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题临安邸林升解读诗题这首诗是作者在哪里写的?题临安邸写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旅店。题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店初读课文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初读感知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杭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前两句用质问的语气,语调激昂;后两句语气愤慨,读出讽刺、不满与愤恨之情。了解诗人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创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解读诗意山外青山楼外楼翻译: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解读诗意西湖歌舞几时休翻译:(达官贵人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诗人运用问句,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解读诗意暖风熏得游人醉翻译: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这些权贵们如醉如迷的,他们忘乎所以“游人”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解读诗意直把杭州作汴州翻译: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简直把这临时苟安的杭州当成了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探究文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从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探究文本“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讽刺了什么?讽刺南宋权贵忘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陶醉,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探究文本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熏醉用“熏”和“醉”好在哪里?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并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对比阅读示 儿【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宋】林 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对比阅读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异:《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主旨揭露本诗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精思细想讽刺: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所谓的“游人们”醉生梦死,不关心国家,只知道享乐的样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精思细想试解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结构梳理结构梳理荒淫腐化醉生梦死虚假的繁荣景象淫靡的精神状态题临安邸极大的愤慨无尽的隐忧歌舞 几时休青山 楼外楼暖风 游人醉杭州 作汴州结构梳理最后,希望同学们勇敢坚强,努力奋斗。未来的你不论身处何位,永远将祖国放在第一位,祖国的未来必然是你们,祖国的未来也要拜托给你们。创作背景解读诗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