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文章内容概括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记叙文: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例如《司马光》,在(古时候), 地点(花园里),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耍(谁+干什么),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结果怎么样)。2.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如《赵州桥》,说明对象是赵州桥,说明内容是它历史悠久、坚固且美观的特点。3.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点。《为人民服务》通过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 证明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论点。二、概括文段内容1.记叙类文段:按照“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格式,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群的段落,谁(鱼群),干什么(在海里游来游去), 结果怎么样(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2.说明类文段: 明确说明对象,找出其特点进行概括。 如《太阳》中介绍太阳“远” 这一特点的文段,说明对象是太阳,特点是离我们很远。3.议论类文段:概括出议论的问题和作者的观点。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中某文段,议论问题是科学发现与思考的关系,观点是只有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才能 发现真理。(词语理解类)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等特点。如《鸟 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 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应接不暇”不能换成“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鸟的数量多,让人看不过来的情景,而“眼花缭乱”侧重于人的主观感受,无法如此精准地体现鸟多这一客观状态。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特征。如《美 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嫩绿”不能换成“翠绿”, “嫩绿”更能体现春天树叶刚长出来时那种鲜嫩、清新的状态,“翠绿”颜色更深,无法准确传达春天树叶的特点。3.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人或事物的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情况, 换了后与事实不符。如《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 对巫婆说: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 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满脸”不能换成“满面”,“满脸”更强调泪水覆盖的范围广,突出女孩极度悲伤的状态,“满面”则没有这种强调程度的效果。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不一致;或 该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如《爬 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 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顺序不能调换,它们是按照爬山虎向上攀爬的先后动作顺序来写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句子分析类)一、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状态, 或表达情感、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 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光明”本义是亮光,在这里结合句子,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在幻想中摆脱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光明”一词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也更凸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二、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把 XX 比 作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如《桂 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把漓江的水比作无 瑕的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漓江水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喜爱之情。2.拟人:把 XX 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或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画面,写出了事 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花钟》中“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 小喇叭”,把牵牛花当作人,赋予它“吹起小喇叭”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牵牛花开放时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的喜爱,也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3.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某种情感或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和说服力。如《这 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 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你们怎么 能破坏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呢 ”, 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 对白人破坏土地行为的不满和谴责,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和说服力。4.引用: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如《草原》中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引用诗句,不仅使文章富有诗意,更深刻地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表现手法类)1.对比:XX 和 XX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鲜明,主题更 突出。如《落花生》中,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的特点。2.象征: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使文章立意深远, 含蕴深刻。如《白杨》中,白杨象征着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他们像白杨一样,无论遇到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坚强不屈。3.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文章情节更连贯、更 合理。如《桥》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对大雨的描写为后 文洪水暴发,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等情节埋下伏笔。4.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如《十 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与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相 照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5.烘托、渲染:通过对环境、气氛等的描写,表现环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感,突出文 章主题。如《穷人》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 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对屋外 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也反衬出屋内的温暖舒适,更体现出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段落作用类)一、开头段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描写、叙述或议论等做铺垫。如《观潮》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出下文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描写。2.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使读者明确文章的写作内容。如《翠鸟》开头“翠鸟喜欢停在 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点明了文章描写的对象是翠鸟。3.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如《将相和》开头“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 进攻别的国家。”, 与标题“将相和”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照应。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小摄影师》开头“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 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 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小纸团从何而来,引起读者好奇。5.渲染气氛,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1941年秋,日寇集中 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 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 任务交给了六班。”, 渲染了紧张、严峻的战争气氛,为后文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奠定悲壮的情感基调。二、中间段的作用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如《伟大的友谊》 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 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句话承接上文恩格斯在生活上对马克思的帮助,引出下文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的合作。2.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 干,心里很妒忌。”这一中间段落,为后文周瑜刁难诸葛亮,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等情节埋下伏笔。3.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对下文内容进行铺垫。如《松鼠》中描写松鼠搭窝过程 的 段 落 ,是对上文松鼠乖巧、聪明特点的补充说明。三、结尾段的作用1.总结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结尾“小兴安岭 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总结了小兴安 岭景色美丽、物产丰富的特点。2.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如《掌声》结尾“是啊,人 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 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揭示了文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鼓励、关爱的主旨。3.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如《金色的鱼钩》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锈 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与前文老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战 士们吃的情节相照应。4.照应题目,突出文章的主题。如《尊严》结尾“年轻人也留了下来,成了杰克逊大叔 庄园单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对女儿 说 :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照应题目“尊严”,突出了尊严的重要性这一主题。5.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使文章具有回味和启示意义。如《和时间赛跑》 结尾“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 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 大很大。”,引发读者对珍惜时间的思考。(描写方法类)一、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生活状况等。如《少 年闰土》中“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 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 套住了。”,通过对闰土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他是一个生活在海边农村的孩子。2.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情 感态度等。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母亲说“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父亲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通过父母不同的语言,展现出母亲的慈祥、父亲的严厉。3.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行为,表现了人物的 性格、品质、心理状态等。如《爬天都峰》中“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 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通过“攀、爬”等动词,表现出“我”爬山时的努力。4.心理描写: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矛盾、思想变 化等。如《穷人》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 好!′”,通过心理描写,体现出桑娜既善良又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孤儿的忐忑心理。5.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状态等。如《手术台就 是阵地》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 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 “镇定”这一神态描写,表现出白求恩在危险环境下依然专注、沉着的工作状态。6.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如上述《少年闰土》中对闰土 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都是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或环境来烘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如《王 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通过描写其他孩子争着摘李子,从侧面烘托出王戎的 聪明机智。8.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 描写了自然景物,烘托了一种气氛,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穷人》中对暴风雨夜的描写,烘托出紧 张、不安的气氛,也反映出桑娜担心丈夫出海安全的心情,自然环境描写还推动了《穷 人》故事情节的发展。 暴风雨夜使得渔夫出海打鱼的危险增加,迟迟未归,让桑娜内心的担忧不断加剧,这才促使她在不安中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进而发现西蒙已死,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一系列情节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层层推进。(2)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为人物的 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衬托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如《圆明园的毁灭》 中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建筑、丰富的收藏等内容, 展现了当时清朝社会在艺术、文化等方面的高度成就,而后描写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大肆掠夺、焚烧的惨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繁荣安稳到遭受侵略破坏,这种强烈反差,衬托出侵略者的残暴,也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要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主题。(文章中心思想类)1.写人为主的文章:通过记叙主人公的事例,赞扬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 对主人公的敬佩、赞美之情。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文章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如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2.记事为主的文章: 记叙了某件事情的经过,歌颂了某种精神或品质,表现了作者对 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像《将相和》,记叙了“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 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 过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维护国家利益行为的赞赏。3.写景状物的文章:采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 赞扬了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某种人生感悟。如《梅花 魂》,作者通过描写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把墨梅图送给“我”并教导“我”要 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等内容, 借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绽放的特点,抒发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标题作用类)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金色的鱼钩》, “鱼钩”贯穿了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战士们吃,最后牺牲自己的整个故事过程,推动了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主题。 《落花生》这个标题,通过花 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果实的特点,总结了文章内容,点明了做人要像花生 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主旨。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草船借箭》这个标题,“草 船”如何能“借箭”, 这种违背常理的表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去探寻究竟。4.反映人物的情感变化,暗示文章的情感线索。 《慈母情深》,标题中的“情深”二 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随着文章中母亲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仍 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等情节展开,进一步体现出这种情感,反映了作者对母亲 的感激、敬爱之情的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