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浙教版科学八上专题2 光的反射与折射(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浙教版科学八上专题2 光的反射与折射(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八上科学核心概念专题】
专题二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师版)
一、选择题
1.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中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的诗句。下列图示现象中体现的光学现象原理与“潭清疑水浅”的原理相同的是(  )
A.皮影戏 B.水中“倒影” C.海市蜃楼 D.道路广角镜
【答案】C
【解析】潭清疑水浅,指人看到水底形成的像,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A.皮影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都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道路广角镜是凸面镜,所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2.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答案】D
【解析】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始终等于铅笔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因此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
C.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始终等于铅笔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
3.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 b C.光线c D.光线d
【答案】B
【解析】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线在三角形玻璃砖的第一个面中透过时不改变传播方向,在第二个面中要发生折射,发生折射的这一条光线是进入第二个三角形玻璃砖的入射光线,由于这时的入射角等于刚才的折射角,所以刚才的入射角变成了现在的折射角。所以在两三角形玻璃砖中光线的传播将如图所示,所以最终射出的方向是光线b,B选项正确。
4.如图所示,一只水鸟M站在浅水中觅食,该情景恰好解释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由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N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P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P与M的大小一定相同 D.N与M的大小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A.N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鸟的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错误;
B.P是水面反射形成的鸟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P是水面反射形成的鸟的虚像,因为反射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P与M的大小一定相同,故C正确;
D.N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鸟的影子,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和物体到水面的距离会影响影子大小,故影子大小可能和物体大小不同,P是水面反射形成的鸟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体的大小一定相同,故D错误。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不能用眼睛看到,但能显示在光屏上
【答案】C
【解析】实像和虚像都是人眼看到物体的像,都能用眼睛能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不能显示在光屏上,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故选C。
6.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我们从平面镜中看到点燃蜡烛的像,点燃蜡烛的火焰最高点为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像点S'是由图中的三条反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B.像点S'是虚像
C.在平面镜后面实际上是没有烛焰的 D.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可知,烛焰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在平面镜后面实际上是没有烛焰的,像点S'是虚像,虚像S'是由图中的无数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7.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相对物体在左右方向上颠倒,而在竖直方向上不变。由此可知,字母F在第一个平面镜中发生左右颠倒,而这个像在第二。
8.我国某新型战斗机配有光电搜索跟踪系统,系统中的光学元件相当于晶状体,内置光电传感器相当于视网膜,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从空中拍摄地面物体时,物体在光电传感器上形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A
【解析】
A.由题意知,系统中的光学元件相当于晶状体,内置光电传感器相当于视网膜,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人眼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这说明光电搜索跟踪系统和照相机的原理相似,从空中拍摄地面物体时,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物体在光电传感器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倒立、等大的实像,可以用来测焦距,故B不符合题意;
C.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放大镜的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9.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如图甲所示,对图乙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
A.2或4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此透镜是将光线发散了,所以是凹透镜;透镜1、5的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透镜2、3、4的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故B正确。
10.小明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到小孔会成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为了验证这个说法,他准备制作一个LED屏作为物体进行研究,下列关于LED屏制作形状的选择最适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X形状的光源,颠倒后,形状和原来是一样的,所以不能明显的表现出上下颠倒的特性,故A错误;
B、W形状的光源,左右颠倒后,形状和原来是一样的,所以不能明显的表现出左右颠倒的特性,故B错误;
C、H形状的光源,颠倒后,形状和原来是一样的,所以不能明显的表现出上下颠倒的特性,故C错误;
D、L形状的光源,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后,形状和原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能明显的表现出小孔成像的特性,故D正确;
二、填空题
11.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
【答案】反射;折射;看到的鱼
【解析】云在水外面,故为光的反射;鱼在水里,故为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所成虚像的位置偏高,故对准看到用激光笔才能打到鱼。
12.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50度;减小
【解析】(1)入射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为90°,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即可;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0°;
(2)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那么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减小,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减小。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 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14.(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1)(2)(3)(4)
15.如图所示光的三原色示意图中,在区域1的色光应为 色,区域2的色光应为 色。
【答案】 白 绿
【解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合成白色光,故图中区域2为绿色,区域1为白色。
16.如图甲所示,AB之间是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后在屏上得到的彩色光带。将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放在A、B两点外侧,测得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曲线①对应光线的特点是 ,曲线②对应的是 线。
【答案】 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杀菌 红外
【解析】白光散开后,紫光因为折光能力最强,在单色光的最下面,故①是紫色光,它能使使荧光物质发光,还能消毒杀菌;红外线的折光能力最弱,故它在单色光的最上面,所以②是红外线。
三、实验与探究题
17.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答案】(1)2;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3)前侧;等效替代法
(4)不能;虚
(5)如图
【解析】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5)连接12点和6点的刻度线作为对称轴,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右侧找到时针和分针的端点对应的位置,最后与转轴相连,得到对应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即可,如下图所示:
18.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能看到,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析】
(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发现连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的夹角为90°,那么得到: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为: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19.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根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然后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圆(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A到玻璃板的距离LA,B到玻璃板的距离LB,多次改变A的位置,得到三组数据如图丙所示。
次数 1 2 3 平均
LA/cm 4.00 5.00 6.00 5.00
LB/cm 4.00 5.00 6.00 5.00

(1)拿走蜡烛B,将一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或“虚”)。
(2)如图甲,小明仅将图甲中玻璃板从M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N的位置时,蜡烛A的像   随之移动(填“会”或“不会”)。
(3)小明将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请判断该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虚
(2)不会
(3)不正确,因为多次测量后,即可以比较蜡烛和像距离玻璃板的距离,不用求平均值
【解析】
(1)拿走蜡烛B,将一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所在的那个平面对称,即物体的位置和平面镜所在的那个平面不变时,像的位置保持不变。如图甲,小明仅将图甲中玻璃板从M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N的位置时,玻璃板所在的那个平面保持不变,则蜡烛A的像不会。
(3)我认为该数据处理方法不正确,理由是:因为多次测量后,即可以比较蜡烛和像距离玻璃板的距离,不用求平均值。
四、综合题
20.“海市盛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盛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人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下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答案】(1)虚像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改变时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游客看到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为虚像。
(2)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人的眼睛逆着入射光线看,看到的 是景物的虚像。
21.“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答案】解: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
变化的大致范围如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
【解析】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
变化的大致范围如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
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当井中灌满水时,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在水面上要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画出大致的光线传播路径,确定青蛙的视野范围.
