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魏 征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诤臣—— 魏征
作者简介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刘悚《隋唐嘉话》
唐太宗说:“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新唐书·魏徵列传》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徵传》
君臣轶事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便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多次上疏进谏,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 题
谥号,由礼官为古代帝王死后议上。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只有诸侯、嫔妃、帝王将相等有身份的人才有,平民没有。谥号可褒可贬。)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皇帝一般称为“宗”。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后,每个皇亲才都有了庙号。
唐太宗:庙号
知识补充
“疏”通称“奏疏”,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官员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
文体知识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龙》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文心雕龙·奏启》
文体知识
向皇帝陈述政事,在典章制度以及各项规定上建言献策,在国家发生紧急大事时上疏陈述看法,也可以弹劾皇帝大臣一些错误的言论行为。这些就是奏疏要写的内容。
从汉代以来,奏事又称为上疏,所以向皇帝进言又叫奏疏、上疏、奏折等等。写奏折要注意什么?要注重公允,明辨是非,要诚信,对皇帝国家忠诚。还要注意言语措辞一定要有逻辑关系,字与字、段与段之间一定要讲求逻辑。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治国必积德(居安思危,戒奢行俭)
总结历史经验,论证为什么要积德义,
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
即“十思”以及最后的效果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围绕文眼,各段写了哪些内容?请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行文思路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长:生长。指长得好。 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浚:疏通水道。 而:表转折。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是谦辞。
明哲:明智的人。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居:处于。 域中:天地间。 休:喜庆,福禄。 胜:制服,战胜。 斯:这。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情不胜其欲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战胜
超过
动词
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②刑人如恐不胜。
完全
美好的
形容词
控制
经得起
盛大的
副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1.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
(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从反面推理,加上一个反问,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简洁有力。
(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简。
2.本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作比喻,论证人君安国应当积德义。
(2)对比论证: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进行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 景:大。 殷忧:深深忧虑。 克:能够。 盖:表示推断。 傲物:看不起别人。 骨肉: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 虽:即使。 董:督察。 以:用。 振:同“震”,威吓。
殷(忧):深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震响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历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之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忧虑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百姓,用盛怒来吓唬百姓,百姓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甲骨文:小人身上扛着东西累弯了腰,表示肩负、负担,引申为“能够”
能够,胜任 能克终者盖寡
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
成功,完成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思考: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本解析
普遍规律:(创业、守成)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对比论证。将 “竭诚以待下” 与 “纵情以傲物” 的不同结果相对照,凸显君主对待臣民态度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
(2)比喻论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水与舟的作用关系生动形象的比喻“君民关系”。“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用腐朽绳索维系的飞奔的马车比喻产生民怨的社会”,后果如何不言自明。以上两个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论证了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诚:如果。 自戒:警戒自己。 作:建造,兴建。 安:使动用法,使……安宁。 谦冲:谦虚。 牧:养。 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不听不同意见。 下:居于……之下。 盘游:游乐。 三驱: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黜:摒弃,消除。 因:因为。 缪赏:不恰当的奖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弘:光大。 简:选拔。 惠:仁爱,宽厚。 信者:诚信的人。 豫游:出游,游乐。 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司:掌管。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知识补充
表揭发的:劾、讦【jié,本义指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揭
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①害:嫉妒 ②短:说某人的坏话
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④刺:指责。
违背:牾(wǔ)、忤、逆、倍(背)
暗中:阴、间、密
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
表监狱的:囹圄(líng yǔ)、狱
与小人相关的文言实词
文本解析
思考:“十思”具体指的是哪十个方面?它大致从哪些角度展开的?
原文 所思内容 所思角度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克制欲望)
(适可而止)
(谦虚自养)
(海纳百川)
(三面为限)
(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
(端身黜恶)
(奖赏得当)
(用刑有度)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情懈怠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物质生活)
(性格修养)
(为政处事)
(用人)
(执法)
思考:魏征认为除“十思”外,君王还要做到哪些?这样做之后会带来怎样的局面?
