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先秦至秦汉时期时空定位线索化阶段特征纲目化1.政治上:中华文明从八方雄起到家国同构;国家治理从争霸变革到天下一统。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发展。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渔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统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文化灿烂从商周多彩到秦汉特色。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疆域,加强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发展。3.了解秦朝建立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1.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属领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 以____方法制作的石器社会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 大量使用____(彩陶、黑陶);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南方稻、北方粟);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代表性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黄河中游地区的________和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________打制磨制群居用火陶器仰韶文化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阶段 特征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贫富分化私有制3.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1课](1)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采集和____来获取食物。(2)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____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①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②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渔猎农耕1.学习情境——探究古人类文化遗址阅读必修教材P2、P3“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别指出其遗址分布呈现的特点。提示:前者:分布较广,主要沿黄河、长江分布。后者: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文明为核心。2.社会情境——“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 000至2 000年左右。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食物来源和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提示: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食物来源多样且稳定,定居成为可能,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出现;权贵阶层和公共权力出现,阶级产生,为早期国家产生奠定基础。3.知识拓展——原始社会的发展趋势知识点二 早期国家的文明1.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阶段 国家形态雏形 国家正式形成组织形式 部落联盟 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表现 ①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________开始 ②黄帝居于五帝之首,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③尧、舜通过“____”传承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④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②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夏王,实行王位______;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上,直接或间接统治意义 部落联盟为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家形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三皇五帝禅让世袭制2.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时期 商朝 西周建立王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建立了商朝,后定都于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制度创新 实行________,扩大了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经济成就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传承 殷墟出土的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青铜文化日趋成熟灭亡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内外服制井田制甲骨文3.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地位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表现 夏朝 ____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 内容 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实行______继承制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世袭天子嫡长子[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课,选择性必修2·第4、7、10课]4.商周的社会经济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农具极少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夫集体耕作手工业 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商业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即“________”。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②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青铜井田制青铜制造工商食官5.城市与民居(1)城市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____位于城市中心。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2)中国古代民居①远古:巢居和____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________和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________结构。宗庙穴居等级观念木构抬梁4.学习情境——商朝盛行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5.生活情境——宗法制的影响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请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提示:材料说明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表现在:①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②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亲疏的特点。6.图解历史——商周的宗法分封体制7.概念阐释——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家国同构有什么作用?提示:使族权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8.学习情境——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根据图示,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提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9.学术情境——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段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提示:方式:井田制。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10.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工商业归国家管理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由官府提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和周王室的衰微,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衰落。共研主题1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 获取解读信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史料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据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迁移知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提示:多源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呈现出多源性。统一性: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地区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被周边地区影响,各地区文明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史论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维度 阐释多元性 ①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②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③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本土性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久远性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分析说明问题——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史料一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共发现139座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根据随葬品的数量差异,可分为三个等级。在前人的分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墓葬的等级分布、墓主性别和墓均随葬品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梁王城遗址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出现了具有分层社会特征的社会分化现象,但明确的社会阶级尚未形成;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摘编自孙浩然《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相关问题探讨》史料二 中国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基础,南北形成稻作、粟作史前两大农业系统的格局,这在世界史前农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中国无疑是自成完整体系的农业起源重要中心之一,也是史前农业地理分布广阔、保持着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国家。——摘编自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史料解读] 关注史料一的出处明确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内容信息:墓葬“随葬品的数量”有差异,出现“等级分布”。史料二中间的句号分两个层次指出了中国史前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迁移知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的早期生活;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特征。(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特点。提示:(1)处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生产工具有了改进;人们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阶级即将形成。(2)历史悠久,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分布广泛,持续发展,为原始文化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 史论拓展 农业革命的历史意义(1)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人类由迁徙走向定居。(3)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4)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脑力劳动脱离出来。(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日益重要。(6)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共研主题2 家国同构——化家为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获取解读信息——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 位于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史料解读] ①从姜寨聚落遗址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反映了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变化。②从姜寨聚落遗址随葬品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私有制尚未产生;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可知已出现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迁移知识 姜寨聚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汶口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回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史论形成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的特点(1)国家管理制度与机构逐渐完善。商王、周王成为最高统治者,国家管理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逐渐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对地方管理逐渐加强。(2)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3)神权思想、原始民主遗存思想影响商周政治统治,商王、周王尚未建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 分析说明问题——西周的城市营建史料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史料解读] 史料从国野有别、都城建设形成规制、城市营建标准模式等方面反映了西周的城市建造及规划情况。迁移知识 中国古代的村落、民居和城市布局。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都城建造的特点。提示:西周的城市营建与分封制有关;国野有别,均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建筑体现家国同治;都城建设形成规制。>>>>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1)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2)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3)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4)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 探究论证观点——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史料 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张荫麟《中国史纲》[史料解读] 史料首先比较商朝和周朝在“授土”“授民”方面的差异,然后指出商、周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周朝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迁移知识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序列。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提示:周人对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拓展深化 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1)商汤德政:商汤以仁德治国,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刑”。周代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血缘伦理:西周宗法文化,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儒家重血缘伦理的社会渊源。(4)尊崇礼制: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制度渊源。[示例] (2023·湖北选择性考试)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价值引领:本题以“农”字的演变历程为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学生通过感悟字形、体会象形文字的造字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文化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