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积累与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最近,我国科技捷报频传,各种技术突破___________,一项项“卡脖子”技术不断被攻克,发展势头迅猛,令人振奋。反观走过的道路,创新绝非___________,而是通过一天天的扎实工作、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创新能力和思维,一步步培养、磨lì出来的。创新有其偶然的存在,而归根到底是汗水、心血浇灌出的智慧之花。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延揽一流世界人才并充分让其发挥作用,是当前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也要看到,我国人才发展事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其中人事、评价、组织三项制约因素须尽快克服。简言之,破解之策的启动方案是利用“互联网+代表作”,盘点突破性成果,尤其是盘点“十年磨一剑”的突破性成果,在网上列出“突破点要素、成果清单、学界反馈、国际同类成果比较”四项内容,水平高低___________。如能推广普及,必可有效让一流人才及时___________,快速提升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
1.文段中拼音对应汉字及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卡qiǎ 磨砺 血xuè B.卡kǎ 磨励 血xuè
C.卡kǎ 磨励 血xuě D.卡qiǎ 磨砺 血xuě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接踵而至 一挥而就 众所周知 崭露头角
B.接踵而至 一蹴而就 一目了然 脱颖而出
C.摩肩接踵 一蹴而就 众所周知 脱颖而出
D.摩肩接踵 一挥而就 一目了然 崭露头角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延揽一流世界人才并充分让其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B.延揽一流世界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当前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C.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D.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发挥充分作用,是当前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4.默写诗文。(8分)
哪吒独自坐在东海边,望着夜色中的孤鸿,心中孤寂,却如梅花般“(1)□□□□□□□,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他在逆境中依然坚守,不愿屈服。
哪吒以魔丸之身,逆天改命,就是为了陈塘关以及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2)□□□□,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的生活。
哪吒与敖丙大战后,天地归于沉寂,唯余东海波涛声。周遭一片幽寂,令人产生“凄神寒骨,(3)□□□□”(《小石潭记》)之感。
哪吒与敖丙化敌为友,虽远隔山海,却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4)□□□□□,□□□□□。”两句所说,他们是心意相通的。
哪吒为救陈塘关百姓,引天雷自毁身躯,舍己为人,如同“(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般令人敬仰。
二、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羽阳宫瓦记
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瓦完。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曰羽阳千岁。始知即羽阳旧址也。其地北负高原,南临渭水,前对群峰,形势雄壮,真胜地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百八十八年矣。武功游景叔②方总秦凤刑狱,摹刊于石,置之岐阳宪台之瑞丰亭,以贻好事者。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删改)
【注释】①浚池:挖池塘。②武功游景叔:武功人游景叔,文中提到其总管秦凤地区的刑狱之事。
5. 【甲】文出自__________一书。(2分)
A. 《庄子》 B. 《列子》 C. 《礼记》 D. 《孟子》
6. 疏通、理解文意,完成下面小题。(5分)
(1)【甲】【乙】两文中的加点字“知”都解释为“______________”。(1分)
(2)下面同学对【乙】文加点字“贻”含义解释最恰当的是( )(2分)
A. 礼物 B. 遗留 C. 赠送 D. 导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划线语句的含义,注意加点字的含义。(2分)
瓦面隐起四字,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
7. 请结合“学习金字塔”图例,谈谈为什么【甲】文的“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方式。(3分)
8.小语同学梳理了两篇文章所写内容与主题的异同之处,请你帮她完成下面分析。(2分)
【甲】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主要运用②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讲述了羽阳宫遗址的发现过程以及对其历史的追溯。两篇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传承意识。
9.小文同学品析了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并制作探究卡片,请帮助她找出卡片中理解错误的部分并改正。(4分)
探究方面 【甲】文 【乙】文
用词 ①简洁精准,如 “旨”“善”“反”“强” 等字准确传达核心概念,避免了冗长表述。 ②准确客观,使用数据和方位词如 “北负高原,南临渭水,前对群峰”精确描述。
手法 ③以“佳肴”衬托“至道”,两者对比以及引用《兑命》增强说服力,无过多华丽辞藻修饰。 ④无明显语言手法,依靠准确的事实描述来呈现内容,保持客观平实的文风。
整体风格 ⑤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通过简洁的语言阐述深刻的教育哲理。 ⑥平实客观,注重事实描述,全文以准确清晰的语言传达羽阳宫遗址内部结构的相关信息。
错误一:___________(填序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填序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张超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新兴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也在形塑着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丰富充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讲述方式的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产生新的作品。
②那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传播呢?
