;用保鲜膜保存食物。 教师演示小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酒精中,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提示: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由于上面沾有的酒精蒸发,温度会降低。 结论: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问题: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蒸发吸热的现象和应用 生:降温退热、降温消暑。 教师展示蒸发吸热的现象和应用。 夏天洒水降温  打针时往皮  室外喷雾降温 狗身上没有汗腺,靠伸出湿湿的舌头,加快呼 肤上擦酒精  吸使空气流动加快而使蒸发加快降温 说明:液体蒸发时,要自发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使周围的环境和液体本身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探究点三 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学生阅读教材第97~99页“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观看沸腾的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什么是沸腾 你能举一个生活中例子吗 提示: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烧开了,其实就是水沸腾了。 学生分组完成必做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问题。 1.提出问题: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温度) 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气泡的变化) 2.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实验装置如课本第98页图423所示。 3.获取与处理信息 (1)当水温升到80 ℃以上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4 min,将温度记录在教材“表421 数据记录表”内。 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          水中气泡情况          
(2)记录实验过程中,水里的气泡变化。 4.分析与论证 (1)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研究物理现象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水的变化:水沸腾前,内部出现少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沸腾前,水温不断上升。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学生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总结,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总结:(1)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加热。 (4)水沸腾时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汽化两种方式的异同: 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 同 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一定温度(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温度变化降低不变(加热)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加热
教师提问:“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会不会沸腾 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一、物质的三态
1.固态、液态、气态
2.三态可以相互转化
二、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2.方式
(1)蒸发
①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②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2)沸腾
①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③“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a.特点:持续加热、温度不变
b.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加热
c.现象(气泡变化)
3.特点:汽化吸热
本节是关于汽化的知识,教学过程结合生活事例以及图片的展示与解释、学生小活动与演示实验等途径,让学生认识汽化、蒸发与沸腾,归纳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要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与液化放热
                  
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液化,知道液化放热。
科学思维: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实验,培养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温度计、酒精、棉签、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瓶、试管、玻璃弯管、大杯子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时候,坐进汽车里一会儿,玻璃上就会出现讨厌的水雾。 问题:水雾从哪里来 它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 通过身边常见的情境,感知液化现象,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液化 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液化”第一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什么叫做液化 生: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教师列举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如:山间的晨雾、清晨的露珠、飞机拉烟、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烧水壶里冒出的白气等。 教师演示“活动2 观察液化”,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白气”是什么态 生1:液态。 问题2:“白气”的形成过程涉及哪几种物态变化 生2:“白气”的形成涉及水先汽化后液化两种物态变化。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液氮冰淇淋与液氮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中间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液化有哪些方式 生: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教师介绍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局限于部分气体)。 用多媒体演示压缩体积使得气体液化出来(压缩乙醚实验),降低温度的实例则要求学生列举,如果列举有可能,可提醒学生思考一些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如:雾、雨、露的形成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生活中的现象,认识液化现象 让学生通过液化现象的观察,加深对液化概念的认识 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探究点二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学生完成“活动3 1.汽化吸热”,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在皮肤上擦酒精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到凉凉的。 问题2: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吗 生2:被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的温度计示数低于另一支没包的。 问题3:根据以上的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3:蒸发(汽化)吸热。 学生完成“活动3 2.液化放热”,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容器B中的水温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生1:容器B中的温度升高了。 问题2: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液化放热。 问题3:有人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严重,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生3:认可,这是因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时,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热,使烫伤加重。 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最后一段和“信息浏览”,了解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 汽化吸热:喷雾降温。 液化放热:高温水蒸气做饭、烧水。 通过实验归纳得到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特点 了解汽化吸热与液化放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归纳概括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与液化放热
一、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特点:液化放热
3.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现象:“白气”的形成
二、汽化吸热与液化放热的应用
本节是关于液化以及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的介绍、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学生小活动与演示实验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液化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特点,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还需要改进的是在探究汽化吸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更多的实例;在探究液化放热实验中,提醒学生留意连接烧瓶和试管A的玻璃管中出现的小水珠,以及用手背靠近玻璃管外壁时的感觉,并让他们回答原因,这样就让他们多了一次认识液化现象以及液化放热特点的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