文本解析
3.听从善言
1.弘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课堂回顾
论证特点
(1)论证思路严谨。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第1段提出并论证治国必积德(居安思危,戒奢行俭)的观点;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论证为什么要积德义,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第3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以及最后的效果——解决问题。
(2)论证方法:①正反对比论证。②比喻论证。
(3)语言特点:既有排比、对偶,又有长短散句,既具整齐美感,又能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自然流畅。
论证特点答题角度
(一)论证结构(常考题型,可单独设问)
(1)层进式(纵式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2)总分式(横式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
(3)对比式
(4)并列式
(以总分总为例:先提出总观点XX,再分别从XX,YY,ZZ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
(二)论证方法(常考题型,可单独设问)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三)论证类型
①立论(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指出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③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先立后驳
(四)论证语言
语言严谨、逻辑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浅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见到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常乐来警戒自己。“可欲”,克制欲望。“王珪(gui)智谏太宗退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王圭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王圭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译文: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吃饭实闲谈,当时有一个美人在旁边侍后,她本来是庐江(守备)王瑗的宠姬,王瑗战败后被抓到宫里。太宗指着她对王圭说:“王瑗是个无道之人,把她丈夫杀了后又把她纳为妾。这么暴虐的人,怎么会不被人消灭呢!”王圭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王瑗做的对还是错呢?”太宗答到:“人怎么可以杀死别人然后抢夺人家妻子呢,你问我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呢?”王圭答到:“……现在这个妇人尚且在身边,我认为陛下肯定认为王瑗做得对,陛下如果认为王瑗做的不对,就是所谓知恶而不去。”太宗虽然没放这个美人出宫,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论。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翻译:想要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生活。要适可而止。“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译文: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兵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察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一座阿房宫建成了,秦国人心就散乱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民心就离散了;乾元宫修完了,隋朝就灭亡了。国家从萧条中建立起来,(这个时候) 再役使苦难的百姓,耗费巨大财力,就会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我恳切地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这件事……”太宗对张玄素说:“您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再说陛下刚刚平定了东都洛阳,太上皇曾下令烧毁洛阳的高门大殿。陛下认为这些殿堂的瓦木还可以再用,不应该烧毁,就请求太上皇把这些瓦木赐给贫苦的百姓。这件事虽然最终没有施行,但是天下百姓都称颂陛下为至德之人。现在如果陛下不遵守太上皇的旧制,就是隋朝弊政的再次复兴了。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陛下的做法和先前完全两样了,用什么来向天下的百姓展示诚信,又用什么来光照四海呢?”太宗叹息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才到了这个地步。”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翻译:想到深处高位会带来许多危险,就要时刻记得谦虚谨慎,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谦虚自养,提高修养道德。“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译文:贞观三年,太宗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什么意思?”颖达回答:“圣人设教,欲人谦光,虽有才能也不要自我矜大,仍然要就教于没有才能的人,以求访能事;自己才艺虽多,犹嫌以为少,仍然就教于才艺寡少的人,以更求有益的东西;自己虽有其状却如没有一样,自己虽然充实却如空虚一般,这种态度不但是普通人该如此,即使是帝王也该当如此。标准的帝王,应该内蕴神明,而外表则必须玄默,使人深不可知……如果人君位居尊极,而又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这样则上下之情有阻隔,乖违了君臣之道。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翻译: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能够容纳百川,甘居其下要从谏如流,广开言路,以免君臣离心。
“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译文:太宗后来颇好狩猎,世南上疏规劝说:“我听说秋天打猎,冬天打猎,这是通常的制度;射鹰放禽,都有从前的告诫。我想,陛下用处理政事的余暇,依自然的规律去杀伐……况且自然无情,死亡的禽兽已经很多了,陛下对狩猎进行嘉奖,浩大的皇恩也已为老百姓所知。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捕猎的器具,采纳臣下的意见,那么就可以为王者之楷模,永载史册了。”唐太宗听罢,对他的意见深表赞许。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翻译:喜爱打猎,就要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打猎要节制有度,三面为限,给猎物留一个生路。“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田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译文:太宗后来颇好狩猎,世南上疏规劝说:“我听说秋天打猎,冬天打猎,这是通常的制度;射鹰放禽,都有从前的告诫。我想,陛下用处理政事的余暇,依自然的规律去杀伐……况且自然无情,死亡的禽兽已经很多了,陛下对狩猎进行嘉奖,浩大的皇恩也已为老百姓所知。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捕猎的器具,采纳臣下的意见,那么就可以为王者之楷模,永载史册了。”唐太宗听罢,对他的意见深表赞许。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要慎始慎终。要做到有始有终,做事情不能中途放弃,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尾。
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翻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建议。皇帝要虚心采纳意见。“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翻译:考虑到可能出现奸佞之人就要想到端正自身。正身、黜恶。端正自己的德行,远离奸佞小人。“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译文: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停下来,称赞说“好树。”宇文士及接过话也对这棵树赞不绝口。太宗露出严肃的神色,说道:“魏征曾经劝说我要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我不知道是谁,心里常常怀疑是你但不确定,今天看来果然是这样。”宇文士及以头叩地谢罪道:“在朝廷上的众多臣民,当面顶撞及当廷进谏,陛下经常脸色不好看,现在臣我有幸在陛下的左右,如果不经常顺从,陛下即使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唐太宗的精神恢复自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翻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无因喜、谬赏。就是提醒皇帝要奖赏得当,不要因为一时高兴就大赏特赏,不合规矩。“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译文: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唐太宗敕令有司陪送的财礼,比(当年高祖之女)永嘉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征上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赏他的儿子,他说:‘我的儿子怎么可以等同于先帝的儿子呢?均令分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以前的史书传为美谈。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相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让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的礼节,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能够三思。”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不要因为一时愤怒,情绪冲动而滥用刑罚。“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译文: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治罪。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疯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你们吃了君主的俸禄,就要替君主分忧,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不谏诤,这怎么能称作辅助呢?比如,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盛怒,立即下令处死,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性格、处事、用人、执法五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总 结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答魏徵手诏》(节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