③第一,新旧融合,激发文化活力。新时代,我们需要用创新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明融合的可能性。首先,在中国当代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创作母题,或成为创作激情的“活水”;其次,我们可以在局部为作品增添一些异质性的审美,为其带来新鲜感或吸引力;再者,我们还可以对优秀文化重新编织,并且通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文化名人与各行各业新时代建设者的互动,谱写传统文化新章。这样, 既传承了经典,也为当下流行文化找到了“源头活水”。
④第二,个性表达,彰显文化魅力。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丰富的精神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受到大家的关注,无疑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的传播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和个性化呈现。如京剧演员王珮瑜亲力亲为,为了推广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节目,在《传承中国》中,她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呈现京剧知识与细节,让更多的年轻人因为她而关注到京剧文化。短视频平台依赖于用户的内容产生,其中京剧类文化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播放次数达到了几十亿次,民乐、国画等话题播放量也过亿,这些传达了传统文化神韵的优质内容为传播平台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和流量。
⑤第三,技术赋能,拓宽传播边界。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传播方式,拓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扩大受众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能。利用VR、AR、5G等新兴媒介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赋能,生成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面貌,让受众对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记忆点,传播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作品,共绘多元传播图谱。创新传播手段可以让文化突破“次元壁”,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得到跨越时空的新奇体验,这样既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又增强了传播效果。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③段为了论证“新旧融合,激发文化活力”的分论点,用了“首先”“其次”“再者”这些层次词,让文章的论证更有条理。
B.第④段以王珮瑜在节目中用独特的戏剧情境呈现京剧知识与细节的例子,论证个性化呈现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这一分论点。
C.第⑤段画线的“突破‘次元壁’”理解为传统文化突破与受众的时空隔阂,突破其因所属领域与受众兴趣不同形成的传播壁垒。
D.短视频、直播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属于新兴的媒介技术,使用它们可以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扩大受众传播的范围。
11.如果要在文章第③段横线处插入一个事实论据,下面两个文化作品中,哪一个最适合?请联系上下文,结合作品简介,阐述你的理由。(3分)
A.《国家宝藏》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破解国宝的基因密码。节目组运用虚拟视觉技术呈现视觉效果,让国宝文物“活起来”。
B.《经典咏流传》以明星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由传唱人、其他嘉宾讲述歌曲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鉴赏团带领观众共同品鉴诗词文化内涵。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来。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描绘了明月山秋季的美景,既有作者从自己独特视角出发表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又有游历中作者自己的内心体验。
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游览的地点依次为“山门、山谷、吊桥、一石观景处、石室”。
C.本文依次写了作者所见深山秋景图、微雨新竹图、江河奔流图、静坐品茶图、
D.本文引用苏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诗句,是为了表达对明月山的竹的喜爱,充满诗意,富有文化气息。
14.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1)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6.“所感”是游记的灵魂。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链接材料】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梁衡《壶口瀑布》
17.请结合内容,体悟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蕴含的情味。(2分)
(三)名著阅读(7分)
18.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要了解这本书最好的方法是浏览目录。
B.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东汉时期的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合称“六义”。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19.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5分)
自此,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个片段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文中A是① ,他的“心事”是② ,选段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2分)
(2)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作者的讽刺艺术。(3分)
三、综合实践(10分)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20. 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1分)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 __。
21.先秦儒家思想就强调“和”在国力角逐中的重要性,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说:“ , 。”此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和”也随处可见。如宣传家庭和睦的对联、标语等。这里就有副对联,你能猜出上联是哪一句吗 (3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熙风敞意,慈怀抒善可承情
A.和气宽心,厚德生良能载物 B.和谐有道,轻语柔言个个欢
22. 某同学准备以“和”为主题进行演讲,请依据他确定的“中心”对下面的演讲内容进行排序,并且为每部分内容选择相应的名言或故事作为支撑,补全下面的演讲提纲。(6分)
【演讲内容】
甲:“和”体现顾全大局、国事为重的理想观。
