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现象 培优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声现象 培优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声现象培优检测
一、单选题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在下列情景中,说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的是(  )
A.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儿吓跑
B.汽车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判断车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C.用手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受到振动
D.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来交流
3.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
B.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C.悠扬的琴声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乐音
D.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甲乙两个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分别为:甲声音强弱的等级为70dB,频率为200Hz;乙声音强弱的等级为90dB,频率为100Hz。甲乙相比(  )
A.乙声音响度较大 B.甲声音的音调较低
C.甲发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乙发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多
5.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是根据鼓和镯发声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6.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的闹铃声是由于闹铃振动产生的
B.听到闹铃声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幅减小
C.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由实验推理可知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
7.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不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不相同
8.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贾湖骨笛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如图),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的笛声是由笛骨振动发出的 B.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声音的音调会不同
C.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来越慢 D.吹奏的笛声一定属于噪声
9.某中学运动会男子400米比赛时,发令员在起跑线后方某处,运动员在各自赛道的起点处等待发令,如图所示。发令枪响同时有闪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枪声听起来震耳欲聋,是因为音调很高
B.运动员中在第8赛道的听到枪声最晚
C.枪声和闪光都是依靠空气传播的
D.发令员戴耳塞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下列的几幅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吹笛子是空气振动发声,手按不同的孔发出的音调不同
B.图乙,敲锣打鼓,用的力度越大,音调越高
C.图丙,街上只要安装噪声监测仪,就可以大大减弱噪声
D.教室里演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可以完全抽成真空,完全听不到铃声。
二、填空题
11.抖音上有一种辨别瓷砖好坏的方法:用扳手轻轻敲击瓷砖,瓷砖会发出声音,由此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声音沉闷是劣质瓷砖,声音清脆是优质瓷砖。这种方法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判断瓷砖优劣。
12.在元旦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它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时,它发出声音的 不同,听众能辨别出听到的是“编钟声”而不是“鼓声”,听众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13.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时,会伴随着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的产生,此声波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地震后被困在废墟中的人,可以通过敲击身边的物体使其 发声,从而及时获救。
14.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15.小丽和同学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当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乙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小球被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如果将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音叉甲 (选填“能”或“不能”)产生上述现象。
三、作图题
16.请根据图1给出的某声音波形图,在图2中作出音调是原来两倍、响度和音色都不变的声音波形图。
四、实验题
17.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 产生;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响度与 有关;
(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选填序号“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或“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此时振动的频率低于 Hz;
(3)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频率与钢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8.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
甲 镍合金 a b
乙 镍合金 50 0.6
丙 尼龙丝 30 0.6
丁 尼龙丝 50 0.6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分别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甲、乙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a应 50,b应 0.6(均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3)探究过程常采用下列主要步骤:
A.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B.设计和进行试验;
C.提出问题与猜想。
这些探究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只填代号);
(4)此次探究过程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法。
五、计算题
19.甲同学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钢管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听到两次响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1)乙同学听到的第一次响声是通过 传来的;
(2)乙同学从甲同学敲击钢管到听到第二次响声用时2.6s,则钢管的长度是多少米?
(3)乙同学从甲同学敲击钢管到听到第一次响声用时多少秒?