22.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③拿另一支_______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像的位置A';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和C、C';
⑤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第1次 5.0 5.0
第2次 8.0 8.0
第3次 12.0 12.0
(1)实验步骤③的空白处应填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选填字母)。
A.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会下移,烛焰的像会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实验中,小丁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蜡烛的像之间,能否继续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其理由是   
【答案】(1)没有点燃(2)B(3)下(4)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處像
【解析】(1)实验步骤③应该为: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像的位置A';
(2)根据表格实际可知,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那么得到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选B;
(3)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会下移,而光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反,因此烛焰的像会向下移动;
(4)实验中,小丁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蜡烛的像之间,能继续观察到蜡烛的像观察到蜡烛的像,其理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處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八上科学核心概念专题】
专题二 光的反射与折射(学生版)
一、选择题
1.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中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的诗句。下列图示现象中体现的光学现象原理与“潭清疑水浅”的原理相同的是(  )
A.皮影戏 B.水中“倒影” C.海市蜃楼 D.道路广角镜
2.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3.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 b C.光线c D.光线d
4.如图所示,一只水鸟M站在浅水中觅食,该情景恰好解释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由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N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P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P与M的大小一定相同 D.N与M的大小一定相同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不能用眼睛看到,但能显示在光屏上
6.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我们从平面镜中看到点燃蜡烛的像,点燃蜡烛的火焰最高点为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像点S'是由图中的三条反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B.像点S'是虚像
C.在平面镜后面实际上是没有烛焰的 D.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7.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8.我国某新型战斗机配有光电搜索跟踪系统,系统中的光学元件相当于晶状体,内置光电传感器相当于视网膜,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从空中拍摄地面物体时,物体在光电传感器上形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9.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如图甲所示,对图乙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
A.2或4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10.小明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到小孔会成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为了验证这个说法,他准备制作一个LED屏作为物体进行研究,下列关于LED屏制作形状的选择最适合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双休日,小明和小伙伴到东湖游玩。小明突然叫起来:哇!怎么回事啊,鱼咋在云中游呢?同伴“小博士”告诉他这“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这“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小明还拿出刚买来的玩具激光枪要准备打鱼,小博士告诉他,你应对准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上方”、“看到的鱼下方”)开枪才能打中鱼。
12.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 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14.(1)图①中,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2)如图②,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③所示,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④,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15.如图所示光的三原色示意图中,在区域1的色光应为 色,区域2的色光应为 色。
16.如图甲所示,AB之间是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后在屏上得到的彩色光带。将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放在A、B两点外侧,测得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曲线①对应光线的特点是 ,曲线②对应的是 线。
三、实验与探究题
17.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样移动,在光屏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图丙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
18.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19.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根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然后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的边缘画圆(如图乙所示),分别测量A到玻璃板的距离LA,B到玻璃板的距离LB,多次改变A的位置,得到三组数据如图丙所示。
次数 1 2 3 平均
LA/cm 4.00 5.00 6.00 5.00
LB/cm 4.00 5.00 6.00 5.00

(1)拿走蜡烛B,将一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或“虚”)。
(2)如图甲,小明仅将图甲中玻璃板从M的位置水平向右移至N的位置时,蜡烛A的像   随之移动(填“会”或“不会”)。
(3)小明将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请判断该数据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四、综合题
20.“海市盛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盛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人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下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21.“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a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22.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③拿另一支_______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像的位置A';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和C、C';
⑤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第1次 5.0 5.0
第2次 8.0 8.0
第3次 12.0 12.0
(1)实验步骤③的空白处应填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选填字母)。
A.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B.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会下移,烛焰的像会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实验中,小丁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蜡烛的像之间,能否继续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其理由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