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文本,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内容),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叙事特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秦国为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联合也成必然。
成语补充: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郑国局势如何?
2.围郑的原因?
3.驻军位置暗示了什么信息?
文化积累
(1)公、侯、伯、子、男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39%
88%
烛之武在受命于郑伯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志士
勇士
辩士
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烛之武

烛之武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狡猾的一只狐
有人认为他太奸诈狡猾了,觉得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因此遭到许多唾弃,还被人称为“一只狐”。
佚之狐
随机应变的
胸怀与谋略
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听取意见
自我检讨
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
郑伯
在烛之武假设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中退兵。
雄心壮志、当机立断、谨慎周密
见利忘义?
秦伯
隐忍不拔的胸怀
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即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而丧失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何况胜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所以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
晋侯
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蕉、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以未来推测,劝秦谨慎
3.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势
4.以“史”巧施离间
1.以“退”为进,动之以情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重要虚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4、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通假字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注意:“是”是代词,译为“这”,译文中的“是”是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而加上去的。)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