乙:“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丙:“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
【名言或故事】
A.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B.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C.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
【演讲提纲】
四、写作(50分)
23.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
“客路青山外”是旅人的前行之路,“书山有路勤为径”是求学的必经之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坚守自我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则是通往成功的不同道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路,但我们前行的路上一定会遇见不同的风景,收获不同的感悟。
请以“一路走来一路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许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来到杭州一老字号药房做学徒。临行前,他的老祖母交代了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男孩记住了这句话。
当学徒很辛苦,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有一天,男孩打扫卫生捡到了几枚钱币。他很缺钱,但他还是把钱捡起来交给了师傅。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多次,他都如数上交。师傅每次见他来交钱,总是不置可否。
治咳嗽有一味药叫鲜竹沥,需要用火烤毛竹蒸出的水分。这是一件细致活,烤好几两鲜竹沥往往需要烤上个把时辰。男孩就老老实实地烤,一点一滴地收集,从来没想过往鲜竹沥中掺点水。
多年后,他成了某著名药厂的老总,他创出的品牌已热销了二十多年。
所谓“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说话、办事有老实的态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与人约定好的事情或答应别人的事情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
④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年级
语文试卷答案
1.A
2.B第一空,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用来形容技术突破接连不断,符合语境;“摩肩接踵”指人多拥挤,不适用;第二空: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用来强调创新需长期积累,非轻易完成,符合语境;“一挥而就”多指写作敏捷,与创新无关,不适用;第三空:一目了然:意思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网上列出四项内容后,水平高低清晰易见,使用一目了然,符合语境;“众所周知”强调普遍性,不适用;第四空: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推广后人才能力充分显现,使用脱颖而出,符合语境;“崭露头角”仅指初显才能,程度不足,不适用
3.C原句“一流世界人才”语序错误,应为“世界一流人才”;“充分让其发挥作用”语序不当,应为“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当前”与“当务之急”语义重复,删去“当前”。综上所述,病句应修改为: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故选C。
4.(1)零落成泥碾作尘
(2)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悄怆幽邃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C(2 分)
6.(1)知道 (2)C
(3)瓦面上隐隐隆起四个字,篆字随着瓦面的形势而刻写,不采用方正的字体。
7.“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1分)从“学习金字塔”的图例中可以看出,“教授给别人”即“学学半”的学习方法,属于主动学习(1分),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75%至90%,在各种方法中是最高的(1分),可见“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8.①教学相长 ②记叙
9.错误一:③(1分)改正:“佳肴”与”至道”之间是类比而非对比关系(1 分)。
错误二:⑥(1分)改正:乙文主要传达的是羽阳宫遗址发现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而非内部结构信息(1分)。
10. D
11.《经典咏流传》最适合。它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且通过各方互动,体现了新旧融合激发文化活力,与第③段观点相符。
12.示例:①中学生可在学习创作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内容结合,实现新旧融合。②对传统文化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呈现,如在活动中以独特方式展示,彰显文化魅力。③借助短视频等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拓宽传播边界
13. B
14.①开篇点题,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交代了游明月山的原因。②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头两日游山“不为所动”,显第三雨中游山的趣味。③写游者“游人工栈道”“看大庙”等“不为所动”,人走一半;这与第三日游山的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表达出自然风光胜于人工的意思。
15.(1)①“层层”的意思是一层又一层,写竹浪一层翻过一层;②“满”是充满的意思,写竹子遍布整个山川;③生动地写出了竹子茂密而壮观的特点(答“多”“生机勃勃”等,亦可)。(答出两点即给分)
(2)①“猛扑”“裹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湿云浓雾以人的动作,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湿云浓雾气势汹涌,动态感十足,③表达了作者对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赞美。 (答出两点即给分)
16.①议论。②本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表明不仅有自然美景供人欣赏,还有提供笋子等物产资源,表达作者对明月山的赞美之情。③链接材料:表现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最终铸就的。表达作者对黄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之情。(本题结合文本占1分)
17.幽默风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留恋,他因明月山的美景和主人的细心招待而沉溺其中。
18.C
19.(1)严监生 两茎灯草
(2)示例: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1分),描绘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场景,生动地提示了他吝啬的本性,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结合文本,1分)。同时,作者通过对严监生家人和奶妈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他的性格特点,使讽刺效果更加深刻。(1分)
20. 不同声音、言论互相响应,协调合拍。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
22. ①乙 ②B ③丙 ④A ⑤甲 ⑥C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