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左传》
烛之武是谁?
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小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年老体弱、不受重用、深明大义、智退秦军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以:因为。
疏通文意
于: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n→V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若:假如。使:派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课文探究
郑国局势:地理位置重要,大国联手出击。
与秦有谈判迫在眉睫
课文探究
围郑的理由: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1.“无礼于晋” 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2.“贰于楚”——城濮之战时,晋国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与秦有谈判求和的可能
课文探究
驻军位置暗示了什么信息?
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秦有谈判拥有有利条件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疏通文意
辞:推辞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推辞的言语间流露出抱怨与不满。
郑伯好感度下降!!!
课文探究
烛之武最后为什么还是答应了?
(1)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2)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郑伯好感度上升至正常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疏通文意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夜:n→状语。在夜里;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既:已经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n的意v用法。
其:这件事
焉:哪里,怎么。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厚:增强。薄:削弱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之:主谓之间。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共:同“供”。乏困:物资。adj→n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疏通文意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济,渡河。设版,指筑墙。
之:主谓之间。
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同餍,满足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疏通文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构成文章的四个部分
重点:
1.秦晋围郑的原因: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2.第 一 段的作用 :
①交代事件背景
②为后文烛之武的出使埋下伏笔
(秦郑无矛盾、秦晋分地驻兵)
第一段:秦晋围郑(开端)
第二段:临危受命(发展)
思考:
文中共有两处精彩辞令,郑伯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军即是其中一处,那么郑伯 是如何劝说烛之武的呢?我们从郑伯和烛之武的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1)郑伯动之以情,“是寡人之过也” 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国家危难面前,“大我”高于一切,郑伯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恳道 歉,不失为君之道;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曲直,更为“君子”之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宣公二年》
第三段:说退秦师(高潮)
重点:
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退军的
1.坦言示弱、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分析利弊、动摇秦伯。“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
“邻之厚,君之薄“
3.分析历史、挑拨关系。”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夫晋,何厌之有”
4.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整段说辞,分析利弊、委婉清晰、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面面俱到,以利相劝、以利相诱、以利相胁,句句打动对方,显示极强的游说技巧。
从"夜缒而出"到"秦伯说,与郑人盟",可以看出烛之武是怎样的人?
烛之武其人:“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临危受命、迎难而上--------“勇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智士”
行尽其职,语见其人
第四段:晋师撤退(结局)
重点:
1.晋文公三条“撤兵”的理由:
“不仁”“不武”“不知”
2.诸侯乱战的年代,什么才是君主做出战略决定的重要因素?
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课文探究
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
示弱
陈弊
明利
挑拨
图远
现在
过去
未来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③“舍郑无害,共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秦为晋赐,背信弃义”——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阙秦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课文探究
晋侯退军的理由是什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不能背信弃义。
不知:失去同盟,化友为敌。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讲求武德背后是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背诵内容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