20.“世界烟花看浏阳”,浏阳烟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瑰宝。浏阳2025年跨年烟花秀从2024年12月31日晚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小明全家一起前去观看。(烟花发出的光传播到人眼的时间忽略不计)
(1)小明在看见烟花在空中爆炸后约才听到了声音,小明查看手机天气软件,温度显示为10℃,小明查到了“声速和气温的关系图”如图所示。求烟花在空中的爆炸处离小明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2)当小明离烟花爆炸处的距离为时,求爆炸声传到人耳的时间是多少秒?(温度保持10℃)
《第三章 声现象培优检测----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A C B A B B A
1.D
【详解】A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D正确;
B.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故选D。
2.A
【详解】A.声的传播需要介质,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儿吓跑,说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故A符合题意;
B.汽车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判断车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手摸正在发声的喇叭,会感受到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来交流,说明次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详解】A.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内是有空气的,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会变小,故B错误;
C.悠扬的琴声若打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时,是噪声,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4.A
【详解】AC.甲声音强弱的等级为70dB,乙声音强弱的等级为90dB,甲乙相比,乙声音的响度较大,且乙发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D.甲声音频率为200Hz,乙声音频率为100Hz,甲乙相比,甲声音的音调较高,且甲发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多,故B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人们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是根据鼓和镯发声有不同的音色。故ABD错误,不符合题意;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听到的闹铃声是由于闹铃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到闹铃声变小是因为传声的介质在变少,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抽出空气,空气变少,声音的响度变小,当空气几乎被全部抽出时,听不见声音,空气重新进入装置,声音的响度变大,说明空气可以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空气几乎被全部抽出时,接近真空时,听不见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三个波形图的形状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三个图中波峰到波谷的竖直距离都相等,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三个波形图都是有5个波峰4个波谷,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A.吹奏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故A错误;
B.按住不同的笛孔,笛管中的空气柱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会不同,故B正确;
C.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变的,故C错误;
D.吹奏的笛声悦耳动听,是乐音,如果影响到别人正常的休息,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A.枪声听起来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很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第8赛道的运动员距离发令员最远,声音在各赛道传播的速度相同,由可知,枪声传到第8赛道运动员的时间最长,故运动员中在第8赛道的听到枪声最晚,故B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枪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发令员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子是空气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气孔,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敲锣打鼓,用的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到声音的响度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污染,故C错误;
D.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传声介质减少,铃声逐渐减弱,但是不可能将里面的空气抽干净,抽成真空,故D错误。
故选A。
11. 振动 音调
【详解】[1]敲击瓷砖,瓷砖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优劣不同的瓷砖,敲击时,瓷砖的振动频率不同,因此这种方法是根据声音音调判断瓷砖优劣。
12. 音调 响度 音色
【详解】[1]小明弹奏电吉它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琴弦振动的频率不同,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时,编钟的振幅是不同的,故它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3]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听众能辨别出听到的是“编钟声”而不是“鼓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13. 次声波 不能 振动
【详解】[1][2]地震、海啸、台风中常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下限,人耳听不到。
[3]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所以被困人员可以敲击物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从而向外界传递信息,以便及时获救。
14. 振动 真空
【详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15. 振动 空气 不能
【详解】[1][2]一切正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小锤敲击音叉乙时,能观察到音叉甲接触的小球被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用小锤敲击音叉乙时,甲音叉的振动表明空气能传声。
[3]如果将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由于真空不能传声,用小锤敲击音叉乙时,音叉乙会振动,但音叉甲不会振动,不能产生上述现象。
16.
【详解】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根据图甲结合已知条件可知,响度相同,振幅相同;音调是原来的二倍,则频率是原来的二倍,音色不变,即波形不变,则作图如下:
17.(1) 振动 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振幅
(2) A 低 20
(3)音色
【详解】(1)[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叉微小的振动不易观察,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3]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即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变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
故选A。
[2]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钢尺振动快慢有关。实验时,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3]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的频率太小,音调太低,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即钢尺此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3)塑料尺与钢尺的材料不同,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钢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音色不同。
18.(1)乙、丁
(2) 等于 不等于
(3)CBA
(4)控制变量
【详解】(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因此应选择乙和丁进行实验。
(2)[1][2]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小明选用编号为甲、乙的琴弦进行实验,则a应等于50,b应不等于0.6。
(3)科学探究的合理步骤应该是:先提出问题与猜想,再根据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合理顺序是CBA。
(4)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采用控制变量法。本实验有多个因素影响音调,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19.(1)钢管
(2)884m
(3)0.17s
【详解】(1)声音在钢管中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因此第一次响声是通过钢管传来的。
(2)第二次响声是由空气中传播,则钢管的长度
(3)乙同学从甲同学敲击钢管到听到第一次响声用时
20.(1)1008m
(2)1.8s
【详解】(1)根据题图可知:声音在10℃空气中的速度为v=336m/s,烟花在空中的爆炸处离小明的距离大约为s=vt=336m/s×3s=1008m。
(2)当小明离烟花爆炸处的距离为604.8m时,爆炸声传到人耳的时间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